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月26日消息(记者孙利)刚刚过去的2009年,世界核武器领域发生了哪些重大军事事件,这些事件对于全球军事安全带来哪些影响?著名军事专家、二炮指挥学院教授邵永灵接受中广军事记者专访。邵教授认为,核武器作为战略武器,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短时期内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大国关系比较平稳的背景下,核领域似乎更难以有能吸引人眼球的新情况、新事态。不过盘点2009年核武器领域的那些事,仍然有很多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无核世界构想——不妨拥有一个长远目标
2009年4月5日,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发表演讲时说,美国政府将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无核武器的世界。为此,美国将采取如下具体步骤:与俄罗斯一道尽快通过谈判达成《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美国政府将力争美国国会尽快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与其他国家一道寻求强化《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争取在4年内确保可用于核武器生产的核裂变材料不会被扩散;在一年内主持召开关于世界核安全的全球首脑会议。此外,美国还寻求达成一项旨在终止核武器用裂变材料生产的国际条约。
无核世界构想大概是2009年在核问题上出现最具震撼力的大动作了,主要也是凭借它,奥巴马还获得了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其实这个想法并不稀罕,它与我国1964年提出的“最终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 主张在精神上是一致的。而且,就“无核世界”这个提法本身而言,也不是奥巴马的原创。早在2008年1月15日,美国四位前政要(前参议员拉纳、前国防部长佩里、前国务卿舒尔茨和基辛格)在《华尔街日报》就联名发表了题为“无核世界”的文章,奥巴马的演说基本上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当然,同样是无核世界,此次因为出自美国总统之口自然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自核武器在美国诞生以来,这是美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明确表示要在全世界全面消除核武器,而且美国要率先行动。作为拥有全世界最庞大、而且最先进核武库的国家,美国能够做出如此表态自然不同寻常,国际社会包括中国普遍给予了支持。
不过,也有不少人表示怀疑甚至反对,认为美国不可能真的放弃核武器,因为核威慑仍然是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内对此也存在强烈的反对声音。其实对于实现无核世界的困难,奥巴马自己也是心知肚明,他公开承认,一个无核武器的世界也许在他的有生之年是不能实现的,但是,作为世界上核武器最多国家之一并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在销毁核武器问题上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的确,销毁核武器绝对不可能在当下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实现,但我想,这不应该妨碍我们拥有这样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并为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只有这样,核裁军、核军控、核不扩散及核安全才有前进方向,才能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无核世界也才能最终实现。
美俄重开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双方都有强烈意愿
美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于1991年签署,1994年正式生效,有效期为15年。为了在2009年12月条约到期之后两国能继续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核裁军,2009年5月19日,美国和俄罗斯启动了新一轮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谈判。
重开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对美俄两国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事实上,即使没有谈判,即使达不成一个新的条约,美俄两国的核武器也会缓慢地减少。一方面,在后冷战时代,保持庞大的核武库已经没有必要,那是冷战的遗留物,而且,为此付出的费用也是相当可观;另一方面,随着苏联时代的核武器逐渐达到最高服役年限、而新型号导弹又难以在短期内填补这个空缺,俄罗斯的核武器数量在未来若干年内将迅速下降,而对美国来说,不管俄罗斯怎么做,它都将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淘汰掉部分核武器。所以,核裁军已成为美俄两国的既定国策,抑或说是无奈之举,并不受双方政治博弈的影响。两国之所以要重启谈判,主要还是基于政治理由,拟通过谈判推动、拉近、改善两国关系,并推动其他国家也参与到核裁军的进程当中。当然,俄罗斯也有借此限制对手、讨价还价的意思。
正因为美俄都有强烈的意愿,所以,此次谈判进展顺利。2009年7月初,美俄两国总统就签署了有关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框架协议,为两国下一阶段签署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规划了未来框架。该框架协议规定:美俄双方计划将战略核弹头削减至1500-1675枚,同时将运载工具削减至500-1100枚。为了显示诚意,美国还在俄罗斯最为关注的反导问题上做了让步,9月,奥巴马宣布放弃在东欧设立导弹防御基地的计划。12月19日,美国和俄罗斯官员表示,双方就新条约的框架已达成协议,有关协议的细节可能还要多几个星期才能敲定。12月29日,又有一名美国高层官员透露:对于在明年1月结束谈判并达成条约保持信心。看来,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见证美俄又一个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签署。
布拉瓦导弹试射频频失败——俄罗斯海基核力量的黑色之年
2009年,对于俄罗斯的海基核力量来说是一个黑色之年。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于7月15日和12月9日进行了两次试射,两次均以失败告终。迄今为止,“布拉瓦”已经进行了12次试射(含3次弹射试验和9次飞行试验),共有7次失败,而完全成功的据说只有1次。如此之高的失败率,严重挫伤了俄官方和民众对该导弹所寄予的厚望,俄罗斯原计划于2009年批量生产“布拉瓦”,现在看来已毫无可能性。尽管屡试屡败,俄罗斯海军总司令维索茨基仍然嘴硬地表示,“我们将继续”把工作做下去,没有其他导弹可以取而代之。
布拉瓦试设失败以及推迟量产和部署对于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来说后果严重。首先,专门为布拉瓦研制的“北风之神”核潜艇在下水几年之后迟迟不能装备武器,处于有艇无弹的尴尬境地。而如果装备其他型号的潜射导弹,比如轻舟的改进型蓝天,发射筒的尺寸又不匹配。眼下,俄国防部已决定暂停“北风之神”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原计划于12月22日举行的第四艘“北风之神”开工建造仪式也被取消。其次,俄罗斯的海基核力量将因为布拉瓦不能及时服役而出现巨大空白。目前,俄罗斯唯一的固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即装备在“台风”级核潜艇上的SS-N-20鲟鱼已经全部退役,台风级潜艇仅剩下一艘,被改装成发射布拉瓦导弹。SS-N-23轻舟及其改进型装备于德尔塔级四型核潜艇上。德尔塔四型共有6艘在役,其中3艘在大修,装配有92枚潜射弹道导弹,368颗核弹头。这几乎就是俄罗斯全部的海基核力量了。如果布拉瓦导弹在短时间内无法服役,甚至因为技术不过关而干脆中途下马,那么,随着轻舟导弹达到最高服役年限,俄罗斯本来就不雄厚的海基核力量将越来越弱,可能无法承担二次打击任务的重任。况且,轻舟及其改进型导弹都采用液体推进剂,存在不易保存、易发生危险、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差等缺点,发展固体潜射弹道导弹已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海军司令维索茨基的表态至少说对了一点,就是没有导弹可以取代布拉瓦。
战略轰炸机——美国人不会轻易放弃
众所周知,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陆基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也称三位一体。其中战略轰炸机是最早的投掷核武器的工具,美国在冷战高峰时期曾经拥有过一千多架战略轰炸机。冷战结束后,美国也保持着约100架左右的战略轰炸机用于执行核打击任务。但是,2009年,美国国内出现了唱衰战略轰炸机的声音。12月12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向轰炸机说再见?》的文章。该文称,《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在本月到期,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的特使正在努力达成一项临时协议,以延长《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期限。美国空军担心该谈判将会对其著名的B-52H和B-2轰炸机的命运产生影响。美国空军协会最近出台的一份报告也得出结论,认为美国“将逐渐发展为仅依靠潜艇和导弹来运载核武器”,轰炸机则将慢慢退役。
这种说法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在美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当中,战略轰炸机的地位确实有点尴尬。从生存能力上讲,它不仅远不能如隐蔽性良好的潜射弹道导弹,甚至也不比不上洲际弹道导弹,后者通过加固地下井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第一次打击后的生存概率。从威力上讲,战略轰炸机无论是投掷核弹还是发射巡航导弹其当量都要大大小于导弹。从突防概率来说,即使隐身战略轰炸机也不能和高速飞行的弹道导弹相比。在美国的国防预算屡创新高但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拿战略轰炸机开刀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不过,在近期似乎还无需担心战略轰炸机的命运问题。第一,用战略轰炸机执行核打击任务有灵活性。导弹虽然速度快,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有可能因误解误判而弄假成真,造成谁都不愿意面对、但又无法挽回的局面。而战略轰炸机只要没有抵达目的地、扔下核弹就可以取消这次任务。这在美苏高度对峙时期尤其重要。第二,战略轰炸机更适合攻击移动目标,比如机动式发射的洲际导弹,这也是正是当年美国研发B-2的理由。第三,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美国空军也不会轻易放弃战略轰炸机。
中国的东风31甲导弹亮相——可实施有效核反击作战
2009年10月1日上午,在新中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第二炮兵导弹方队格外引人关注,其中最让国人惊喜、让世界震撼的就是导弹方队中最后一个出场的东风31甲导弹,这是它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东风31甲是我国新一代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它相比1999年国庆50周年亮相的东风31,不仅在射程上由远程增加到洲际的水平,也就是说超过一万公里,而且机动性和精度也大为提高。
作为机动式洲际导弹,东风31甲对于解决我国核力量的生存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井式发射的洲际导弹虽然威力大,但因为位置固定,目标容易暴露。海基核力量虽然生存能力强,但也有因吨位较大不便在浅水地域机动的特点。机动式洲际导弹借助我国广袤的国土纵深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可以有效地隐蔽自己,达成对敌核反击的目的。东31虽然也具备了机动能力,但毕竟射程只有八千公里,其打击范围仍然有限。而东31甲射程过万,再借助于我国广阔的领土,基本可以对向我国实施核攻击的战略目标实施有效核反击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