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军史真相:美国对法国核政策从反对到援助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9日 09:58  青年参考
法国1970年7月3日进行的TN-60氢弹试验,代号Licorne。 法国1970年7月3日进行的TN-60氢弹试验,代号Licorne。

  二战后,鉴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明显的独立倾向,美国曾对其研制核武器的计划保持高度警觉,并想方设法加以限制。然而,美国国家档案馆新近解密的一份1973年的备忘录显示,从尼克松开始,执掌华盛顿的历届政府对此问题的立场发生了明显改变,多次对法国核计划实施秘密援助。这种“大转身”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考量?

  对法国核计划警惕中立

  二战期间,当法国被纳粹德国侵占后,包括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大女儿伊伦·居里的丈夫)在内的数名法国科学家参与了同盟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可战争甫一结束,华盛顿就抛出了《原子能发展和管制法》,严禁将涉核情报传递给其他任何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法国也启动了本国的核计划,并于1948年12月建立了西欧大陆第一座核反应堆。

  虽然英国当时也在搞核武器,但在白宫看来,法国人的核计划更值得关注,这种关注甚至含有某种敌意。究其原因,首先,美国对法国信不过——当时已晋身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首任高级专员的约里奥·居里是法国共产党政治局成员,这不能不让美方担心,如果对法国的核计划给予支持,苏联迟早会获得相关技术。再者,二战时,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就已经显示出独立于美国的倾向,虽然戴高乐已经于1946年去职,法国随后也成为美国的“小伙伴”,但这并不能保证它研制出原子弹后,仍愿意在国际事务上听美国说三道四。

  更重要的是,美国认为法国的核计划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试想一下,如果法国有了原子弹,联邦德国还能安之若素吗?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看法就很典型:如果法国制造核武器,西德肯定会效仿,之后苏联就会向中国、捷克和东德提供核援助,以色列、埃及继而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核武器……这样一来,将“急剧增加战争爆发的危险”,而且“非常有可能把美国和苏联卷入”,从而引发不可预料的灾难。

  基于种种考虑,1951年初,华盛顿对法国的核计划采取了“维持现状,保持‘警惕中立’”的政策。

  总统与国务卿闹起分裂

  艾森豪威尔主政时期,美国还比较顾及北约团结的“大局”,虽然曾在1957年劝说过法国放弃浓缩铀方案,但至少在公开场合,华盛顿并没有指责过法国的核计划。当然,其中也包含避免刺激法国公众,防止引爆其反美情绪的考虑。

  到了这个时候,核武器已非独得之秘,因为苏联和英国已经先后成功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1957年8月21日,苏联还试射了射程达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

  在新形势下,美国国会于1958年7月2日通过了《原子能发展和管制法修正案》,允许同他国交换用于工业目的的核信息,前提是他国必须在研制核武器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然而,法国由于未能满足后一个条件,仍然被拒之门外。

  此时,美国政府内部就是否援助法国出现了分歧:1958年4月1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然声称,随便与盟友分享核信息的做法是“愚不可及的”。22天之后,艾森豪威尔却表示,除了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应该被准许分享美国的核机密。

  事实证明,总统的态度并未起到建设性作用。1959年6月8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文件,表示“不鼓励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持强硬态度的多数派甚至主张把“不鼓励”一词改为“阻止或延缓”,只是在艾森豪威尔及其他少数派的坚持下才作罢。

  艾森豪威尔的个人倾向,没能给美法核合作带来任何进展。甚至在法国于1960年成功造出原子弹后,华盛顿仍不承认它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不鼓励”法国核计划的立场雷打不动。

  “公开反对,明确限制”

  如果说在整个50年代,美国对法国研制核武器的态度尚属“半遮半露”的话,那么当肯尼迪1961年1月宣誓就任第35任美国总统后,华盛顿便迅速扯下了原本还能给巴黎一丝幻想的“面纱”,露出了“公开反对,明确限制”法国核计划的面目。

  1961年4月20日,时任国务卿艾奇逊在一份关于北约的文件中建议:“美国不应帮法国获取核能力。”次日,肯尼迪便在上面签了字。随着“不援助”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弹道导弹及其他有助于加强法国核力量的手段,肯尼迪于次年宣称,“我们不赞成建立各个国家的威慑力量……首先是法国,然后是另一个国家,接着又是一个,直到连续不断……”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继任的林登·约翰逊也忠实地继承了这项政策。

  美国对法国核计划的态度之所以从“半遮半露”变为“公开反对、明确限制”,首先与冷战形势有关:当时,华约与北约剑拔弩张,一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如果苏联万一攻占了西欧并接管法国的核力量,华盛顿绝对会寝食难安。

  此外,美方还相信,如果施以核援助,羽翼渐丰的法国最终会挤走美国,成为西欧诸国实质上的“保护人”。当然,迎回戴高乐的法国在许多国际事务上坚持与美不合作的立场,乃至肯尼迪、约翰逊与戴高乐糟糕的私人关系,也都是美国冷对法国核计划的重要原因。

  尼克松来了改弦易辙

  不过,随着尼克松于1969年入主白宫,美国对法核政策逐渐出现了松动。按照尼克松“头号军师”基辛格的说法,既然法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就得正视它,“法国拥有自己的核力量未见得是坏事……美国独霸核武器的状况反而不完全是健康的。”

  日后公开的档案显示,直到70年代初,法国的核力量依然很薄弱,全国只有36枚原子弹,且“有弹无枪”——缺乏能运载核弹头的导弹。这就意味着要发动核打击,只有用战机直接投放,就事关国家命运的战略武器而言,这种方式的确原始了点儿。

  法国公众对这一切并不了解,但法国高层很清楚自身的核力量究竟有几斤几两。1973年,法国外长米歇尔·若贝尔造访华盛顿,与尼克松和基辛格密谈了两天。行前,他专门让人草拟了一份购货清单,上面列满了他打算说服尼克松提供的核援助内容。美国国家档案馆新近解密的一份备忘录显示,经过谈判,若贝尔最终取得了他想要的东西,满意而归。

  若贝尔一厢情愿地认为,是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华盛顿改弦易辙的。而事实上,1972年美苏展开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后,尼克松便决定对法国伸出援手。在白宫的评估中,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确立了美苏的核均势,如果法国的核力量能够壮大,便能对苏联实施“侧翼包抄”。再者,帮助法国发展核计划,可以让它与英国形成竞争态势,从而削弱欧洲统一的势头。基辛格曾在一份文件中写道:“我们要防止欧洲团结成一个针对我们的集团。如果我们一直让法国抱着超过英国的希望,便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让他们痴迷地流口水”

  在若贝尔去美国之前,法国已经决定研制采用分导式多弹头的M4弹道导弹。有了若贝尔铺路,1973年9月,法国国防部长罗伯特·加利再访华盛顿,将自家的核武器设计图交给美方专家,以咨询设计方案还存在什么问题。

  同样是在上面提到的那份备忘录里,基辛格对加利的美国之行是如此算计的:一点点地告诉法国人核信息,而不是和盘托出。“我们的想法就是,要让加利流着口水(等待我们告诉他核信息),但不会一下子把所有东西都说出来,而是先透露一点,让他们自己琢磨。”

  在技术层面上,基辛格完全清楚法国需要什么样的情报。他也很明白,如果向法国公开提供关于技术资料,有违1954年修订的《原子能法案》。于是,美方提出了一个所谓“消极指导”的合作形式——法国核专家先描述他们正在做或将要做的事情,美国国家原子能实验室的专家们再来指出这些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yes or no”的指导很粗略,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法国人来说却是无价的。而且,某些美国专家还可以摆脱安全人员的监控,在家中接待法国同行,向他们透露设计核武器的奥秘。

  美法之间这种“保守得最好的秘密”始于尼克松政府,一直持续到里根执政时期,而且秉持了“消极指导”这种特殊形式,直到1985年才向美国国会做了正式通报。

  不得不承认,秘密向法国提供核援助是美国的一着好棋——当时法国已退出北约,因此只要保密得当,它再怎么发展核武器,也不会招来苏联的抨击。并且,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关键年代,借助法国迅速增长的核力量,华盛顿在应对苏联威胁上有了更多选择余地。SourcePh">

(编辑:SN015)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美国 法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