北斗青年追逐北斗梦

2013年06月22日 04:19  解放军报 
北斗青年追逐北斗梦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科研团队——

  从一个3人“手工作坊式课题组”,一路成长为拥有200多人的卫星导航技术国家级专家组组长单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已是“北斗”系统建设的“国家队”。

  他们,就是敢于挑战、敢于“亮剑”的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斗青年科研团队。

  筑梦北斗敢争先

  拥有对天空大地一览无余的“千里眼”,是人类的千年期盼。

  1994年,当时刚年届而立任国防科大电子技术系总工、现任副校长的庄钊文临危受命,组建科研小组“排星布阵”,筑梦北斗的探索之旅从此开启。

  历史的每个转折点,似乎都为有前瞻性思维的人而准备。当时,虽然数字技术初露峥嵘,但在庄钊文的指导下,3位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在读博士生——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敏锐地发现,数字技术必将在卫星导航系统研制中大显身手。

  很快,他们将“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呈给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陈芳允,并得到积极回复。他们带着一笔4万元的鼓励尝试经费和一台计算机回到了学校,展开了艰苦的科研攻关。

  3年过后,北京星地对接现场。当看到显示器上脉冲闪闪、捕捉信号成功的那一幕,在场的20多位专家不敢相信:10年来未能突破的瓶颈技术,竟被几个年轻人仅用3年时间完美破解。

  追梦北斗不畏难

  “心怀代代凌云梦,再造帝车擎苍穹。”在国防科大北斗研发中心,这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格外醒目。中心主任王飞雪说:“追梦北斗,源自团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信心勇气。”

  2006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运行多年,面临卫星和地面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少人主张按部就班地更换新设备,但王飞雪敏锐地捕捉到关于升级的关键信息,果断判断这是一次导航系统体制升级的绝佳机会。

  机不可失,即便创新的空间再狭小,也要奋力一搏。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提出了一套信号体制与主动抗干扰相结合的方案。别看这个小小改动,它带来的却是整个导航系统效能的一次大的飞跃:所有北斗位置报告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系统抗干扰性能大幅度提升。

  2007年,北斗卫星受到强烈干扰,导致信号传输中断。原来,复杂电磁环境是“罪魁祸首”。如3个月内不能解决问题,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将无限期推迟,已发射的卫星将无法使用,情况危急!

  “3个月内拿出解决方案!”团队立下了军令状。

  不到3个月,他们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解决了这一难题。中科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这样评价:“你们是李云龙式的团队。敢于亮剑,亮剑必胜!”

  2008年夏天,北京卫星定位总站正在紧张建设。物理环境恶劣,但时间不等人。一群卷着裤腿、手拿工具,卖力地敲敲打打、拧螺丝钉的“工人”正在加紧施工。谁能想到,他们竟然是国防科大的专家教授们!

  一位协作单位的领导前来拜访时看到此景,不禁感慨地说:“这样的团队,还有什么事干不成?”

  圆梦北斗路正长

  “京阳五月春光照,庭院花开早。八方来客为联调,拂面微风,白发青丝笑……”写着这首《虞美人——联调小记》微微发黄的信纸,在王飞雪的档案袋里已经珍藏了15年,这是1998年第一次星地对接现场一位科研人员的随笔,它生动诠释了北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000年,团队研发北斗一号RDSS手持机,联调房设在顶楼向阳的小房间里。因设备紧张,联调只能轮班进行。倪少杰和另一个同事在中午12点以后的3个时段进行联调。盛夏的长沙,温度高达40余摄氏度。由于经费紧张,联调房内没装空调,每次联调过后,他们都如同蒸过桑拿,军装可以拧出水来。

  在团队的每间实验室角落中,都摆放着折叠行军床;一日三餐,都在实验室吃盒饭;每个人的办公桌下都备有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差。

  超负荷的劳作,在北斗人身上留下了青春飞逝的鲜明印记:很多人30多岁,却英年华发、提前谢顶。然而,北斗人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却从未断代。

  “忘我,还归功于我们背后有更‘忘我’的她们。”采访中,博士生李蓬蓬眼角湿润了。

  今年春节,是他和妻子于萍新婚后第一个寒假。小于买好了2月4日的回乡车票。临行前,由于项目需要,李蓬蓬不得不推迟探家。得此消息,善解人意的小于退票后又重排长队买票……

  “老公,我理解你。”望着泪光闪闪却面带微笑的妻子,李蓬蓬幸福地哭了。

  2009年,北斗二代导航卫星二期工程期间,一个由欧洲航空航天局专家领衔的代表团飞抵北京,代表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要求与北斗系统展开争议已久的频率谈判。

  艰苦卓绝的拉锯式谈判一直持续了3年。在此期间,国防科大北斗人刻苦攻关,探索出了一套创新的信号调制理论并申请了专利,为保护国家“电磁领土”提供了技术利剑。

  会后,一位欧洲专家私下询问:“在欧洲,科研学者待遇丰厚,很多人有名车、庄园。你们这么拼,能得多少钱?”庄钊文教授意味深长地回答:“国情不同。我们姓‘国’姓‘军’,而不姓‘私’不姓‘钱’。对祖国的忠诚,是推动我们永不止步的最强引擎!”

  如今,北斗梦已然凝聚成这个团队响彻云霄的坚定誓言——

  “用技术推动北斗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

  图片:加班,北斗青年科研团队早已习以为常。

  何书远摄

  ■万冬根 吕 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