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日本特约记者 隗 静 蒋 丰 本报记者 李 燕 王跃西
“中国海军正全面进行世界上最具野心的扩张。”这是5年前美国国会调查局对美国政府的一句“忠告”。在此后的5年里,从国会到白宫,都频繁对中国海军力量增强发出警告,近来更有美国学者做出“中美海上必有一战”的惊人论断。该假想称,2015年,在一场美中政治危机后,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将被中国导弹击沉。中国专家金灿荣说,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军太平洋司令曾嘲笑中国如何把士兵送过海,而到了2006年,时任美国防长已惊呼中国大陆拥有的军力远超应对台海的需要,“这种说辞的变化表明,中国海军确实取得了公认的成绩,但显然,在海上,中国是一个新玩家,相比于在这里纵横了100多年的美国,中国对海权的关注还仅停留在‘胎儿期’”。一位瑞典专家则说,纵观世界史可以发现,所有欧美强国对海权都高度重视,直到今天美军仍奉行“把敌人消灭在海洋,而不是把他们带到我们的国土”的原则,因此不难理解,当中国变得强大时,中国海军很容易触碰到“西方人的敏感神经”。
美国输掉2015年美中海战?
“中美两国海军将注定有一种紧张关系。”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在美国《外交》杂志6月号的文章中对中美海上对抗态势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卡普兰说,这是因为,为确保能源安全,未来中国军力向海外延伸,而美国海军却习惯了在全球自由航行。在他看来,南中国海是最值得关注的地区:“这里在21世纪的重要性有如海湾在20世纪的重要性。”这并非该专家第一次作此表述。半年前,他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警告称,“美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和中国展开‘微妙冷战’,在21世纪的某段时间内仍是可能的”,因此“双面下注”应该是美国继续执行的政策,“一方面,会有(美国)官员和中国谈(两军合作),同时要以中国为假想敌进行战争推演。”
比卡普兰的说法更惊人的是美国海军中校、海军战争学院国际法教授詹姆斯•克拉斯卡。他今年初在美国外交杂志《世界事务期刊》撰文宣称,“中国2015年将与美国发生海上激战,最终中国海军大败美方‘乔治•华盛顿’号航母。”按照克拉斯卡的假想,在这一事件爆发前,中美外交危机便已稍露端倪,但西方国家并没有预料到这场政治危机会突然失控,“美国甚至仍派遣‘乔治•华盛顿’号在中国沿海进行例行巡逻,借以明志”。而中国也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发射导弹击沉了这艘海上巨无霸。他描写道:“乔治•华盛顿”号中弹后断成两截,并在20分钟后沉没,美军共4000名将士殒命,“美国75年的海上霸主地位终结,北京取代美国的国际新秩序新篇章从此掀开”。
在日本,也有关于中美或起海上冲突的预测。日本自民党政策调查委员会一位“鹰派”副会长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中未来在海上“可能擦枪走火”,但那是双方试探性的较量,如果真的发生一战,美国一定不是单方与中国作战,一定会把日本卷进来。他还认为,美中未来海战的爆发点很可能在台海或朝鲜半岛周边,因为这样美国可以唤起更多国际关注。至于日本是否会同中国发生海上冲突,这位副会长态度肯定:“现在不是是否会发生冲突的问题,而是应该发生冲突的问题。中国海军已多次从冲绳海域和宫古岛之间的‘公海’通过,这是示威,日本应有所回应,否则,等到中国海军完全强大起来,日本想回应都难!”
对于美国学者的大胆设想,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国防文学总是充斥着对即将爆发的战争的遐想,而中国总是在吸引这种关注”,“不过,中国的确正在采取一种更具对抗性的策略,来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事实上,在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西方媒体上,充斥着对中国海军实力大增的关注。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中国简报》4月29日分析中国海军在军演中突破“第一岛链”时说,“中国已不再害怕维护在公海上航行的自由。”美国保守智库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卜大年近期在国会作证时声称,“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已经超出最夸张的预测”,“我还从未见过像中国海军发展速度一样快的军队。中国总有一天会获得制海权”。日本《产经新闻》5月的一篇文章感叹道:中国海军“汉”级核潜艇2004年“侵犯冲绳与石垣岛周边领海时”,日本海上自卫队评价中国潜艇“声音如同敲打破锣”,但6年后的今天,“在自卫队口中,我们再也听不到他们饱含优越感的评论了”。
中国海军关注度“骤然”提升
“中美在本世纪真的必有一战吗?”当《环球时报》记者就此询问为美国海军提供大量研究资料的知名机构“海军分析中心”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冯德威时,他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冯德威说,美中任何一方,谁都不该轻易提出如此“灾难性”的假设,“我们应该问的是两国要如何建立信任并管理分歧,而不该问冲突是否不可避免”。冯德威也警告说,中美两国海军的行动范围在“不断靠近对方”,如果不能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就会“引起像过去那些不必要的风险和不愿看到的事故”。美国国家战争学院中国问题专家伯纳德•科尔也持相同观点:“中美间总会存在各种分歧,但我看不到未来有什么问题会让我们假设两国间爆发战争。我们两国大部分人对我们海军或外交事务的进展都不了解什么细节。”
“中美海上对峙还是有可能发生的,并且最有可能的地点在黄海及日本海。”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香农•凯利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与南海相比,黄海及日本海的现实矛盾更为严峻一些,根本原因是朝鲜半岛局势不确定性,加之日本一直被美国视为自己“不沉的航空母舰”,涉美利益更多,因此这里的火药味更浓。不过凯利认为,短期内,中美海军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以这两个国家的分量而言,要么不战,要么就是全面冲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美海军将呈现“无战之战”状态,即美国完善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布局,中国则加速提高自己的海军实力。
为何中国海军近来如此受关注?凯利认为,近几十年来,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其经济上的地位愈发显著,目前的海权之争不是比过去更缓和,而是更尖锐了。“中国的崛起,恰恰就处于这样一个海权矛盾的尖锐期,可以说,如果把海洋比作一个超级市场,刚进入这个市场的中国正逢‘抢购潮’,这自然引得其他客人格外关注。”凯利接着解释说,再加上中国的海权扩展事实上发生在“第一岛链”以西,而美国人一直认为,“第一岛链”以东直到美国本土是他们的“大院”,现在中国军舰已经到“院门”了,因此一向奉行“绝对安全”思想的美国,肯定要把“来自中国的威胁扼杀在摇篮里”。
中国历史上有海洋基因
“中国历史上只出过一位伟大的‘舰队司令’,他就是15世纪初七下西洋的郑和。”卡普兰曾这样形容中国海军发展历史。在一些中国人看来,海洋其实一直是个有点陌生的概念。从地理上看,与门户直冲宽阔大洋的美日等国不同,中国大陆朝向海洋的一侧被“第一岛链”封锁,门前并非真正意义的海洋;而从历史上说,中国人的海上足迹向来是留给和平的贸易往来,中国的先人们似乎从没想过要把权益扩张到海外。对于中国人这样的心态,印度东部海军司令部前司令官普利威尔•达斯上月底给出过独到的分析。达斯说,在国土面积和港口方面,中国毫无疑问全都具备,但它不是两边靠海或半岛国家,其通往“远海”的途径受到限制,北有日本,南有菲律宾,它们均是美国盟友。此外,中国国民的海洋事业特质方面乏善可陈,这并非仅限于商业船队、水手数量抑或渔业规模,“关键在于普通民众和大海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其是否热爱航海事业”。达斯说,与将大海视为休闲等友好资源的美欧不同,对中印而言,“大海几乎是个唯恐避之不及的敌人。没什么比周末点缀美欧沿海小镇地平线的数百艘帆船和中印空空如也的海岸线更能彰显这种差别了。”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最显著的差别之一就是前者把土地当做根本,后者视海洋为基础,所以才有了东方人出海是为‘找朋友’,而西方人出海是为‘占地盘’。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例子莫过于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及欧洲的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香农•凯利说,就算是在陆地上发动战争,东西方国家的目的也不相同,比如当年成吉思汗扩疆拓土的目的非常单纯,但俄罗斯在历史上几乎每一次战争都是为寻找出海口。这种情况即便到了近代也未发生改变,中国清朝时期对陆军的重视远甚于海军建设,而日本则效仿西方把绝大部分财力物力和人力投给了海军。不过,凯利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未必是惧怕海洋才忽略了对海权的维护”,更主要的还是受到农耕文化以及国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却认为,中国在地理上有海洋特性,在历史上有海洋基因,“中国的地理实际是海陆复合型,具有很强的海洋性。在宁波的海洋博物馆里,有公元前6400多年的船桨,这表明先民很早就到海上生活了。但由于中国的历史主流是大陆性,帝国的权力依靠的是陆地军队,这使历史的道路压制了内在的海洋基因。到了清朝,由于封闭性很强,海洋性急剧衰落。现在,我们的海洋性在逐渐恢复,但对海洋的关注还处在‘胎儿期’,而美国已在这里纵横一个多世纪了。”
中国海军实力被西方高估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每年出版的“各国军力报告”也显示,中国海军目前整体实力不高,但发展较为迅速,在潜艇等个别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国防大学军事专家李大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海军实力较以前确实有很大提升,但与美国还有相当差距,因此我海军的实力是被西方高估了。有人担心中美将来海上开战,这是杞人忧天,目前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抗衡美军。”
卡普兰也认为,中国距离打造美国那样的“两洋海军”还相差很远的距离,与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属于近岸海军的中国海军相比,美国指挥调动“两洋海军”已有超过60年的经验。因此中美海军的差距不只在战舰和舰载机数量等硬件上,更主要的是海军传统、国际规则、全球航行及通讯能力等软件上。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副教授彼得•达顿表示,国际社会应该继续向不断壮大的中国海军伸出合作和友谊之手,而不是将它扩大活动范围的做法“妖魔化”。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专题:美韩黄海军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