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刚才你提到海军动力系统,是海军最大的瓶颈,但是这种瓶颈,我们发现也存在空军这一领域,我们知道航空发动机是我们国家的弱项。我们知道今年11月11号是空军建军60周年,空军是我们网友关心的军种。请您介绍一下空军的主力战机的发展情况,我们国家60年空军战机发展到几代,现在处于什么水平?
宋晓军:空军基本没有摆脱以军为主的局面,从产业角度上来说。因为我们的民用航空工业相对来讲,起步更加晚,跟造船工业比,西方封锁的更厉害,由于利润率比较高,西方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就比较厉害,西方的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大量的转移,我们可以有一个契机来做,接一些单,有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制造方面的东西我们可以掌握一些经验。但是民用航空这一块,跟航天一样,西方是全面封锁,所以说它的根基并不像造船业这么老,它的发展前景。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关注大飞机能不能突破非常关键的地方。
比如说还是以战斗机为主,我们现在发展第三战斗机,大家都知道歼10,我们刚刚在国产涡扇发动机方面获得突破,就是太行发动机。大家都认为民用技术跟空军有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关系太大了。比如说这次阅兵首次出现预警机,空警-2000预警机的平台仍然是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只有我们的平衡木预警机采用国产飞机平台——运8,该平台还是螺旋桨飞机,当然它雷达小,包括冷却设备等等都受到限制。所以说大型的民用的航空的平台,包括我们的大型军用运输机现在没有解决,我们大型的预警机、反潜机都需要这样的平台。现在我们几次阅兵还包括轰-6,当然它虽然做了改装,但是仍然是涡喷发动机的,由于发动机的性能,涡喷和涡扇差别很大,每次到机场放眼望去,全是波音空客大飞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空军脚底下缺一块砖,战斗机可以走到三代,包括歼10,甚至是歼11B,甚至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枭龙,还属于只解决了一块,但是还有另外相当一大块没有解决——就是大型空中平台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希望C919能够研制成功,在研制过程当中,如果在大型飞行平台的发动机上,我们有所突破的话,可能为我们的空军填补缺口,补一个特别大的缺口。战斗机方面,我觉得这几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突破也比较快,这也是令人欣喜的地方,但是从空军的角度上来说,整体来说发展不太均衡。
主持人:从单向来看,战斗机可能发展到三代,我们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我们的发动机,在整个战斗机上,发动机也没有达到国产化。国产的大飞机是很大的缺陷,我曾经看过C919飞机,听工作人员介绍过。
宋晓军:你看到的是模型。
主持人:对。整个飞机造价分三块,光发动机占去三分之一,发动机这种东西对我们国家的制约已经达到非常紧迫的地步了。
宋晓军:对。
主持人:我们现在的战斗机,特别是比较先进的歼10战斗机,在网上或者是社会上讨论比较热烈的。今天宋老师在这儿,我们请教一下,歼10战斗机在国际上达到什么水平?
宋晓军:在国际上,从设计理念上达到第三代的水平,当然也有人说,三代半有一些发展空间,总体上来说,我们国家这些年发展特别是后三十年发展的武器装备,当然也包括我们的飞机,如果我们是自我研发的东西,三代半的架子搭起来了,面子做的很好,但是里子上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航电系统和雷达系统,还有我们的发动机材料各方面,能飞起来,整个的作战性能还要通过实战检验。一个高科技的产品,不是说规定时间能做出来的,是非常长的时间内的磨合经验的积累。
主持人:有漫长的成长期?
宋晓军:对。我国采用涡扇发动机的国产飞机,包括枭龙、歼10是属于一个体系的。当然还有沈阳的歼11B,起步的时间太短,经验的积累,可靠性和标准的确定,从目前来看,这个时间是有限的,它的水平,特别是里子的水平不可能达到让人惊喜的水平,这是违反科学规律的,没有一个国家原来不做这个东西,很短时间能做的很棒。
主持人:刚才宋老师经常提到一个面子和里子的问题,我们国家的军机水平,面子做的很好,里子尚不知道达到什么水平。我们知道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他们使用三代战机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大概70年代就已经开始服役,而我们国家的三代战机从正式装备到现在都不到十年的时间,我们想歼10不管怎么样,现在已经出来装备部队了。我们想问一个问题,对我们空军来说,意义在哪里?
宋晓军:当然不一样。我也接触过一些歼10的飞行员,飞歼10的感觉和飞以前的涡喷发动机的感觉相差很大。除了飞机员以外,包括机务人员,技术飞行人员在三代战机中都获得了锻炼,这对我们人才队伍的培养很关键。因为有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这些人力资本的积累当中也包含着经验,这些经验包含着战斗机,或者是三代战斗机生产当中的赶超方面的比如说标准、可靠性,这些经验的积累,让我们拥有了一个人才队伍。
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这是我们国家装备发展赶超道路特别重要的经验,这三者之间的磨合,在新型的平台上,比如说涡扇发动机的平台上,尽管我们有很多的缺憾、漏洞和空白,但在歼10的基础上,包括歼11B的基础上,培养一批人才,注意我们的经验积累,寻找到我们的漏洞,让我们相关的科研部门和生产部门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技术语言的沟通,这样我们就能够可能会为我们下一步的战斗机的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作为我们国家核力量的主体,二炮,它的发展,在整个的中国核反击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整个二炮主要的作战武器有哪些?
宋晓军:我们主要还是以陆地为基地的弹道导弹的发射,有近程的、中程和洲际的。这是我们的主体。
另外潜射导弹——巨浪一号,1984年也拿出来了。潜射方面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生存概率是90%,陆机生存概率不到10%,在核战争的威胁下。这样的话,我们的缺口比较大的是潜射海基洲际导弹和远程导弹。4月23日海军阅兵的时候,我们展示了406号核潜艇,该潜艇只能发射中程导弹,远程的潜射核力量是比较大的缺口,我们目前近程核力量以陆基为主,而且数量有限,我们主要重质量不重数量,我们不搞军备竞赛。我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绝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这样的承诺我们做出来了,这也是在5个核大国是唯一的。尽管我们在5个核大国是唯一没有能够保证长期巡逻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国家,我们的海基核力量,不能够保证全天候的巡逻,保证战略值班,我们仍然做出这样的承诺。恰恰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反而要增加我们这方面的力量,当然难度也非常大,也非常的困难,从科技技术水平上来说。所以这也需要我们的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艰苦的努力。
主持人:刚才我们从整个的聊天过程来看,我们国家不管是陆军、海军、空军还是二炮、空军这些军种都是比较薄弱的,不论从自身的力量体系,还有国家对它的要求,执行的任务来看都是相对比较薄弱的。最后我们想请宋老师给我们讲讲,对于我们国家军种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和状况,未来中国军队还需要哪方面的改进?
宋晓军:我觉得中国军队的改进倒是一个次要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工业化的产业基础的提供的支持。任何一个国家比如说军事强国,美国、俄罗斯,西方的大国现在成为了武器出口的国家,比如说法国,他们的积累是在二战当中完成的积累,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又打了一场打仗,做了一个大活,掌握了一些技术,即便是德国作为战败国,他现在的柴油机仍然是世界顶尖的,是因为二战当中有大量的机械化装备,只是导弹和核武器被美国人拿走了,美国现在在这方面掌握了优势。
中国没有这样的优势,中国只是第二代装备中有一些常规武器,曾经历了越南战争的检验。所以我们第二代的陆军装备,比如说反坦克武器,82迫击炮、82反坦克炮,这些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我们作为骨干的装备,里子上还有很大的缺陷,更不用说实战检验了,主要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不行,因为改革开放后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但是我们消化的过程是非常不够的,比如日本、韩国,他们的国产化率相对比较高,造船方面,包括三代坦克、火炮都出现的比中国早,是因为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大。比如说我们引进100块钱的技术费用,我们国家只投8块钱的消化吸收费用,而韩国和日本,一般投500—800,这样人家的国产化率就比较高。比如说造船,日本的造船设备配套率国产化程度达到97%,韩国超过80%,中国只有40%,好在从2006年开始,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在中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当中提到了这些东西,而且明确讲到是工业母机。
另外我们信息化的赶超速度相对比较快,大概有9个城市和地区做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信息化走的相对比较快,我们TDCDMA有自己的标准了,几乎跟人在同一个跑道上赛跑了,起跑线还有距离。
但是还有一方面,比如制造这方面,比如说材料方面,不少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找作男,这样我们在机械制造,特别是比较高级的制造技术,这些方面会造成人才的流失,教育体系配置的缺失,以及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和重视都不够,我觉得如果在这方面再不重视的话,我们在军队白皮书提出来在2020年实现机械化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很多人都在学IT,学电子,觉得这个来钱快,产品更新也快。虽然投入大,比如芯片什么东西,我们基本的机械制造材料这块差距拉的更大。这一块国家怎么重视,怎么来把它形成一个填平补缺的机制,这才是我们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说没有这些东西,军队再怎么需求,再怎么着急也没有用。
主持人: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通过宋老师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中国军力的提升,需要一个体系化的支持,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经济体系的支持,教育的支持,还包括国家对军事整个这一过程的重视。这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我们也非常期待,我们国家对这方面能取得更加的重视,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来有效的支撑我们国家军队的建设,我们也期待我们国家军队能够更加的强大,不断的走向更加强大的过程。感谢各位网友支持本次访谈,非常感谢宋老师对以上问题的讲解,谢谢宋老师。
相关专题:新中国六十周年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