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常规武器实验室可在室内模拟炮战弹片毁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1日 09:28  人民网
资料图:解放军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进行作战演练 资料图:解放军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进行作战演练

  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 如果说白城兵器城是给常规武器定型生产签发“准生证”的把关单位,那么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的抗常规武器实验室,就是专门研究抵御常规武器打击的专设机构。实验室的科技人员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几个少数能在室内进行抗常规武器试验的国家。

  “导弹”发射搬进实验室

  “5、4、3、2、1,发射!”

  随着一声清脆的炮响,“导弹”击中靶标。闪光X射线仪和激光狭缝式高速摄影机对模拟导弹的飞行姿态、攻击速度进行了快速跟踪和拍摄。

  笔者看到,随着试验人员在控制台上启动“按钮”,自动靶台缓缓升起,被击中的靶体缓慢沿着导轨滑到地面。从靶体就位到“导弹”发射,从试验开始到测量出所需数据,整个试验只用了两个小时。而且都是在室内进行,不再受天气和阳光的影响,而且试验的重复性和测量速度也得到显著提高,试验周期缩短,以往这种试验在野外至少需要几天才能完成。“这都是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研制的试验设备”,研究室主任刘瑞朝充满自豪的说。

  笔者看到,某试验设备除拥有长20米,直径×米的庞大躯体外,再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更找不到它的奥妙所在。但是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我们亲自充当了一次“实验员”后,从中感受到了它的神奇。

  先是在控制台给气炮充气加压,然后按下发射钮,发射撞击杆,随即看到了美妙的测试波形,瞬态信号测试仪对发射过程进行了全程跟踪,专家马上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很快做出了战斗毁伤分析。整个试验有条不紊,全过程仅用了不到20分钟。

  然而为了这20分钟,刘瑞朝和他的战友们却奋斗了整整四年。

  工程材料的高应变动力性质是长期困扰抗常规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计算的难题,由于我军没有合适的试验设备,这一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突破难关,首要的就是解决试验设备。从国外引进是不可能,这种设备只有几个少数西方国家拥有,他们对此严格封锁。

  为了论证项目,所领导带队行程数万公里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为了撰写论证报告,研究员张守保连续14天没有上床睡觉,累了就在沙发上躺一会。他写的论证报告和设计方案打动了总部首长和军内外专家的心,项目很快通过论证、立项。

  在课题攻关的日子里,张守保和他的战友们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相儒以沫的老伴病逝,料理完丧事就重返岗位;2007年4月,连续2次延长退休时间的他接到退休命令,办完手续的第二天又出现在实验室,当起了不要报酬的“专家打工仔”。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硕果,他们成功的研制出亚洲第一的某高应变材料性质试验设备,使我国抗常规武器试验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室内打起“炮火战”

  地面上常规武器最大的破坏威力不是冲击波,而是弹药爆炸产生的破片,这些破片不仅会对人员造成伤亡,而且对武器装备和重要的经济目标都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在实验室,笔者看到了他们专门为研究破片破坏效应而研制的亚洲第一台破片发生器,并亲眼目睹了这个庞然大物的威力。

  “开炮!”随着一声巨响,刺眼的火光夹杂着一簇破片从大炮里迸射出来,一辆坚固的吉普车被破片击穿的千疮百孔,七零八落,放置在吉普车内的防护衣和头盔面罩也被击穿的不成样子。

  科研人员告诉我们:这种试验以前是做不起的,因为没有专门的试验设备,在室外进行实弹爆炸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危险性大。破片与冲击波发生器的研制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这套设备,他们整整奋战了700多个日日夜夜,用心血和汗水研制出亚洲第一台破片与冲击波发生器,打破了西方国家“中国不可能研制出这种先进设备”的预言。研究所所长沈俊告诉笔者:有了这套设备,我们不仅把炮场搬进了室内,还可以模拟航弹、导弹、炮弹、地雷等具有金属外壳的弹药爆炸所产生的破片毁伤效应,进行重复性爆炸试验,节约大量的试验经费。以前一次试验需要数十万元,现在仅需几千元就可以打一场真枪实弹的“炮火战”。

  火眼金睛锁“蛟龙”

  在实验室,一台独特的摄影机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它就是被称为“火眼金睛”的激光狭缝式高速摄影机。它除了镜头和激光发生器与其它摄影机有所差别外,再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专家介绍说:不要小瞧这台摄影机,它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光学测量仪器所无法代替的。

  弹药的发射和爆炸给测试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试验中的动态过程、爆炸冲击产生的破坏作用都需要进行跟踪拍摄和测量,如果使用普通高速摄影机或高速摄像机,不仅危险性较大,还会受到炮口火焰和击中目标产生强光的影响,拍不到目标的影像。特别是导弹和炮弹在发射过程中的飞行姿态、速度以及弹托分离、尾翼展开等都是在瞬间产生,其它摄影机很难拍到清晰的照片。激光狭缝式高速摄影机填补了这一空白。专家介绍,以前没有这种特殊性能的摄影机,无法对火靶的飞行姿态进行测量,得不出规律性的试验数据,使这一研究长期停留在宏观上。而它的成功应用,把导弹和炮弹的发射过程全部“锁”在了镜头里,不仅全面准确的记录下弹体在飞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在第一时间给出射弹打击目标后的破坏情况和试验数据,为武器研制提供了可靠翔实的依据,成为抗常规武器试验中得力的“火焰金睛”,为抗常规武器试验研究实现数字模拟化奠定了基础。

  笔者目睹了激光狭缝式高速摄影机抓拍的精彩瞬间。

  在慢镜头的回放下,发射瞬间迸出的火焰就像一只只出巢的火龙鸟,升空的导弹犹如一只翱翔长空的雄鹰,直奔猎擒的目标。特别是摄影机的灵活转动,对导弹的飞行姿态进行了全方位跟踪,就向电脑中的三维动画一样清晰、准确。弹体击中目标后发出的碰撞、爆炸在拍摄的底片上组成了一副绝妙的画面,让人心动不已。

  “文弱书生”孤身敢排险

  一项伟大的事业,承载的不仅是辉煌与灿烂,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耕耘与奉献。从实验室组建那天起,一群被誉为“文弱书生”的科研人投入的是全部身心,留下的是无私奉献。

  那是一次危险的试验。试验人员按要求把子母弹埋入直径为20厘米、深1米多的弹孔后,迅速撤离到200米以外的安全区进行引爆。

  技术人员按照预定方案按下起爆器,子弹没有爆炸。最初以为起爆器线路出了问题,结果线路正常。有人怀疑起爆器充电不足,试验人员对起爆器进行再充电,起爆依然不成功。

  五次起爆五次失败,他们明白遇上了最忌讳,也是最危险的哑弹。这枚哑弹装药量大,破坏威力重,相当于4公斤TNT炸药。如不及时排除,一但发生突然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副研究员李林要求孤身排险。第一次,现场指挥部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他正患重感冒身体虚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刚刚接到大学同学因为排哑弹在一天前不幸牺牲的电报。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现场仍找不到合适人选,在李林的再三请求下,指挥部勉强同意。

  由于洞口较小,子弹埋的较深,李林只能用钢筋头打造的小铲一点点往外取土。40分钟后,终于挖出了埋在地洞深处的哑弹。他小心翼翼的用铁丝把弹勾打开后盖,取出雷管和炸药,一切处理安全后,他才深深出了一口气。

  目睹这一惊心动魄的数十位地方专家感慨的说,以前只在电影上看到过战斗英雄孤身排险的镜头,亲眼目睹还是第一次,没想到部队的科研人员这么勇敢。

  “由于是试验研究,他们要比常人承担更多的危险和牺牲。但每次面对险情,都是争先向前,在他们心里,责任和使命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言语间,政委邹新荣显得十分动容。

  今年10月,在一次侵爆弹下射试验中,弹体打入混凝土靶标一米多深后没有爆炸。现场一时紧张起来,因为在弹体侵入混凝土的过程中,炸碎溅起的石块已把弹道填满,排爆的前提要把弹体身上的东西清理干净。然而,弹体本身就会随时爆炸,清理过程中稍有震动,危险更大。

  千钧一发之际,火炮技师孙晓辉主动请缨,冒着随时牺牲的危险要求排出这颗定时炸弹。30分钟的排爆过程,人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他泰然自若,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清障、安放射流弹、引爆。

  采访时,笔者见到了这位多次走过鬼门关的四期士官,他也是实验室唯一的一名战士技术员,同事都形象的把他比喻成“国宝”,主任刘瑞朝更是坦言,实验室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孙晓辉。

  每次他都憨憨一笑,笑声中留给人的是感动,是崇敬,更是科研人对国防科研事业的执着和忠诚。

  (孙现富、梁兆君、杨小林)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常规武器 炮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