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沿海化导致中国对于海外市场、海外资源、海上航路形成高度依赖,甚至可以过分依赖,这对一个大国来讲是危险的。面对像南海岛屿主权争端的时候,就可能危及到海上航路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就要受制于人。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达60%,东部地区则超过90%,我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也大大增强。 2009年,我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量的52%,铁矿石占消费量的75%。进口石油的95%,进口铁矿石的99%,都是通过海运,全国所有外贸总运量的93%要通过海上运输,海上运输通道的畅通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发展能够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海上力量,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然而,这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看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海上力量还不足以保护我们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和海上通道。
综合分析我国面临的战略威胁和自身能力,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需要对我国战略重心沿海化的趋势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何解决这一战略隐患呢?我的一个战略构想就是“倚陆向海,海陆均衡”8个字。
这个构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海陆两栖的大国,只有把大陆的文章做好,才能够在海洋上获得更大的资源。我依然认为,要以陆制海,依靠大陆来制海,以反制美国的以海制陆。
其次,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应该行使有限的海权。要有所作为,但重点应该放在台海,不要去全面挑战海权国家。中国应该选择一个跟自己海上力量相匹配的海洋战略。
制定实施大陆发展战略
作为欧亚大陆上的重要大国,中国西连欧亚大陆的“枢纽地区”,东濒太平洋的边缘地带,是典型的陆海型国家。因此,中国长期受到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近代以来,如何面对这一地缘环境,成为维持国家安全的重大议题。在晚清时有左宗棠、李鸿章的“塞防”、“海防”之争,在毛泽东时期有“大三线”的部署,在改革开放以来则有沿海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我们大多数时候在呼吁要制定一个海洋发展战略,其实我们也缺一个内陆地区的发展战略,我们不妨称之为“大陆发展战略”。
有人就会说了,中央不是已经有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有了中部崛起战略,这些不就是大陆发展战略么?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大陆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部分中间的一部分。
中国大陆战略的要点主要包括:第一,中国要把自己的内陆地区发展成跟沿海地区相匹配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能够对欧亚大陆的内部进行辐射,我一直以来都主张,要发展西部,而不是开发西部,开发还只是将西部的资源运到东部,而不是发展西部自身;第二,要跟欧亚大陆国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关系,保证中国的资源、市场能够通过陆地的方式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如何发展中国西部呢?当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提高密度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要提高密度,就必须推进城市化。在中国西部发展建设中,应该通过增加西部城市密度提高人口密度。利用西部和中亚地区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选择水资源相对充裕的地点发展和新建现代工业城市甚至是城市群,建设西部的上海、深圳。
除了提高“密度”,促进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减少距离。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开拓建设欧亚大陆上的陆路大通道,通过铁路、管道、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将中国与中亚、中东、欧洲甚至是与非洲连接起来,建成能够高效沟通欧亚大陆的陆地交通运输线,会极大改变中国及其他大陆国家过于依赖海运的现状,这将重塑世界的经济地理。
在大陆国家合作问题上,上海合作组织有一个很好的雏形,但是缺少一种战略上的自觉,我觉得要充分认识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反对算“小账”,尤其不可表现出“财主式的傲慢”,而要虚怀若谷,尊重其利益关切。目前,拥有16亿人口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已经初步搭建起了区域经济体系的雏形。中国作为主要制造业大国和重要出海口,与地处大陆腹地,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的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在经济上形成了互补关系,彼此结成制造业国家与资源国家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中亚油气产业联盟”,正在形成普京所说的“能源俱乐部”。我们也应该看到,上合组织之间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油气矿等自然资源贸易领域,切合点过于狭窄,应该学习欧洲,从基础能源起步,发展出类似“空中客车”那样的高技术、长产业链的合作领域。这才是中俄合作的“新天地”。现在一些经济部门和企业,缺少国家战略意识,眼光短浅,不知道大国关系和国家安全与发展需要长远布局,过于计较得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从长远看,中俄合作、上合组织是可以成为大陆国家合作的基础平台,可以把亚欧大陆甚至是亚欧非大陆进行整合,形成不依赖海路的大陆合作板块,形成经济互补、政治互信、安全互助、文化互敬的睦邻共同体。
中国应避免走极端
在做好以陆制海的大布局之后,中国才好腾出手来处理南海岛屿主权争议问题。
我觉得,在搁置争议和军事打击这两个极端手段中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很大的策略空间,我们不必走极端。搁置争议也许是我们一个良好的愿望,军事打击则可能是一个迫不得已、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在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策略甚至是战略空间。这方面研究得不够,统筹得不够,现在常常是从一个极端翻到另一个极端,这可能是我们应对海洋争端中需要警惕的。
首先是搞好战略布局。争,也不见得就是战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问题的开始,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束。不要把战争想简单了,兵凶战危,不要轻易言战。动嘴比动手强,但动嘴有时不解决问题怎么办?动手有不同的动法。在面对与菲律宾等国家的争议时,中国可以学一学西方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采取的多种手段,打组合拳。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预见不够,有得过且过之心;当问题成为一个焦点,特别是成为一个热点的时候,又萌发出“灭此朝食之志”,喊打喊杀,恨不得马上用军事打击。这两种做法都不对。我们曾经在《超限战》中给当代战争下过一个新定义,组合运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迫使对方接受你的意志。按这种定义的话,我们有很多方式可以让菲律宾走到谈判桌前,甚至在谈判桌上得到中国所希望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