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北约新任最高军事长官、美国空军上将菲利普·布里德洛夫表示,北约成员国在阿富汗军事行动中增强了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北约必须确保顺利完成阿富汗防务移交工作后,凝聚力不会消失。这位新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表态,反映出多年来困扰北约发展的一个问题——如何在新的国际安全环境中明确定位,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针对谁,从区域防御到全球干预
作为冷战的产物,北约成立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对抗苏联。但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各成员国面对的共同威胁消失,当年组建北约的动因已不复存在。
中国人民大学北约问题专家许海云介绍说,作为一个军事联盟,1949年4月,北约在华盛顿宣布成立时,确定了“集体防御”的原则,遵循“地区性遏制战略”。随后北约战略目标虽几经调整,但区域防御的整体目标始终主导着北约的发展。苏联和华约解体后,北约在1991年提出了以在欧洲地区预防冲突、处理危机和解决地区冲突为主的“全方位危机反应战略”。1999年,北约推出了新的“联盟战略概念”,标志着北约的性质由防卫型转为进攻型,由区域性防御组织转向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危机干预”组织。近些年,北约又提出了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应对网络攻击等目标。一系列的调整,反映出北约战略目标日益全球化、多元化。
阿富汗,北约转型的关键节点
“9·11”事件的发生为北约发展带来了机遇。作为北约“盟主”,美国要求北约适应反恐需要,而不仅仅以应对常规战争为目标。从2003年8月开始,北约开始接管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指挥权。阿富汗也成为北约向“欧洲-大西洋”地区以外派兵的第一个国家。对北约来说,在阿富汗的行动对自身的转型至关重要。正如北约前秘书长罗伯逊和夏侯雅伯所说,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是检验北约凝聚力和维和实力的试金石。
许海云指出,从2003年出兵阿富汗到明确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十多年时间里,北约在阿富汗苦心经营,不仅投入大量兵力参与对塔利班等恐怖组织的打击,还在战后为新政权培训警察、训练军队,甚至直接参与构建西式民主体制的新政权,这些政治、军事和民事手段的运用,体现了北约谋求全方位介入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以更多手段参与塑造地区政治安全环境的转型。
矛盾多,成员国利益诉求日趋多元
针对布里德洛夫提出保持北约成员国凝聚力的问题,许海云分析,虽然在出兵阿富汗的行动中,北约大部分成员国积极合作,掩盖了这些潜在的矛盾,但阿富汗撤军大局已定,这将使北约的内部矛盾凸显出来。
许海云说,从大的历史背景看,失去了主要对手的北约已经很难用共同的目标凝聚各成员国。传统主导北约的美、英等国希望继续主导地位,将北约打造成控制欧洲防务、维护全球霸权的工具;法、德等欧洲传统大国希望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减少对北约的依赖,在欧洲及传统势力范围内构建欧盟的主导地位;以波兰、匈牙利为代表的成员国则希望通过更多参与北约行动,推动国家内部的政治、军事向西方模式转型,同时利用北约的平台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
尽管内部矛盾重重,联盟定位也日趋模糊,但颇具实力的北约还在运转。许海云说,只要美国还在欧洲存在重大战略利益,它就绝不会轻易罢手,让北约这架看似无用的“机器”解体。而随着自身实力的衰减,美国今后将更多地退居“二线”,让欧洲国家走向前台。在可预见的未来,在保持军事干预这一基本手段的同时,北约的对外干预方式将更加多元,政治功能进一步增强,逐步演变成更具影响力的政治军事组织。
■罗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