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科研“准星”

2013年05月28日 04:19  解放军报 

  在武警某部组织的一场处突演练中,一持枪歹徒挟持人质藏在居民楼里。官兵们面对结构复杂的房屋,很难判断歹徒的具体位置,一时不敢贸然行动。危急时刻,一条灰色的“眼镜蛇”在烟雾弹的掩护下溜进屋内。很快,歹徒的一举一动被“眼镜蛇”锁定,现场图像传输到1000米外的监视器上,官兵根据指挥中心指令,实施致命性攻击。

  在演练中屡建奇功的“眼镜蛇”,是由武警工程大学装备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课题组研制的。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装备部队。

  谈起这项科研成果的初衷,科研部李逢彦部长告诉笔者,这来自于他们在部队设立科研站点的一次信息反馈:某执勤中队中队长王成,曾2次奉命带领官兵执行反劫持解救人质任务。现场如同开头演练的那样。当时王成就突发奇想,若有一种小巧灵活的装备探测作案现场那该多好。

  部队的难题,就是攻关的课题。在所长张殿富教授带领下,课题组不分昼夜,最终创造性地解决了指令控制、数据化传输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智能“眼镜蛇”研制成功走上战场。

  据了解,近年来,他们先后在一线部队设立了23个科研信息反馈点。根据战场需求,共完成军事应用科研项目百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防预研和国家反恐科技专项8项,54项通过省部级鉴定,36项获军队或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国家专利。近九成成果在一线部队和相关领域推广应用。

  ■贺成均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锦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