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色列军队唯一男女混编营女兵比例达到70%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1日 16:29  国际先驱导报微博
  在“狞猫”男女混编营,女兵占总人数的70%。本报记者 尹栋逊/摄   在“狞猫”男女混编营,女兵占总人数的70%。本报记者 尹栋逊/摄

  沙漠之狐

  “这支部队的与众不同处,就是强调不同群体、民族、性别的混搭”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袁震宇、郝方甲发自以埃边境以色列的边界,素以不稳定著称。这个1948年从一片荒芜中新建的国家,历经四次中东战争,边界几经变更,时至今日,北临黎巴嫩、东北接叙利亚的边境仍是军事缓冲区,与巴勒斯坦地区的界线更是冲突不断,难有定论。

  而在以色列西南部和埃及的边界,残留的时断时续、锈迹斑斑的铁丝网,则见证了曾经的两国激战。但自1979年双方签订和平条约后,以军撤出西奈半岛,这条沙漠中的边界保持了相对稳定,一直没有大冲突或动乱发生。“冷和平”年代里,两国边境守军面对的不再是敌国士兵、坦克,而是越境走私贩和偷渡者。

  驻扎此地的以色列国防军“以东(Edom)”师,负责守卫以南部与埃及、约旦接壤的三角地带,包含以埃边境164公里和以约边境236公里的区域,整个防区约占以色列国土面积三分之一。

  在圣经中,“以东”的意思是“红色”,特指位于死海东面和南面呈暗红色的高原、丘陵和沙漠。正如名字所指,以东师的防区绝大部分是茫茫沙漠,以“沙漠之狐”作为军徽。

  非同一般的政治和地理环境,塑造了这支“沙漠之师”独特的一面。其麾下有以军唯一的男女混编营“狞猫”、贝都因侦察营等。在这里,最大程度发挥个体能力、取长补短就是他们的“沙漠战斗哲学”。

  用师长纳达夫·帕詹准将的话说,这支部队的与众不同处,就是强调不同群体、民族、性别的“混搭”。本报记者日前走进了这支独特的部队。

  “狞猫”营女兵:安能辨我是雌雄

  以东师下辖“狞猫”轻步兵营于2001年成军,其中女兵占总人数的70%。“狞猫”这个名字颇有深意:一方面,这是一种生活在沙漠地带的野猫,身手矫健,意指这个营长期在以埃边境的沙漠深处执行巡逻任务,“猎捕”那些意图危害国家安全的渗透者。另一方面,狞猫的性别不易分辨,传达着“安能辨我是雌雄”之意。

  记者曾在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观摩“狞猫”营实弹演练。上百名士兵呈散兵队形向高地发起冲锋,十几名战士冲过小土坡,扑倒在一片沙砾上,瞄准,射击,曳光弹拖着亮红色的尾巴飞向50米开外的目标,掩护后续部队冲锋,飞溅的碎石在士兵们的手上、脸上划出道道血痕。女兵们士气高昂、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男兵仿佛变成了配角。

  就像身处严苛的沙漠一样,在这个集体中,没有人会因为性别受到额外优待,而女兵在训练中也习惯于像男兵那样以粗犷方式讲话行事:有的女兵效仿好莱坞电影经典硬汉形象,在头上绑着红色方巾;有的几口就抽完一根烟,还很有男子气概地把烟头扔到地上再用脚碾灭。

  以色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要求女性必须服兵役的国家。根据以色列强制兵役制度,女性满18岁后必须服兵役21个月,只有已婚已育女性和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才能免服兵役。目前在以色列的常备军中,女性占了约三分之一,大多数承担文案、培训、技术支持等二线工作。21个月的强制兵役结束后,女兵可以自愿延长服役期限。而在“狞猫”营,女兵们会像她们的男兵战友一样服役3年。

  训练间隙,记者看到一名女兵掏出粉红色的时髦手机,面带微笑地发短信;几个女兵在一起嬉笑聊天,谈论着特拉维夫的时尚生活。如果换掉军装,她们看上去更像是一群出外郊游的大学生。

  尽管性别差异偶尔也给女兵们带来困扰,但这支特殊部队声誉颇高。

  “他们阻止了大量的偷渡者越境,使一度猖獗的拐卖妇女犯罪销声匿迹,也显著减少了流入以色列的毒品,”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狞猫”营指挥官说。

  一些人认为,男女混编部队的存在,使以色列国防军能将其主力部署于加沙边境、黎巴嫩边境等热点地区。但“狞猫”营的女兵们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她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能被派往更“刺激”的地区。

  在以军严格的保密制度约束下,女兵们对自己执行的具体战斗任务都讳莫如深,但她们告诉记者,“我们渴望战斗,而且完全能够胜任各种任务,希望上级能把我们派到热点战区”。

  千般伪装难逃“追踪者”法眼

  和备受外界关注的混编“狞猫”营相比,以东师的贝都因侦察营显得更神秘低调。贝都因人是阿拉伯人的一支,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以游牧为生,目前共有约50万人散居在埃及和以色列交界地带。以军中的贝都因士兵不多,却扮演着特别的角色,因为以东师的主要对手恰恰也是贝都因人。据以色列方面介绍,现生活在西奈半岛的贝都因人主要生活来源是在埃以之间组织偷渡和走私毒品、烟草、武器弹药。

  贝都因人世代在沙漠游牧,具有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和丰富经验,特别善于通过各种传统方式隐匿行踪。为对付神出鬼没的偷渡、走私集团,以军利用贝都因士兵精于隐藏行迹、熟悉“业内手段”的能力反过来展开侦查,成为沙漠中的“追踪者”。

  在边界的一片沙地上,贝都因中校法拉赫向记者演示缴获的潜行装备:

  为躲避缉私,近年来贝都因人开始使用夜视仪等新式装备,但更常用、更有效的,还数一些传统器具。有的用海绵、羊毛垫包裹鞋底,有的随身携带橡胶管、鼓风机吹平脚印,还有的在鞋印上洒水或食物,利用觅食的动物掩饰现场。最有“创意”的,莫过于“前后倒错鞋”:鞋底被拆下,然后反向钉上,鞋底与脚的方向相反,人在前进,踩出的脚印却向后。

  长年的沙漠生活,日晒风吹,给了法拉赫黝黑的面色和如刻痕般的皱纹。他是以东师下属一个侦察营的营长,手下多是有丰富追踪经验的贝都因士兵。

  在这些追踪者的火眼金睛中,对手的各种伪装方法无所遁形。软底踩出的鞋印,虽然轻,仍有迹可循;被人为吹平的沙地颜色与周边略有不同,细致观察不难发现;至于迷惑性很强的“前后倒错鞋”,根据人走路时脚跟先落地的着力特点可以发现脚印的蹊跷。

  以色列虽然国土面积小,但南北跨度大,从沙漠、平原到森林、雪山,地理环境复杂。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军开设专门学校,参考贝都因人的传统经验,结合现代技术,系统教授野外追踪术,南部沙漠、荒原和北部山地、森林里都活跃着法拉赫这样追踪专家的身影。

  埃以两军会面“只谈技术性问题”

  除了走私贩,以东师的另一主要对手是非洲偷渡者。这些非法移民主要来自厄利特里亚和苏丹。最初,从战乱国家逃来的难民为以色列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这一益处很快就被汹涌而来的偷渡狂潮所抵消,非法移民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以色列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过去5年间,共有近6万人非法进入以色列,给社会治安、就业等带来了沉重负担。

  在打击越境犯罪和偷渡方面,以东师与埃及军队、警察有常态化的合作关系。以东师师长帕詹告诉本报记者,他每两周与埃及军队代表会面一次,双方沟通情报,讨论战略形势。当记者问及2011年初埃及政权更迭对两军合作有无影响时,帕詹说双方会面只谈技术性问题,不谈政治,但他并未感到关系紧张。回想埃及变局以来,废除埃以和平条约之声数度甚嚣尘上,今后这两支边境守军的合作关系会否受到影响,目前尚难预料。

  虽然以埃边界30多年来总体平静,但隐患犹存、敏感度很高。2011年8月,在以东师师部所在地、红海港城市埃拉特附近发生一起恐怖袭击,四组共12名武装分子打死6名以色列平民、1名士兵和1名警察,打伤40人。以军随后击毙了其中8名武装分子。

  尽管至今没有查清袭击者的身份,但以方坚持认为是加沙地带武装人员经西奈半岛潜入以色列境内所为。在追击武装分子的途中,以军误杀了5名埃及边防士兵。埃及变局后两国关系本已出现紧张,这一事件更引起轩然大波,埃及随后召回了驻以大使。9月9日,愤怒的埃及人冲击以色列驻开罗使馆,两国关系跌入冰点。

  “计时沙漏”能争取多少时间

  为应对来自边境的威胁,2010年3月,以政府批准在以埃边境修建一条长240公里的防护网,这是国防部一项代号“计时沙漏”计划的一部分。记者在现场看到,网高约5米,由钢筋焊接而成,上缠锯齿铁丝,顶部有防爬设计,多层密集交错的钢筋使这张网看上去更像一堵“钢筋墙”。防护网周边还将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如有人试图破网而入,以军巡逻队可在半小时内抵达现场。目前,护网已建成100公里,其余部分预计于2012年底完成。

  这条边界护网造价高昂,预计花费15亿谢克尔(约合4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开销也在以色列国内引发分歧。一名曾任公共安全部长的议员认为,这条护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充其量只能延缓武装分子、走私贩和偷渡者的脚步。

  以色列国防部恐怕在制定这项计划时就想到了这一点。项目代号“计时沙漏”,也许预示着这项计划并非根本解决方案,只能用来争取时间。

  帕詹对护网将发挥的作用也不十分乐观。“尽管在(有护网的)地区偷越边界的人数暂时会有所减少,但他们终究会找到方法克服障碍:挖地道、走海路或设法破坏护网。”

  正如他所说,是墙,就有被绕过的一天。

  在隔离墙高耸的巴以地区,帕詹的话入耳别有一番意味。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以色列 女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