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军太平洋战区新司令通过博客对中国示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9日 10:57  新华网
蒂莫西·基廷(上)和罗伯特·威拉德都主张对华接触。
蒂莫西·基廷(上)和罗伯特·威拉德都主张对华接触。

蒂莫西·基廷
蒂莫西·基廷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周鑫宇发自北京 10月19日上午10时,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岛上空将鸣响19响礼炮。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举行盛大的换届仪式,太平洋舰队司令罗伯特·威拉德上将接替退休的蒂莫西·基廷上将,成为新一任太平洋战区美军司令。在中美关系中,有时候美军太平洋司令的一番言论恐怕比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更能引起舆论的重视和轰动。这一美军亚太一线最高层的人事变动,可能会给曲折前行的中美军事合作带来新的影响。

  通过博客对华示好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和其它数百名宾客将参加当天的换届仪式。59岁的威拉德从此正式成为美国最大的联合战区的新掌门。仪式一结束,威拉德就将立刻履行新职,跟随盖茨访问日本和韩国。而60岁的基廷则在完成两年半的任期之后,光荣退休。

  从个人经历来说,威拉德和基廷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曾在美太平洋海军长期服役,从航母上的舰载飞行员干起,逐步晋升到舰队指挥官、海军作战部副部长,在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获任太平洋战区的“封疆大吏”。舆论表示,无论是基廷还是威拉德,由于拥有在亚太地区长期服役的经历,非常熟悉亚太事务,因此会采取比较务实和专业的态度。太平洋美军的政策方向、包括对华政策方向应该不会有太大转变。

  威拉德在即将卸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前发表在自己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也表明了他对中国问题的务实态度。威拉德认为中美军事交流虽然经常会因为一些政治突发事件而中断,而且双方的关系也不总是和谐一致,可是美军仍然有必要围绕三个方向同中国军方开展合作:一是实现共同的安全目标;二是交流和讨论一些分歧;三是两军官员之间的私人沟通。威拉德还把自己手下的第七舰队表扬了一番,透露中美舰艇在海上巡弋擦身而过时,都会通过旗语、电波等打招呼,进行友好交流。

  曾为撞机事件“灭火”

  从高层长官到舰艇水兵,从联合演习到定期会晤,只要有利于美军接触中国军队、了解中国军队,这位新任太平洋司令认为都是值得提倡的。看来威拉德和前任基廷一样,均属对华“接触派”。就在10月1日,基廷还在一次记者会上念叨他与解放军同级军官之间仍然没开通直接电话联系,因而增加了误解、甚至冲突的可能性。在太平洋司令任内,基廷曾两次访华,未能像他的前任实现第三次访华则成了他卸任前的一大遗憾。当然这和去年美国对台军售影响中美军事关系大气候不无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基廷和威拉德在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中,还都曾经担当过“灭火队员”。当时基廷任海军作战部长,威拉德任“小鹰”号航母舰队司令。事发后,华盛顿势焰熏天的“新保守”鹰派想把“小鹰”号派往事发地区巡航示威,最后由于海军太平洋战区“接触派”的抵制,才没有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防华软硬两手都会来

  其实不管是谁担任司令,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军事存在的总方针是不会变的。美国对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总额达到一万亿美元,拥有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五个盟国及25万常驻美军,可以说有至关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也由此成为美军几大联合作战司令部中覆盖面积最大的一个,其职责覆盖半个地球大小的区域,与周边43个国家有交流。因此太平洋战区司令往往不只是军事家,还是“外交家”。

  从中美总体关系来讲,广泛的共同利益是共识,合作双赢是主流。可是对美国军方来说,他们的职责不是谈生意赚钱,而是前观察后提防,最后是保证要打仗能打得赢。军人的逻辑是永远建立在战争的前提上的。就拿任内大力主张对华接触的前太平洋司令基廷来说,他虽然支持中美军事交流,但他的政策是建立在一个根本判断基础之上的:即美军对解放军拥有绝对的实力优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挑战美国军队。他在访问中国军队之时,宁愿不去参观武器展示,而愿意多花时间与解放军将领沟通,了解中国军队将来想要怎么发展。

  更值得回味的是,就在基廷即将卸任、威拉德踌躇履新之际,美国《华尔街日报》发文敦促美军太平洋司令部不要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开口闭口就是“接触、接触、接触”,提醒这些“接触派”,“趋势并不站在美国这边”,威拉德上任以后,应该好好“弄清楚未来几年美国到底应该在太平洋地区给中国多少空间。”(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美军 太平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