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新思维
中国对海洋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成熟。除了安全价值,海洋的经济价值也至关重要
本刊记者/韩永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海军的防御战略经历过多次调整。每一次调整的背后,不仅意味着海军力量的成长,也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认识逐步走向成熟。
从忽视到重视
1949年初,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一文中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此时,海军的战略为“近岸防御”。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海军的主要武器小炮艇,其射程只有3海里,所以中国的领海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3海里。
这一时期,海军被认为是附属于陆军的一个军种。上世纪60年代,海军提出应考虑发展驱逐舰,却在军委会议上被批为“好高骛远”。“当时的口号是‘小炮艇万岁’。‘万岁’就意味着不再发展。小炮艇怎么能是‘万岁’呢?你就是造成一万个小炮艇,美国也不会怕你。”一位当时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被批评“好高骛远”的原海军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
在这一阶段里,不仅海洋的经济价值没有被发现,其安全价值也没有被充分重视。
这种对海洋的忽视在历史上不乏先例。明清两代,当政者将中国定为一个内陆国家,朱元璋实施禁海200多年,基本上把海洋完全让给了西方。清朝的康熙也将中国定位为一个内陆国家,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实现从农业向商业的转变。到晚清才认识到自己是沿海国家,但海防空虚,最终导致外敌入侵。
1979年末,邓小平预见到海洋将成为中国安全防御的主要方向,但为了不分摊经济建设的精力,提出“建设一支精干、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并一再强调要精、要现代化,以应对近海作战的需求。邓小平的这一表态,表明中国的海军进入“近海防御”阶段。
经济价值赶超安全价值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不仅认识到了海洋的安全价值,也认识到了其经济价值。国家海洋局前政治部主任张海峰说,这与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对燃料的大量需求有关。
而海洋中蕴藏的丰富原料正在被发现。张海峰说,海洋的蛋白质如果利用起来,可以供应600亿人口;南海的可燃冰储量,相当于南海油气的储量。
而各国对于海洋原料的需求,正在演变为对于一些争议岛屿的争夺。张海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近一半存在争议。其中以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的形势最为严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孟祥青说,在南沙群岛中,越南占了29个岛,菲律宾占了8个,马来西亚占了5个,印尼占了1个,文莱占了1个。
张海峰说,造成目前这种“众弱分食”的局面,与中国对海洋的认识不够有关。
为此,很多人提出应该修改过去长期被奉为圭臬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原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说,大家都认为这是邓小平提出的原则,殊不知这两个原则之前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主权属我”。
张海峰说,随着海洋的资源逐渐被发现,海洋的经济价值正在赶超安全价值,这也给海军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位海军中校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国防部将“瓦良格”的改造刻意与南海问题分开,“别人并不会相信。”
随着中国新一代水面舰艇尤其是航母的改造,中国海军对近海范围的海域纵深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实际上形成了“近海纵深防御”的能力。2006年12月公布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第二章指出,中国海军逐步增大了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提高了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这说明海军在综合防御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大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
张海峰说,中国对于海洋的开发,应该随着海军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应该向公海发展,向深海远洋发展。因为公海是大家的共有财产,谁占有就是谁的。另外,相比浅海,公海的资源更丰富。锰结核一般都在海下6000米以下。”
张海峰建议,在海洋问题上中国政府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个是制定一个总体战略规划和分阶段的实施计划。“对南海,要加快开发。别人都把户口迁过去了,县长都派好了。”张海峰说,“现在企业有开发的能力,你规划好了,就让大家去干。”
第二件事,就是中央要在政策上推一把。“中国在南海的问题,不是实力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问题。
郑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讨论十五规划的时候,作为发改委规划专家组成员,他曾经提出一个“陆海统筹”的概念。
2010年,陆海统筹进入十二五规划。相关内容主要涉及海洋权益的维护,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洋资源开发。
2009年10月,原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海装前部长郑明等6人,给文化部部长蔡武写了一封信,对由其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提出了批评:“在一百多幅作品中,直接反映海洋的作品几乎没有反映。这与我国作为海洋大国的历史与现状都是不相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疏漏和缺憾。” ★
(实习生王秋思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中国海军战略
沿岸防御(1949年-1955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海军奉行“沿岸防御”战略,海军主要任务是“保卫沿海沿江”,肃清海匪,收复沿海岛屿,突破海上封锁。这一时期,海军初步建立了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岸防兵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武器装备主要以“空、潜、快”为特征。主要舰艇吨位小,续航力短。
1953年,毛泽东在“长江”舰上指出:“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把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建成‘海上长城’”。
近岸防御(1956年-1970年)
中国海军奉行“近岸防御”战略,主要任务转变为保卫海防。这时期,海军装备实现了从缴获、购买、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海军装备了自主研制的核潜艇,提出了海上破袭游击战理论、海上独立战场理论和依托岛岸作战理论。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除继续加强陆军和海军的建设外,还需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
1958年7月28日 中央军委在《关于海军建设的决议》中指出:海军以发展潜艇为重点,相应地发展必要的水面舰艇。
近海防御(1970年-2008年)
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的海防战略思想,以“精干”、“顶用”为目标的海军建设思想,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为原则处理海洋争端的思想,构成了海洋防卫思想的主要内容。
近海是一个战略概念,包括我国全部的海洋国土。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威胁由大国全面入侵,转变为局部热点冲突,特别是在一些有争议的近海经济区。海军的主要任务,已经由协同陆军、空军进行反侵略战争,转变为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上经济利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军队减少员额100万。1985年发布的《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郑重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减员额100万。海军许多单位撤销、降级和降格使用。
1985年底,刘华清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的“海军战略”问题,人民海军开始由“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转变。
2004年《国防白皮书》提出,加强海军作战能力;加快更新海军武器装备,重点发展新型作战舰艇。举行诸军兵种联合演练,提高联合作战能力和海上综合保障能力。加强中国海军与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如海上军事演习,搜救演习;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出国参观各国海上演习。
《2006年中国的国防》指出,海军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把信息化作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加强新一代武器装备建设。海军逐步增大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
远海合作(2008年末至今)
中国军舰环球访问,开展非传统安全演习、多边海上联合军演,以及最先进军舰远航索马里等等,中国正由“褐色海军”向“蓝色海军”转变。尽管中国仍然在强调近海防御,但同时也强调远海合作。
《2008年中国的国防》指出,海军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
(资讯整理:王秋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