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中国60年发展壮大和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军交运输与国家和军队同成长、共命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辉煌成就。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对军事交通运输在新起点上谋求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始终结合“平”与“战”,推动军交运输由保障战争需要向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发展,为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提供有力支撑
军交运输作为部队行动的生命线、后勤保障的中心环节,始终是在保障我军履行使命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前进的。60年来,不论是保障作战行动还是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不论是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还是支援地方经济发展,军交运输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建国之初到上世纪70年代末,军交运输以应战为主,重点保障了抗美援朝、西南平叛、东南沿海紧急战备,和东北方向、西沙群岛、西南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作战行动,并有力保障了“两弹一星”试验、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的需要。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强敌交通绞杀战的严重威胁,军交运输战线广大官兵坚持运输、防护、抢修一体保障,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战争实践使我军得出“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的宝贵经验,丰富了现代战争保障理论。8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军队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军交运输突出应急应战一体,圆满完成了国庆阅兵、香港澳门回归、支奥援奥等重大国事运输;战备行动、演习训练等部队调动运输;“撒手锏”装备、国防科研试验、载人航天发射等特种运输;国际维和救援、中外联合军演等跨国和境外运输;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应急运输任务,保障了我军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和国防与军队建设需要。1998年抗洪抢险,军交运输系统全力以赴,把近30万部队迅速运送到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指出:“这在军事史上是不多见的”。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发生后,军交运输系统快速反应,保障国家救援物资在第一时间运抵美国小石城军用机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在“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行动中,首次实施铁路万里跨国投送,保障我参演部队顺利到达、安全返回。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军交运输系统坚决贯彻胡主席“尽快赶赴灾区”的指示,举三军运输之力,聚全国交通之能,有力保障部队迅即到位、持续救灾和安全归建,创下单日铁路输送部队数量最多、单日航空输送密度最高、整建制部队摩托化机动距离最远、野战条件下军车运行管理最有效的新纪录。2009年,对赴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部队实施远海远洋运输补给,有力保障了部队在海外遂行军事任务的需要。
60年来的实践表明,不断适应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和变化,始终坚持为军事行动服务、为军队建设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能确保军交运输工作的正确方向,为我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坚定不移地以我军新的历史使命为牵引,着眼保障军事行动与推进新军事变革的长远发展,按照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新要求,在提高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抢险救灾、涉外行动、维稳处突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交运输保障能力。
始终围绕“打”与“走”,推动军事运输由单一运输方式向水陆空立体投送发展,为确保军队行动自由权奠定重要基础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军队无非是要学会两个东西,一个是会打,一个是会走。”60年来,军交运输紧紧围绕提高保障部队行动能力,依靠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在发展运输力量、拓展运输方式和构建立体投送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建国初期,国家交通运输条件落后、力量有限。针对当时现状,总结抗美援朝经验教训,周恩来总理1951年1月,提出了铁、公、水相结合,火车、汽车、马车、手推车相结合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邓小平同志强调“多搞一点铁路、公路、航运,能办很多事情”,为构建军事运输综合保障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60年建设发展,我军军事运输由过去的方式单一发展到铁路公路水路和空运综合运用,保障能力实现了整体跃升。今天,铁路军事运输已由过去每天400公里左右提高到800至1000公里,全部使用客车运送部队;公路军事运输由过去每天不到300公里提高到500公里以上,高性能、大吨位汽车比例大幅增加;水路军事运输从近海内河发展到远海远洋,使用地方运力都按四等舱以上标准运送部队;航空军事运输从无到有,从单一运送新兵发展到人员和物资运输、从完全依靠民航发展到军民运力并用,基本形成了综合立体的现代军事运输体系。
60年实践表明,以军事运输为主体的战略投送能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掌握和保持军队行动自由权的重要基础,在核心军事能力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只有建立铁路公路水路和空运运力均衡发展、综合运用,以国家运力为依托、以军队运力为拳头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部队机动和后勤供应需求,确保我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眼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战略需要,按照规模适度、精干管用的要求,以保障我军多方向、远距离快速机动为目标,加快发展以海空为重点的军队运输力量,努力构建军政民企统一组织、铁路公路水路和空运综合运用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保障部队在规模上走得更多、距离上走得更远、时间上走得更快。
始终兼顾“军”与“民”,推动国防交通设施由简陋落后向纵横衔接的立体网络发展,为部队快速通行和后勤供应提供基本依托
战场交通设施是军事运输的基本依托,也是军交运输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我国基本没有像样的国防交通设施,线路屈指可数,条件简陋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军交运输部门针对战场交通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军队难以独立承担的客观实际,把握交通运输设施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功能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探索走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使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
建国初期,重点恢复被战争破坏的交通线路和兴建必要急需的交通设施,并相应改善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设施设备条件。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一面建设”的伟大号召下,广大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举世闻名的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60年代,在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背景下,国家进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战略战役干线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奠定了国防交通网络的基本骨架。1965年6月召开的全军军交运输工作会议,提出“平战结合、军民兼顾”原则,为军交运输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后,国防交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军交运输系统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抓住国家战略主干道、主枢纽建设和交通运输大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协调推进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战场交通条件。经过60年不懈努力,重点方向战略通道基本贯通,各种战备交通设施基本完备;西北西南方向铁路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干线公路整治成效显著、机场布局更加合理;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和西部机场数量增加,部队机动能力有明显提高;边海防部队进出交通条件改善,部队“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初步构建了纵横衔接、通达完备的立体国防交通网络体系,为保障部队快速机动打下坚实基础。
60年来的实践表明,依靠人民支持是军交运输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只有贯彻人民战争思想,依托综合国力,坚持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道路,军交运输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与活力。新形势下,应继续深入贯彻胡主席关于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队保障体系的重要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抓住国家交通发展有利时机,加快战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网络布局,提高通达深度,为部队快速机动奠定基础。
始终把握“统”与“专”,推动工作机制由分散建设管理向统筹建设和集约使用发展,为实现军交运输工作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军交运输保障涉及军队和地方多个部门,组织协调十分复杂。60年来,伴随我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军交运输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逐步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由单一行政手段走向行政、法规、经济手段并用。
在军交运输组织管理体制上,从1950年成立的军委运输司令部到总参军事交通部,再到总后军事交通运输部,体制编制多次调整,组织体制逐步完善,职能不断加强,为军地运力的高效运用和完成各项保障任务提供了保证;交通战备工作从军委交通战备规划小组发展到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办公室,形成了总部、军区、省区市以及铁道部、交通运输部、民用航空局、信息产业部各级交通战备部门的完整体系和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军代表机构从建国初期的铁水路派驻逐步发展到现在的铁、水、空运输行业,成为组织协调国家运力完成军事任务的重要力量。在专业法规体系建设上,从1951年颁布《中央军委军事运输机关临时条例》,各类运输规章法规和条例日趋完善。改革开放后,着眼市场经济依法运行的特点,先后制定出台了《国防交通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交运输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军交运输法规体系。在军地一体的工作机制建设上,建章立制,走出了“军运一体管理、设施一体建设、力量一体发展、平战一体保障”的全新发展路子。在争取政策支持上,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奖励措施及经费补偿办法,先后制定出台了军车免收过路过桥费、军车交通违法抄告等制度,为部队行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60年实践表明,无论是保障战争行动,还是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交运输都必须准确把握行业特点规律,努力搞好军地各种运输力量的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才能确保部队行动和后勤供应的需要。新形势下,应着眼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联合保障的更高要求,借鉴世界军事强国集中统一指挥运输力量的有益做法,逐步构建集中统一领导指挥、分级负责建设管理的组织体制,提高军交运输保障的组织指挥水平。
始终着眼“快”与“准”,推动保障手段由机械化为主向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为实现军交运输保障效能跃升创造有利条件
快速准确地机动和供应对夺占先机、赢得主动具有关键性作用。60年来,军交运输积极适应战争形态演变,聚焦快速保障和精确保障,加强科研攻关、发展装备技术、强化专业训练,有效提升了军交运输保障效能。
围绕实现装运卸载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从填补军队装卸保障手段空白入手,先后完成了海上过泊系统、海上机动卸载平台等装备研制,成功进行了集装箱船、多用途船等典型民船改装实验,攻克了一系列海上交通保障难题;研制坦克、火炮等新型运输加固器材,实现铁路装载技术重大突破;研发定型“多功能道路应急保障车”等各型装备,为野战条件和部队机动途中应急保障提供新手段。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铁公水空运输保障、岸海衔接保障、交通抢修抢建、运输调度指挥等七个系列军交运输保障装备体系。围绕实现高效实时的军交运输指挥调度,按照“边建设、边运用、边完善、边发展”的思路,全面加强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基本构建起“三级五线”军交运输指挥控制体系,初步实现了“联得通、看得见、用得上”,并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收到良好效果。围绕巩固和提高保障能力,广泛开展军交运输专业训练,创新组训方法、改进训练手段、完善训练条件,确立“军地一体抓、合在一起练”的训练思路,初步形成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体系。近年来,深入贯彻胡主席大抓军事训练的战略部署,以军事斗争准备为主线,组织开展了整建制师摩托化机动运输保障能力检验性演练、陆空军船艇部队海上输送保障演练、作战部队航空应急投送演练、军交运输保障网上综合演练、陆空联合投送演练等,全面检验了铁公水空和交通保障各类要素的保障水平。
60年来的实践表明,依靠科技强军、科技兴训是实现军交运输装备跨越式发展和提高保障队伍整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保障手段、加强专业训练,才能确保军交运输保障效能向着更加快捷、更加精确的目标不断迈进。今后一个时期,应着眼多样化军事任务对军交运输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强军交运输装备建设和科研攻关,补齐短板弱项,从系列上、功能上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先进性、实战性,提高装备的标准化、通用化程度,注重加强装备信息化改造,使装备体系更加完善;继续完善军交运输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加速战场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工具信息化进程,成系统形成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提高平时工作效率和战时保障效能;进一步推进军交运输专业训练转型,突出复杂交通地理环境、突出不良天候、突出复杂电磁环境,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关专题:空军建军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