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空军特种食品已系列化 飞行救生口粮好吃耐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 14:17  中国空军后勤
资料图:穿着春秋常服的我空军士兵
资料图:穿着春秋常服的我空军士兵

  空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副部长 刘建伟

  从人扛肩背、埋锅造饭,到机械化、信息化的飞行员餐车、外场饮食保障车全方位保障;从“一口炒面一口雪”的战地伙食,到伞兵自热式口粮、飞行救生食品、飞行远航食品应有尽有;从厚棉袄、老羊皮,到空勤、地勤、伞勤特种工作服系列装配。60年来,空军后勤军需保障演绎了一段独具特色的“吃饭穿衣”变奏曲。

  被装:从“陆军上衣,海军裤子”到系列化、配套化的“空军蓝”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18旅政治委员李震写了一首《棉衣歌》,里面有这样几句:百万贼兵何足畏,三冬无衣实堪虑;千次万遍缝不成,摸衣起立骂北风;千万将士自己缝,织成棉衣度严冬。歌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缺衣少被的窘境和广大官兵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自制御寒衣被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军队生活保障,空军陆续装备了50式、55式、62式、65式等服装。1965年,又研发了地空导弹部队工作服装。此后,又陆续研制装备了78式飞行服、88式地勤工作服和伞勤靴、93式专用飞行服。

  虽经空军常服样式、用料及颜色等先后进行了12次调整,但常服一直沿用“上绿下蓝”的做法,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颜色。从2000年开始,空后军需部机关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招贤纳士”,组建专业科研队伍,成立了空军专用服装技术开发试验基地,并按照空军被装改革整体思路和设想展开研究。2002年以来,空军特种工作服装的研发步入快车道,相继研制装备了防护性能和战术性能比较先进的“02”空勤、“06”伞勤、“06”地勤特种工作服装。

  2005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空军常服在结构、样式不变的基础上,颜色改换浅灰蓝,并于2005年装备部队,结束了空军穿“陆军上衣,海军裤子”的历史,空军官兵的形象由此焕然一新。2007年,全军统一装备07式军服。换装后,神气的“空军蓝”常服令人眼前一亮,空军官兵终于有了系列化、配套化的军种服装。官兵们纷纷表示,新军装能提升信心,展示军威,增强献身使命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如今,军服除了御寒之外,已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它既是军人的外在标志,也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更是国威、军威的象征。

  一衣一帽、一鞋一袜均关系基层官兵的冷暖。空后军需部机关逐年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先后为基层修建了洗衣房、储藏室、晾衣场、晾鞋台等设施,配备了洗涤、烘干等设备,还积极开展被装下送、调号换号和缝补洗涤任务,为基层官兵提供方便。以前困扰基层官兵洗衣难、调号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目前空军在被装供应上,普装适体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特装适体率达到100%,有效地保证了官兵训练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给养:从“一口炒面一口雪”到现代化饮食保障

  后方“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炒炒面”,前方“一口炒面一口雪,夺取战斗新胜利”。它来自一部家喻户晓的革命电影——《上甘岭》。

  抗美援朝后,全军开始研制战斗口粮。空军特种食品在研制装备空勤干粮的基础上,根据空军机种、机型的变化,先后研制装备了“59型”“66型”“81”型和“89型”飞行救生食品、“93型”“03型”、“08型”飞行远航食品、“736型”“97型”“03型”伞兵食品,还研制了空勤巧克力、空勤专用多种维生素丸,空军特种食品的系列化程度明显提高。

  现在,空军特种食品已经实现立体化、系列化。供飞行员遇险待援时使用的新式飞行救生口粮,不仅耐饥饿,而且口感好、营养丰富。适应先进飞行器长时间、大跨度飞行需要的飞行远航食品,可以一边吃一边飞行。

  同时,饮食装备也告别了“埋锅造饭”的落后方式。从行军锅到成序列的野战器材单元,再到各种机动装备,现在的保障车辆已经形成了以实战为主的4大序列:加工序列,如炊事车、飞行员餐车;储运序列,如食品冷藏车、食品保温车;主食加工序列,如面包车、主食加工车;配送供应系列,如外场饮食保障车、送水车。空降兵部队还有了伞兵速热餐盒等专用饮食装备。

  据统计,2000年后,空军军需系统变化最大。仅“十五”期间,军需装备增加的数量比“九五”前装备数量的总和还要多,由结构功能单一,发展为先进性、实战性、配套性和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装备体系。

  60年来,为保证空军官兵吃得科学健康,空军在炊事员培养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从最初去地方请,到后来传帮带、岗位培训、集中训练,一直到炊事训练机构列编,空军部队炊事员正规化、专业化培训走在了全军前列。据介绍,空军的炊事训练机构在全军列编是最早的。目前,全空军空勤灶保持2-3名等级厨师,配备营养师,连中队灶保持有1名以上等级厨师,空军各级炊事训练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厨师,也产生了多名国家级烹饪大师和名师,炊事人员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生产:从半年吃不上鲜菜到现代化绿色生产

  1955年6月,空军党委发文要求部队在不影响作战、训练和工作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开展农副业生产。  

  1960年到1962年,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为增强自补能力,空军自上而下成立了生产部门,在东北办起了20多个农场。到1962年底,全空军耕地面积达到47万亩,当年生产粮食、蔬菜和肉类1.5亿公斤。

  改革开放后,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弥补军费不足,空军农副业生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压缩生产规模,农场在调整整顿后正式列编,旅团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种养水平,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技术人才,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着力提升部队生产自补能力。

  为提高农场科技能力和粮食品质,空军在所属农场实施“南繁北种”工程,先后建起了8个全军级、空军级、省级原种生产和繁育基地,不仅有效提升了粮食的质量效益,还支援了地方国营农场和新农村建设,每年交售国家2000万公斤左右的商品粮。对此,连前往农场考察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为提高团以下部队生产自补能力,确保部队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生活水平不降,空军按照上级有关部署,从1995年起,大力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加大旅团(场站)副食品生产基地投入力度,落实连队生产补助金等措施,先后推广应用了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温棚养猪等30多项新技术和80多个优良品种,产量、效益和自补能力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蔬菜和肉蛋鱼奶的年总产量达到并保持在了全军前三名之列。同时,为解决驻寒区、高寒区雷达连队冬季吃鲜菜难的问题,空军拿出1200万元建起了寒区保鲜菜窖和温室大棚。进入新世纪,空军农副业生产重点推广了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保证了部队官兵吃上自产的放心肉菜,防止了部队“餐桌污染”,实现空军部队农副业生产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高转变。尤其是2004年以来,按照全军统一部署,启动了边远艰苦地区建制旅团(场站)生产设施配套建设两个三年规划,使空军一百多个建制旅团(场站)受益。

  相关专题:空军建军60周年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空军建军60周年

更多关于 中国空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