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展示独门绝技 地上陈列各种武器
走进中国首支武直部队
【环球时报记者 马 俊 刘 扬】能从“一树之高”隐秘发动攻击的武装直升机、号称“战场出租车”的运输直升机……在近年来的局部战争中,西方国家的直升机表现得颇为显眼。而中国的直升机部队相比外国同行们水平如何?八一建军节前夕的“中外记者进军营”活动中,160名中外记者走进陆军航空兵第4直升机团参观采访,近距离感受中国直升机部队的风采。
24日上午,在听取了简短的情况介绍后,《环球时报》记者随团前往陆航4团的机场,观看直升机装备静态展示和飞行表演。伴随着尖锐的发动机轰鸣声,一架绿色迷彩涂装的直-9WZ武装直升机悬停在半空中向记者们“点头”致意,随后开始展示直升机的独门绝技:侧飞、后飞、低空水平8字盘旋……直升机着陆后,驾驶该机的陆航4团副团长赵德荣上校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飞行动作并非只是为了表演好看,它们都具备实战意义。例如刚才飞的“后退上升接跃升倒转”动作,即著名的“莱韦斯曼”机动,这是直升机对地俯冲攻击和空中格斗时的经典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难度也很高,低空盘旋时高速旋转的直升机旋翼末端距离地面只有1米,稍不注意就可能触地坠毁。
另一侧的静态展示区,整齐停放着陆航4团的主力装备———米-171运输直升机、直-9WZ武装直升机及其配套装备。在挂载有反坦克导弹和空对空导弹的两架直-9WZ周围,中外记者按动相机快门的声音不绝于耳。地上陈列的直-9WZ的武器,包括23毫米机炮、各种火箭弹、中国独有的直升机专用空对空格斗导弹等也吸引了大批记者,为找到一个好的拍摄角度,不少记者干脆趴在地上拍摄。除武器装备外,中外记者们对机舱里飞行员的兴趣同样浓厚,从籍贯年龄到部队训练再到平常生活,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让飞行员应接不暇。
作为中国第一支武装直升机部队,陆航4团距离普通中国人的视线其实并不远。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中,该团直升机就作为陆航第一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陆航4团还参加过汶川地震救灾和历次神舟飞船返回舱的搜索任务。有着3000小时飞行经验的赵德荣说,从陆航部队最早装备的法制“小羚羊”武装直升机开始,他先后飞过3种机型,现在驾驶的这种新型武装直升机的操纵性最好。赵德荣介绍说,培养一名陆航飞行员需要相当长时间,通常用20个月的时间熟悉基本课程,另外20个月在航校学习飞行理论和实践,然后在部队中还要花费3-5年才能培养成才。他透露,现在解放军陆航飞行员每年日常的飞行时间约为100小时,此外还通过大量的作战训练任务磨炼飞行员的驾驶技巧。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与西方武装直升机通常采用两人机组不同的是,参与飞行表演的直-9WZ是三人机组。从敞开的机门看进去,直-9WZ机舱内除了前后三个座椅外,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其他设备。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网站认为,作为一种从通用直升机改进而成的武装型号,直-9WZ有着先天不足,特别是宽大的内部空间导致直升机正面受弹面积偏大,这与西方专用武装直升机狭长的正面投影截然不同。赵德荣解释说,直-9WZ的机组成员包括正副驾驶员和一名机械师,不过单凭机组成员的多少并不能说明直升机自动化和先进程度的高低,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机组人员的数量也可以调整。他强调,相比所承担的战场侦察和攻击任务,直-9WZ的性能已经足够,但飞行员总归希望自己的“坐骑”能更先进。赵德荣自豪地说,单从训练和技术水平上说,中国陆航飞行员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同行。
作为展示军事透明的重要窗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每年八一节前夕都组织中外媒体赴解放军基层部队参观,已先后采访了北京军区装甲6师、北京卫戍区警卫3师、北京军区工兵团、三军仪仗大队等。但一些媒体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活动。路透社记者尼克??麦克菲在24日发表的题为“中国讳莫如深秀军事透明”一文中称,中国组织年度军营之旅,试图缓解外界对于南海等问题的关切,并借此回应对中国军事不透明的批评,但“中国军官拒绝回答任何争议话题”。但在全程参与采访的《环球时报》记者眼中,他的报道有意淡化了这名中国军官的身份。作为陆航4团团长,接受记者集中“轰炸”的张治林上校面对的问题大都是和陆航团没有什么关系的敏感话题,包括十八大前后如何保证部队稳定;是否有去南海训练的计划,如果在南海开战是否有必胜的信心;是否有在西藏、新疆等边境地区训练的任务,是否计划与印军进行交流等。在《环球时报》记者看来,张治林只是陆航团团长而非国防部发言人,这些问题都远超他的职责范围和管辖权限,他拒绝正面回应也是国际惯例。此前美国“华盛顿”号航母副舰长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关于“该舰部署东亚是否针对中国”的提问时,同样选择拒绝回答。对于外界的质疑,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大校24日说:“我们已经很透明了,这是第五次组织这类进军营活动,而且还将持续这样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