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翔昆仑 ——记忠诚使命勇于拼搏的新疆军区某陆航旅
■本报记者 柳 刚 马三成 特约记者 魏 春 李凤鸣
盛夏,昆仑山腹地。
湛蓝的天空,突然“闯”入数架战鹰。轰鸣声似滚滚惊雷,撕碎了高原的寂静……
新疆军区某陆航旅搭载特战分队正在执行我陆航部队首次高原跳伞实战演练。
又是一个“首次”!在这片鸟儿罕至的天空里,该陆航旅官兵创造了我军陆航部队33项“首次”和“第一”。
鹰翔高原,航迹闪闪——他们先后500多次圆满完成边界巡逻、抢险救灾、军事演习等急难险重任务。
“飞行禁区”中的“轻骑兵”
对于人类来说,喀喇昆仑山是“生命禁区”。对于旋翼式直升机来说,这里是 “飞行禁区”。
雪山连绵,峡谷狰狞。世界上这片最危险、最难飞的天空,就是新疆军区某陆航旅官兵必须面对、必须征服的“战场”。
那年,某新型直升机列装部队。此前,该型机的试飞高度仅限海拔4000米。这一海拔高度,显然无法满足高原高寒地区执行任务的需求。
“必须让新机飞得更高!”在气象资料完全空白、缺少地面保障设施的情况下,时任团长的成存国带着飞行员飞赴喀喇昆仑山区。
没有壮行的烈酒,没有震撼的誓言,但谁都知道此行的危险程度。久经沙场的成存国,这一次离家前悄悄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如果我走了,请你带好儿子……”
雪山脚下,引擎隆隆,直升机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开始缓慢攀升。
此刻,战友们抬头仰望,心随着旋翼在一起快速跳动。视线中,直升机越来越小,钻进了云端……
海拔5000米,海拔5500米,海拔6000米。
茫茫云海中,直升机仿佛一叶扁舟,整个机身不停地颤抖。机组成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团长,差不多了,我们可以开始降低高度了。”观察了一下机上仪表,成存国坚定地说:“继续向上!”
海拔6300米!这是雪山苍鹰才能翱翔的高度!
他们飞出了新装备的技术极限,创造了历史——在这一海拔高度上,第一次有了中国陆军航空兵的身影!
在昆仑山腹地的甜水海兵站,他们前所未有地驻训一个月,用恶劣环境来磨砺年轻飞行员的“翅膀”;
在阿里高原的大山峡谷间,他们驾驭着战鹰紧贴陡峭的山石超低空飞行,山谷最狭窄处不到200米;
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他们勇闯铺天而来的沙尘暴,靠着地图实现精确定位……
据统计,2010年该旅的飞行训练时间为9000多小时。
飞行员粟祥和爱人柯永梅去年初有这样一个约定:自己每回家一天就向陶杯里放一粒米,到年底把积累的米给她做个蛋炒饭,犒劳她一年的辛苦。到了年底,一数,杯子里只有31粒米,“这数量别说蛋炒饭,就是稀饭也做不了”。
这绝不单单是飞行员粟祥的个人工作状态,可以说,整个旅队都常年处在“飞行”状态!采访期间,直升机引擎的轰鸣声始终在记者耳畔回荡,从清晨直到夜晚。
他们驾驭国产新型武装直升机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首次导弹实射,填补了该机型在高原地区飞行等10多项技术空白,使该机型快速形成了战斗力;
他们先后开辟了多条高原、高山巡逻新航线,使我国西北边防实现了全航线、全领空、全地域空中巡逻管控……
技艺精湛的中国陆航勇士
2007年8月13日,“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反恐军演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演习场拉开了帷幕。当一个直升机机群以十机“等边三角形”编队方式整齐划一、分秒不差地飞过演习场上空时,观摩台上的俄罗斯陆军副司令瓦列里·叶夫涅维奇中将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边鼓掌边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演习结束后,我想见见这个机群长机的机长。”
这个机群长机的机长就是成存国。见到了他,叶夫涅维奇中将竖起了大拇指:“沃琴哈拉哨(真了不起)!这样的编队队形我还是第一次见,你们飞得很棒!”
然而,叶夫涅维奇中将想不到:如此完美的一次高难度编队飞行,居然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5岁的年轻飞行员完成的。
他更想不到的是:从天山脚下到乌拉尔山南麓,在这条国际直升机“处女航线”上,这群年轻的中国陆航飞行员经历了何等艰难的挑战。
飞行员张晓中在日记中写道:“飞至友谊峰,航路被厚厚的云层覆盖,棉絮般的云团与大山融为一体,很难判断哪里是山哪里是云。我们只能下云层,穿山沟飞过去。有一段山沟特别狭窄,宽度只有80米左右……”
用勇气和智慧,他们创造了首次大机群数千公里出国演习、首次飞越国外陌生空域等我军陆航史上4项纪录。
“飞出国门,机身上喷绘的五星红旗时刻提醒着我:自己一举一动都展示着国家的形象,代表着中国陆军航空兵。这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飞行员谢商伦说。
迄今为止,谢商伦保持着该旅出国执行重大任务次数最多的纪录。除了2006年中塔联合反恐演习,“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反恐军演,特别难忘的是2010年飞赴巴基斯坦海德拉巴执行特大洪涝灾害救援任务。当时,灾区一片汪洋,孤岛零星散布,根本没有直升机停降的地方。巴方将大米、面粉和矿泉水混装在一个袋子里,为了将救灾物资完好无损地投放给受灾群众,谢商伦和战友将直升机悬停高度降低到离地面仅2-3米,整个过程至少悬停5分钟。远远望去,宛如蜻蜓点水。随机的巴方翻译连声赞道:“你们中国人的技术真厉害,只有你们为受灾群众考虑得那么细!”
经过40天连续奋战,他们向灾区投送食品、药品、饮用水等救援物资60余吨,救助了上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受灾群众,圆满完成了我军陆航部队首次出国救援任务。
负责协调外国救援任务的巴基斯坦联络官巴布少校这样评价:“中国陆航直升机救援队救援能力一流,敬业精神更令人敬佩。”
传递温暖的吉祥“神鹰”
哈萨克族老人波兰拜不会忘记那神奇的一幕——
他和家人被困于厚厚的雪窝之中,粮食已经没了,燃料也殆尽。寒风裹挟着死神,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老人别无他法,只能在心中默默祈求上苍。
没想到,几分钟后,祈求“灵验”了。漫天飞雪中,伴随着轰鸣声,巨大的“神鹰”从天而降……
不过,他们不是上苍派来的“使者”,而是新疆军区某陆航旅的官兵。
去年初,一场60年不遇的特大暴雪横扫新疆阿勒泰、塔城等北部地区,山区最深积雪超过2米,最低气温达-43℃,80%的乡村公路被封堵。
形势万分危急!陆航旅官兵闻令而动,第一时间驾驶直升机飞往灾区。
莽莽大地都被白雪覆盖,一切似乎都被冻住了。越往大山里飞,越让大家感到一种凝重和紧迫。为了尽快找到被困的牧民群众,他们冒着风险降低飞行高度,沿着起伏不定的山势低空搜索。
终于,他们在雪地里发现了一个黑点。降低高度,看清楚了是一个人在拼命地挥手求援。他身后的不远处,还有几名被困群众。
雪野里,没有一块平地,直升机无法着陆。要救人,只有低空悬停。他们在离地20米高度上悬停,用吊篮将机械师柳成华放到地面,让他引导受困群众上机。雪实在太厚,柳成华站在下面,拼尽全力将受困群众一个个顶了上去。
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受困群众。哈萨克族老师扎肯激动地说:“一听到直升机的声音,就像听到了党和政府的声音,你们是传递温暖、希望的吉祥‘神鹰’”。
几年前,有一部名为《极地营救》的电影曾风靡大江南北。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影片是改编于该旅官兵舍生忘死、全力救助藏族干部的真人真事。
2000年4月3日,阿里地委书记白玛才旺在办公室心脏病突发,生命垂危。时任团长、特级飞行员李少康领命起飞,接他下山治疗。时间就是生命,机组选择了一条最危险也最省时的航线——顺着昆仑山中部的峡谷飞行。到了狮泉河,他们饭都顾不上吃,拉上病人马上返回,终于为及时救治赢得了2个小时的宝贵时间。
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那天,拉上10多名急需救治的重伤员,飞行员竺毅所在机组按计划返回兰州某机场。一升空,山区天气突变,厚厚的云层横亘在面前。钻进云层,里面漆黑一片,雨水顺着舷窗往下流。
继续前行,飞行将十分危险;返回落地,机上病人的生命又危在旦夕,急需治疗。
怎么办?权衡再三,他们决定:这个风险一定要冒,不能返航!
盘旋片刻,他们通过云层之间的缝隙,快速钻了过去。可没想,前方又出现了雷电区。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淌,机舱内的气氛异常紧张。他们冷静决断,绕道避开雷电区飞往机场,并通知地面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2个多小时后,在油料即将用完的情况下,他们安全落地。
下了飞机,登上救护车的那一刻,一位危重病人的家属向他们深深鞠躬。这是一个大山里的村民用最朴实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最高的崇敬。
人民群众的呼唤,就是出征的号角。从汶川地震的甘肃陇南灾区救灾到和田峡谷搜救被困国家科考人员,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到新疆库车的抗洪救灾……一个个紧急关头,一个个生死存亡之际,新疆军区某陆航旅官兵总会从天而降。这些年,他们先后执行紧急救援任务上百次,解救各族群众3000多人。
前不久,新疆电视台播放了该旅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纪实片,反响强烈。许多网友在天山网上留言:国家有这样一支军队,驻疆有这样一支部队,边疆必将更加稳定,社会必将更加安定。
短评:用忠诚去飞翔
新疆军区某陆航旅一茬茬官兵忠诚使命,戍守祖国西部边陲。品读该旅先进事迹,一连串的问号跳跃在心间。为什么他们在“飞行禁区”里敢于展翅飞翔?为什么他们在暴雨雷电面前依旧义无反顾?为什么他们在抢救群众时舍生忘死?为什么他们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所有这一切的疑问,答案其实只有一个——忠诚。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忠诚是军人的力量之源,是成事之基。有了忠诚之心,无论在哪里,军人都会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重如山;无论在何时,人民的呼唤就是无声的命令,即便前面是刀山火海,他们依旧会勇往直前。
今天,在贯彻落实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的实践中,全军各部队要像新疆军区某陆航旅那样忠诚于党,把坚定的政治信念转化为履行使命的实际行动,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上来;像他们那样忠诚于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不畏艰险,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富强稳定作出更大贡献,向世界展示人民解放军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