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自行研制成功世界一流抗常规武器实验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06:35  解放军报
防护工事毁伤试验
防护工事毁伤试验

科技专家在爆炸现场分析毁伤效果
科技专家在爆炸现场分析毁伤效果

  武华民 刘德胜 本报特约记者 刘逢安

  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千百年来,被中外军事家奉为信条。制胜的基础不单单是矛的锋刃,还有盾的坚固。如果说进攻武器是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则是坚固的“盾”。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作为全军承担铸“盾”使命的专设科研机构,50多年来,一代代科研人身处偏僻山区,胸怀报国之志,以科技进步为牵引,以战斗力为标准,为保障打赢,创建了规模大、功能完备、试验手段齐全的防护工程科研试验基地,先后有38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83项,为我国防护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者

  白纸谱写科研奇迹

  远远望去,它犹如一条横卧的巨龙,数十米的身长,300多吨的体重,被脚螺栓牢牢固定在钢筋混凝土基座上,庞大的躯体让初见它的人顿时感到一股巨大的威力。这就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享有“亚洲第一龙”美誉的某型抗爆激波管。

  说起抗爆激波管,还要从核武器的主要杀伤手段——冲击波说起。在冲击波的巨大作用下,水坝堤岸会不会溃决,防御工事会不会坍塌,行进中的舰船会不会倾翻……一长串的问号要从核试验中破解,在全面禁核试条约实施以后,如何寻求模拟核爆炸冲击波就成为防护工程研究急需解决的前沿问题,这一重任历史地落到了总参工程兵某所身上。

  模拟核爆炸首先需要寻求一种非核爆高压能源。高压放电可以产生高压能源,但做一次试验需要消耗半个中等城市的供电量;高压空气可以作为高压能源,但压力远远满足不了试验所需指标;氢氧混合爆炸可以产生高压能源,但非常危险;该所科研人员先后用3年时间对我国100多种火药逐个进行多类型的爆炸试验,最后筛选出几种火药作为抗爆激波管的高压能源,创造了小装填密度火药为抗爆激波管驱动能源的先例。

  有了高压能源,就需要相应的试验设备。该所历经20多年,几代人披星戴月攻关,终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某型抗爆激波管的少数几个国家。消息传开,世界防护工程研究界为之震惊。

  数十年来,该所创造的奇迹远不止“亚洲第一龙”。

  ——研制出我国笫一台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装置,提高了我国坑道模型试验技术水平。

  ——研制出我国笫一台模拟爆炸震动实验装置,满足了室内模拟核武器、常规武器和野战工事隔震试验等各种模拟爆炸震动试验的需要。

  ——研制出24种系列野战工事,结束了一线部队住“猫耳洞”、蹲“潮湿坑”的历史,整体战技指标达到当今先进水平。

  ——在国际上独创水底隧道单层装配式钢筋砼衬砌铺技术,运用该技术,我国建成了第一条平战结合的海底隧道。

  ——研制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验设备。

  斗室磨砺攻防利器

  深秋的一天,我军第一个抗常规武器实验室。

  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某型反坦克炮击中混凝土试验模型,激光和狭缝式高速摄影机对炮弹的攻击速度、飞行姿态、击中瞬间进行了全程拍摄和测量,当场给出全部试验数据。而这种试验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由于缺乏相关实验室和测量仪器,对常规武器侵彻力及防护的研究还停留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层面。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烽烟、军队向信息化转型的现实呼唤尽快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抗常规武器实验室。

  抗常规武器实验涵盖空气冲击波、侵彻武器爆炸、光学、电子、土木、测量等众多学科,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组建类似融现代高技术于一体的实验室。

  “没有图纸,自己设计,没有设备,自己动手,中国人有能力创建世界一流的抗常规武器实验室。”项目报到总部,一路“绿灯”。

  破片与冲击波发生器是抗常规武器实验室的主要试验设备,其设计和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在此之前,亚洲还没有哪个国家研制出类似设备。研究员张守保带领课题组利用两年时间闯关夺隘,攻占了这一“高地”。

  欲知盾是否坚固,首先要把矛磨砺锋利。他们首次把攻与防放在同一实验室进行研究,在提高防护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进攻武器的破坏威力研究,为防护工程和常规武器研究开拓了新的合作领域。

  2003年8月,由7个重点实验室和一个试验靶场组成的我军第一个抗常规武器实验室被总部确定为全军重点实验室,数十位“两院”院士成为实验室的首批技术顾问。它的建成为提高防护工程抗高技术常规武器打击提供了更高、更精的技术保障。

  他们的科研触角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

  建起我国笫一个地质力学模型实验室,为国防工程及大型民用工程试验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与中国工程院联合构建了我军防护工程研究领域第一个反恐科研体系,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反恐防护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

  首次完成核去污清除技术研究,研制的剥离型成膜去污设备,保证了重要战略目标、重要武器装备的核化防御安全。

  人才方阵在历练中崛起

  今年夏天,刚接到该所录用通知的中国地质大学硕士毕业生王昱蘅怎么也没想到,她还没报到,一套住房就已经分配至她名下,5000元安家费也送到她手中。细致的关爱如春风化雨令王昱蘅倍受鼓舞。此前,为争取一名博士后来所,所领导四下南京做工作,使该博士后深受感动,不仅自己愉快来所,还动员了两名同学结伴而至。

  由于地处山沟,环境艰苦,又缺乏有吸引力的科研项目,一段时间,该所科研队伍一度呈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为该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为科研注入了强劲动力。所党委调整工作思路,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放手使用,在舞台和岗位的锤炼中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2002年,年轻科技干部刘瑞朝破格担当某项目研究的主角,他带领科研人员连续奋战,当年立项、当年见效,解决了我军某型武器的毁伤效应评估的关键技术难题。主动防护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初立项的全军攻关的长远项目,该所起用年轻科技干部徐流恩牵头负责,经过400余次试验,在预定防护目标区对模拟导弹进行了成功拦截,使我军防护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他已成为防护工程科研领域的年轻知名专家。

  “明天的战争取决于今天人才的竞争,而吸引人才的关键是要搭建人才成长发展的舞台”。政委虞绪尧的一席话如今已成为全所共识。近年来,他们紧贴打赢所需,推出一系列拴心留人、改革创新的引才育才举措:

  ——制订了《加快选拔培养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决定》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成立了人才队伍专业指导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家组,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实施“创新工程”、“引凤工程”,申办了全国第一个防护工程专业博士后工作站,争取重点科研课题80多项,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设立人梯奖、伯乐奖和人才建设专项基金。50多名科技干部成为“总参科技创新工作站”的中坚力量。

  目前,一个由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率领、百余名博士硕士组成的专家方阵已经崛起,为我军防护工程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 实验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