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军通用数据链为代表的新型装备,让解放军各军兵种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时代。外媒认为,中国现已初具诸军兵种信息化、网络化作战能力。
21世纪的战场上涌动着信息的洪流,从历次局部战争看,谁掌握了制信息权,谁就摸到了胜利之门的钥匙。近年来,关注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西方媒体多将目光集中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作战平台上,忽视了解放军在信息化领域的进步。诚然,信息化作战的复杂性,令其往往超出大众认知范畴,但根据官方披露的零星情况,外界依然可以管中窥豹。
作战部队获“战力倍增器”
按照最新一期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杂志的说法,解放军对信息化作战的重视,早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就显现出苗头。在那场持续两个月的战争中,美军首次利用数据链将各军兵种联接起来,形成的系统优势完全压倒了伊拉克军队,以极其微弱的伤亡击垮号称百万的伊军。这场“一边倒”的战争给了中国极大启发,从此以后,解放军便开始投入巨量资源发展三军通用数据链。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版”三军通用数据链已初露峥嵘。
《汉和》主编平可夫在文章中结合公开资料分析称,目前,解放军在若干陆军集团军、空军、海军和二炮都设有“信息化建设试点部队”,像陆军的主战坦克和野战炮兵、空军的新型战机、海军的新型舰艇以及二炮弹道导弹等,均装备了三军通用数据链。仔细观察中国官方媒体对军事训练的报道,也时常能看到通用数据链已成为部队的“力量倍增器”,使解放军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能力得到提升,逐步改变各军兵种“单打独斗”的局面。
例如,在一次海军跨区机动演习中,北海舰队的驱逐舰进入东海,与东海舰队的舰艇编队合练。演练重点是北海舰队的驱逐舰担任编队指挥舰,通过数据链系统,将前方预警侦察机收集到的“敌舰”信息,源源不断地实时传输到舰载作战指挥中心,编队首长根据实时目标信息,指挥来自不同单位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联手发起超视距导弹攻击……
而在沈阳军区举行的某次陆空联合演习中,地面攻击群在向纵深攻击时突遭火力拦截,前方指挥员迅即启动随身携带的数据链终端,通过数据传输直接引导空中待命机群实施支援。不到10秒钟,飞行员就发回“打击目标已确认”的反馈信息,又过了数秒钟,两架战机投掷精确制导炸弹,摧毁“敌”火力点。有消息称,一体化指挥平台在解放军联合战斗群各分队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实现不同武器平台间的数据信息实时传递、交换与识别。《汉和》据此认为,中国现已初具诸军兵种信息化、网络化作战能力。
加速追赶北约先进水平
近两年,关于中国针对美国海军发展反舰弹道导弹的消息,总能引起国际军事媒体的兴趣。《汉和》也在最新文章中指出,解放军为解决目标定位问题,为二炮部队专门研制了战术数据链,它能与其他军种的数据链联网,将海空军侦察平台获得的情报传输至导弹基地,然后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对敌舰实施准确定位,为发起后续攻击打下基础。
实际上,《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报》早先就载文指出,解放军要想有效打击在公海活动的航母,仅有中远程导弹远远不够,前提条件是要能对航母战斗群实施不间断的跟踪与定位。为此,中国不仅积极研制反舰弹道导弹、远程攻击机、通用及专用数据链,还下大力气发展卫星、超地平线雷达及高空长航时侦察无人机,并将这些先进侦察设备与三军通用数据链和二炮专用数据链联网,依靠综合侦察监视手段持续跟踪航母战斗群。
应当正视的是,中国在信息化作战领域虽取得长足进步,与北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有分析称,解放军的数据链尚处初级阶段,在数据容量、抗干扰性、软件丰富性、人机界面、传输速度等方面均逊于西方同类产品,对实战至关重要的可靠性也未臻完善。此外,中国海陆空三军包括二炮部队的数据链型号略显庞杂,国产与进口兼而有之,如何将不同制式的装备融合是个不小的难题。相比之下,北约对数据链的运用已有几十年,且早已实现标准化。
不过外媒也承认,中国既然意识到数据链对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的重要性,且不断在有关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上大量投入,其在技术层面与北约的差距必定会逐渐缩小。
相关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