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海又有新消息传出。不仅菲律宾官方在中业岛开设幼儿园,而且菲媒体还声称中国船在黄岩岛以北海域撞翻菲律宾渔船。与此同时,越南、菲律宾、印尼、文莱四国则酝酿在南海联合巡逻。长远看,黄岩岛风波创新了中国解决海上争端的模式:将中国的军事权威因素,循序渐进灵巧地锁入南海秩序之中。
中国的南海之惑
中菲黄岩岛对峙以来,国内不乏强硬的声音。人们普遍的疑惑是:菲律宾几乎没有像样的海空军,为什么还敢捋中国的虎须?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菲律宾国内的政治情况、阿基诺三世的执政风格、美国的态度等。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在南海现有的秩序中,中国军事权威缺位。
秩序是一种为了追求生存、信誉与产权而形成的人类行为格局。换言之,在任何人类活动中都需要一种秩序,南海也不例外。任何秩序都内涵暴力、效益与道义三种不同的要素。在秩序形成之初,暴力是维持秩序的关键因素,也是使各方行为规范化、惯例化的底色。当然,任何秩序不能单纯依靠暴力维系,需要将暴力转化为一种权威,进而变成一种信任。当权威内嵌于制度、规则之后,秩序就会正常运转下去。
从地缘政治格局而言,南海是中国海权发展的关键通道,也是崛起为海权国家的踏板。在现有的南海秩序中,中国的军事权威因素存在着缺失或者不足,这才是中国在南海强而无威的根源所在。中国是一个陆权国家,海洋意识相对淡漠,在论及国家安全的时候,包括南海在内的海洋权益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唯有将南海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才能认知与研判中国在南海的困境。
中国曾经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海上大国,但是只是昙花一现。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中国与海洋隔离开来。工业革命之后,海洋不是中国安全的屏障,而成为外敌入寇的通道,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海洋秩序重构过程中,中国连个观众都算不上。
囿于中国经济模式及其面对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南海的经略严重不足,更多的是主权宣示而非有效管理。1969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近海可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南海周边国家开始蚕食中国的岛礁,菲律宾和越南成为急先锋。中国在1974年和1988年先后有两次有限的自卫来反击越南的侵略行为。
中国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在南海地区建立有效的管辖,进而形成军事震慑,南海陷入无序之中。但是对于菲律宾、越南而言,这是一场饕餮盛宴。在南海秩序“重构”过程中,中国作为南海大国,或者说头号大国的权威没有树立起来,这也为当下及其日后的窘境埋下了伏笔。
冷战结束之后,苏联不复存在,美国也开始收缩其军事部署,从菲律宾的海空军基地撤出,这对菲律宾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个由7000多个岛屿构成的国家,几乎没有像样的空军和海军。因此,菲律宾总统拉莫斯于1995年在夏威夷发表演讲时,对中国的崛起表示焦虑。当时美国的评估是,在2015年之前,东亚不会出现一个像苏联一样挑战美国的大国,现在看来,这个评估是准确的。时任助理国防部长的约瑟夫·奈表示,如果南海发生军事行动并阻碍航海安全,美国会进行军事护航。这意味着,美国不会在南海因领海纠纷而介入其中。
任何秩序的重建都有窗口期,一旦错过就会陷入路径依赖之中,要将现有秩序推倒重来,成本之高,让人望而却步。对于南海秩序而言,中国可以选择小步快走的方式,渐进变革,当然这需要全局统筹与有力贯彻。
谋一域,也要谋全局
孙子兵法有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对于南海而言,中国需要以全局谋一域,为万世而谋一时,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将中国因素渗透到南海秩序之中。
黄岩岛风波可以视为中国“维权”的一次胜利,以非军事化的手段落实了中国在黄岩岛的主权。中国的军事权威也进入这一海域,无论菲律宾有何不满,以武力驱赶或者扣押在黄岩岛海域的中国渔民,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了。
当然,应该看到,受了刺激的菲律宾开始不断增强军备,购买新的舰艇,组建攻击机中队等。冷战期间,美军海空军基地的租金构成了菲律宾国防经费的三分之二,当美军撤走之后,菲律宾的军费开支一度相当于新加坡的二十分之一。但是无论菲律宾怎么增强军备,都无法达到与中国一战的水平。
中国在重构南海秩序时,当然需要有全局观念。表面上是中国与菲律宾、越南之间的领海权益之争,背后则有丰富的内容:南海地区的公共品由谁来提供;区域之外的大国如何看待南海秩序的变局;新兴的海权国家与全球海上霸主如何互动。
长期以来,南海地区的安全是由域外国家提供的,冷战期间是由美苏两大国,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军事权威已经内嵌其中。东南亚国家已经习惯美国海军的存在,当中国海军壮大之后,菲律宾、越南宁愿将曾经的殖民者、侵略者请回来,也不愿意与中国合作。对于中国而言,这不仅是权威的缺失,也是信任的赤字。
中国需要做的不是把美国人赶出南海,而要做南海秩序所需公共品的提供者,其中包括安全、规则、利益等。非此即彼的绝对安全或许可以适用于冷兵器时代,在导弹时代,合作安全更为可取。从大战略层面而言,南海是中美海权博弈的风暴眼,海权论的奠基者马汉的话至今不过时,海权国家需要有几条进出大洋的出口,而南海就是重要的出口。美国虽然没有直接控制第一岛链,但是却构筑了一张军事同盟之网。
马汉曾经总结出海权的六要素,简单而言就是战略位置、军事实力以及战略意志。中国的战略位置算不上好,但是比属海陆兼备的德国、法国要好一些。中国的海岸线比较长,近海是勾连一体的,封锁中国并非易事。如果中国能够占据几个具有战略地位的关节点,那么就会获得更大的回旋空间。英国控制了地中海的马耳他岛而能屡次击败欧陆强国。在这方面,大陆与台湾合作空间巨大,台军把守的太平岛是南海中唯一有淡水的岛屿,且位于南海的心脏地位。大陆海军可以另辟蹊径,建立永久军事驻地,保持在南海的军事存在。
南海秩序构建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印度、日本等域外国家的干扰,日本主导的太平洋岛国峰会将南海通行自由作为议题。对于中国而言,协调与美国的关系才是关键所在。当年美国海权顺利崛起,除了英美关系特殊之外,还要感谢德国承担了美国崛起的成本。由于威廉二世鲁莽冒进,策略失当,挑战英国海上霸权,才使得皇家海军将美洲的控制权移交给了美国而集中对付德国。中国没有必要与美国硬碰硬,否则就会承担印度、日本海权发展的风险与成本。
超越硬软实力,发挥巧实力
倡导软实力的约瑟夫·奈承认:“军事力量提供了有助于形成最低限度制度的框架(和规范、制度与关系)。军事权力为秩序提供的安全保障就像氧气为呼吸提供的保障一样:在出现匮乏之前是不大会被注意的。而匮乏一旦出现,就将成为最显著的问题。”军事权威极端重要,但是需要一种巧妙、智慧的方式嵌入其中。
1907年,英国外交官克劳撰写的备忘录中指出,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够维持优势地位,其中一个根源在于,英国总是与全人类的整体诉求和共同理想相一致,无形之中,其它国家便接受了大英帝国的合法性。在南海地区,中国需要成为一个公共品的供给者,不能因为中国军事存在而引发局势动荡。当南海国家将中国视为秩序的维护者,提供规范、利益的时候,中国的军事权威就嵌入其中了。
一个海上大国能够自我克制地使用其力量,而不对周边国家造成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不会被他国视为威胁了。比如中国进入第一岛链在西太平洋地区例行军演,将南海岛礁列入天气观测之中等等,当中国的军事或者半军事动作成为习惯之后,信任就慢慢建立起来。
奥巴马上台之后,巧实力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所谓的巧实力,就是顺应不同的情景,综合运用软硬实力以实现目标的能力。巧实力的核心是情景智慧,顺势而为,重构南海秩序,中国需要超越硬实力与软实力,而进入巧实力的境界。孙兴杰 (国际关系史博士)
相关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