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1月17日消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日前文章称,亚洲各国纷纷自建或外购潜艇,未来几年亚洲将新建潜艇80到100艘,亚洲发生潜艇事故的风险也随之大幅增加。不过目前仅有中国、新加坡、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具备完全的潜艇事故救援能力。
亚洲潜艇数量激增酝酿事故风险
文章称,潜艇建造技术、安全系统的进步以及其他高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当代潜艇行动的危险系数。与此同时,严格的人员选拔及训练过程以及行动理论,也极大的提高了今天艇员的生还率。最近,有关部门对二战结束至2005年期间的潜艇灾难进行了安全调查,结果显示,自1975年至2005年每500艘可用潜艇的年损失率为0.31.这与1946年至1974年每500艘可用潜艇0.92的损失率已有很大提高。
不过,文章指出,虽然在和平年代潜艇损失率低,但潜艇故事并非鲜有。最近发生的事故便说明了潜艇行动的危险性。2009年3月,美国海军“哈特福德”号(USS Hartford)核潜艇在穿越霍尔木兹海峡时,与“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登陆舰相撞,前者15名艇员受伤,后者约25000加仑燃料泄露。这次事故与发生在2008年1月的一次事故颇为相似:当时,美国军舰“纽波特纽斯”号与日本油轮“Mogamigawa”号在同一海峡相撞。
文章表示,水下航行是非常复杂的,即便是对经验丰富的潜艇操作员也是如此。就在“哈-新”事故发生数周前,英国“前卫”号核潜艇在大西洋巡逻时,便与法国“凯旋”号潜艇相撞。
文章指出,可能对潜艇而言最大的威胁是设备故障。众多零部件中,只要有一个出现问题,就可能会给全体艇员带来灾难。2003年,中国“明”级361号常规动力潜艇事件中,一个关键的进气口无法打开,导致70名艇员全部窒息死亡。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Kursk)”号潜艇因内部发生爆炸,致使潜艇与其118名艇员全部葬身大海。
亚洲仅中国等五国具备完全潜艇救援能力
一旦遭遇严重的水下事故,潜艇艇长会尽快设法让潜艇浮出水面。当一艘潜艇要沉没时,会发生什么呢?文章称,如果潜艇所在位置水位足够浅的话,那么接受过从事故潜艇逃生训练的艇员就可以逃出,但这样逃脱事故潜艇的危险系数很高,可能会导致“潜水病”及“氧中毒”。虽然现代个人救生设备提高了艇员的生还率,但这仍是艇员在束手无策时最后才能够采用的办法。
另外一个可选方案就是通过救生舱从外部展开救援,即将受损潜艇拖入船坞,并将受困人员转移到等候在一旁配备有医疗及撤退设施的支援舰上。这种方法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最年来各国对高科技救援系统的巨额投入及热情参加国际潜艇救援演习与讨论的行动便说明了这一点。
文章指出,目前仅有中国、新加坡、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具备完整的潜艇事故救援能力。新加坡是最近才加入其中的——其成功接收了以新加坡国产M/V Swift Rescue支援舰及 DSAR-6 救援潜艇为基础打造的救援系统。目前,没有救援能力的国家与地区——如马来西亚及台湾地区——已通过与私营及军方签订了提供救援服务的合约。
亚洲国家和地区承认,国际合作对潜艇救援而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可能需要距离事发地最近的救援资产迅速展开营救活动,不管出事潜艇属于哪个国家。例如,国际潜艇逃生及救援联络办公室等机构就是为在灾难发生期间协调救援努力而设立的。而且,诸如代号为“Pacific Reach”演习及亚太潜艇大会等演习及讨论都在多边救援努力领域为亚太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活动为亚太诸国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各国能够更好的实施潜艇救援,并能够在该领域达成统一标准。这样一来,未来潜艇事故将会得到更快捷、更有效的应对。虽然亚洲地区并未实际参加过潜艇事故救援行动,但各国为确保本国潜艇在遭遇灾难时得到最佳营救所做出的努力仍使人颇感欣慰。(编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