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那么,今天的“李云龙”该拿什么“亮剑”?
蒋济南:这个问题问得好!当年对“李云龙”来说,他的职责一是发现敌人,二是消灭敌人。今天对我们说来,一是发现训练中的问题,二是解决这些问题。今天,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哪里?在于充分发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如果不具备信息化素质、缺驾驭信息化的本领,就拿不出办法发现和消灭“敌人”,又怎能谈“亮剑”呢?身处信息时代,具备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难题的实际能力,才是新一代有本领“亮剑”的指挥员!
从“标兵”到“标准”跨越了什么
“星级量化评估”奇迹:人人能当标兵
杨利伟和维修战士启示:标准出执行力
新闻案例三:
成空某场站机务维修大队有个基本技能训练室。记者推门进去,下士特设员冯力伟正在网上对照“基本技能训练系统”,训练通电检查过程。
屏幕上,小到插头包扎圈数、保险丝扣数都有明确数值。小冯告诉记者:少了一圈或一扣,系统就会亮“红灯”,后面的工序就无法进行。只有按照标准把所有工作做好做到位,系统才会亮“绿灯”,并对他的工作评分——该得“几颗星”。
这,就是享誉空军机务战线的“星级量化评估”制度。在网上,记者看到,杨顺林所在机组的战机出动次数全大队最多,维修保养却最好。战机旁边有两颗金星,证明这架战机已经连续两个月被树为“维护保养样板机”。
机械师杨顺林在网上点开一张维修工卡。他说,如今飞机维护保养,实施的是“1-X”模型,“1”即飞机出厂原始状态分值,“X”即维修失误和差错。飞机健康程度有报警显示,能不能飞,信息每5分钟刷新一次。
成空某师政治部主任张卫兵说:“标准,让官兵的技术水平固化和稳定下来,任何新战士到这个机务大队按照这套标准训练,技术和质量都不会走样。”
记者在某航空兵师采访各级指挥员常吃“闭门羹”:“对不起,我明天有飞行,现在必须在网上完成飞行准备。”这一套试卷,他们在“飞行质量监控系统”上答写了千百遍,依然慎重如初。因为每一次答题如果不符合标准,系统就会对飞行员发出“不放飞”指令,不管你是师长还是团长——系统只认标准不认人。
那天,记者在走廊里等候师长“答题”完成飞行准备。猛一抬眼,看见墙上有一张照片——航天英雄杨利伟。该师副政委廖应滨告诉记者:“杨利伟,曾是我们师的一名飞行员。”
谈起杨利伟,廖应滨这样说:“大家回想当年的杨利伟,感到他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强烈的标准意识,他总是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成千上万个操作动作准确到位。所以,标准就是品质,标准就是执行力,标准塑造了航天英雄!”
访谈面对面:
记者:张主任,你说的“标准”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张卫兵:常言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过去,新兵来的时候我们最心焦:新老交替后,新手让人不放心。现在,新战士一来到部队,遵循的就是信息化系统规定的强制性工作标准,按标准执行到位就能上岗,严格执行标准就是标兵。可见,“标准意识”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必备的一种素养,只要执行标准,工作质量就有刚性的保证。有人说,信息化时代,就是“巨星”隐匿、“群星”闪耀的时代。我看对军营来说,这个时代,是人人都可能成为“标兵”的时代!
记者:廖副政委,从“标兵”到“标准”一字之差区别在哪儿?
廖应滨:装备越先进,手段越信息化,标准意识越重要,执行标准越关键。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同样的零部件,同样的生产线,有种汽车在国外原厂组装5年不漏油,而国内组装的两年就漏油了。为什么?因为人家工人的扳手都有刻度,一个螺丝拧几圈是有标准的。第二,你到全世界吃麦当劳,非洲的店和美国的店炸出的鸡块质量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鸡养多少天、盐放多少克、油温多少度、鸡块炸几分钟都有同样的标准。所以,信息时代有句话叫“得标准者得天下”。我理解其道理就是:标兵和英雄永远是先进的少数人,而标准将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
希望在行动起来的“大多数”
把《阿凡达》看多遍的上尉看出了啥
创造新陆地的是波浪下细小的泥沙
新闻案例四:
成空航空兵某师场站,有一个“软件创意园”。
“园长”上尉王揽月,程序员上尉韩天明、刘伟,美工设计员上士高恒和黄立克。5个小伙子,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和刘伟聊天,记者获知:他把美国3D大片《阿凡达》连看了多遍。
“你在看啥?”记者问。“我在‘倒推’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想法,他的奇思妙想,没准会用在军事领域上。”刘伟说。
真让刘伟猜对了!前不久,他从报纸上看到,英国军方从《阿凡达》得到灵感,派战机携带3D摄像机,前往阿富汗战场拍摄高分辨率的三维地形图,建立战场地形地貌精确信息数据库,实时传送给地面的士兵。
王揽月告诉记者,同样是受《阿凡达》启发,他们的“软件创意园”,正在做一个项目:“三维仿真数字化场站”。他请记者观看电脑上的“半成品”,一辆大客车的车门能用鼠标点开,方向盘能用鼠标转动。他带着一种陶醉的神情告诉记者:这个“电脑上的场站”建成后,全站的机务,制冷、制氧、航材、军械……各行各业千人百车,都可以在网上模拟训练。
“你们还有什么创意?”小伙子们向记者说起很多新设想……
在某师采访,记者巧遇王君,问她来干什么?王君笑答:拆“烟囱”建“大食堂”,顺便考察“市场”。此言怎讲?“部队类似的‘软件创意园’多起来后,各自开发的软件形成了互不兼容的‘烟囱’,我们干的活儿,就是把各家软件放在一个‘大食堂’里,让每家的‘好菜’摆在一个平台上,大家共享‘自助餐’。”至于考察“市场”,王君这样解释:“成空领导让搞技术的干部迈出双脚走下去,靠我们当触角摸准部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需求在哪里?着力点在哪里?”
说起这件事,成空政委王祥富如此感慨:“王君和她的战友们在干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那就是让部队的‘大多数’真正行动起来了。 ”
访谈面对面:
记者:您说的“大多数”是指什么?
王祥富:冰心老人说过一句话:“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说到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希望在于行动起来的“大多数”。任何一个群体都是枣核型的,被淘汰的是一小部分,当标兵的也是一小部分,“鼓肚”这批人比较而言是大多数。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能否成功,就在于这个“大多数”。这一部分人行动起来了,加快转变就有了执行力。我们常说,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不是物,而是人。这个“人”不是一少部分先进的人,更不是一少部分落后的人,而是一大批不仅有学问、有技术、有素养,而且有使命感,有执行力的人!
记者:怎样加快培养造就这些人呢?
王祥富:战争年代有句话:打仗的行军,就是学习的行军。那时,有很多人没上过学,不识字,行军时就靠看前面战友背包上插个写生字的小黑板学文化,后来许多人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今天,军营里工程师、博士、硕士如雨后春笋,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进程中,仍要继承发扬老前辈的“小黑板精神”。这是一个春天,只要我们努力去耕耘、去播种、去培育,不远的将来,我们眼前将是一片全新的美丽田野!(本报记者 张海平 武天敏 特约记者 李国文 刘应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