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驻藏部队团长:最大遗憾是未真枪实弹参加实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 07:37  解放军报
在野外演习中,郑卫国指挥若定。
在野外演习中,郑卫国指挥若定。

高原的风霜,让郑卫国年轻的面庞过早地显出沧桑。
高原的风霜,让郑卫国年轻的面庞过早地显出沧桑。

手捧荣誉奖牌,郑卫国倍感欣慰与自豪。
手捧荣誉奖牌,郑卫国倍感欣慰与自豪。

  乔林生

  见到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团长郑卫国时,他正在指挥部队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身上一套迷彩服,脸上两片高原红,无论近看还是远看,他就是一个操着一口东北口音、平平常常的普通军人,似乎没有官兵们传说的那么神勇和传奇。然而,当我们坐下来交谈,我最终还是被有关他的那些似乎平凡但却很不平常的故事吸引住了。

  “你要不想去西藏,我替你去吧!”

  军旅生涯的开始没有惊险但有“欺骗”。

  高考在即。母亲再三叮咛:你爸生前有话,除了军校警校不许报,其他什么学校都可以报。郑卫国嘴上答应的好好的,实际上却背道而驰。

  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想也不能再给家中增添任何经济负担了;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内心一直生长着一个子承父业、驰骋沙场的“英雄情结”。

  郑卫国的父亲郑明远是一名曾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多次立功受奖的老战士,后因积劳成疾,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

  郑卫国出生前一天的晚上,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名气宇轩昂的年轻军官在检阅部队,跑过来给郑明远敬了一个军礼并报告说:“我是你的儿子。”第二天,冯玉茹顺利分娩,郑明远忧心忡忡地对她交待:“我这个样子,他哥哥姐姐身体也不大好,这个孩子以后别让他当兵了,别让他走我走过的这条路了,把他留在你身边将来也是个帮手。”

  “那孩子叫什么名字呢?”

  “他哥叫卫东,他就叫卫国吧!”

  卫国不就是保卫国家?保卫国家不就是当兵吗?冥冥之中,郑卫国似乎注定要走一条从军之路。

  小卫国3岁时,郑明远病故。家中5个孩子,光靠母亲冯玉茹的那点工资维持不了生活。民政部门安排16岁的大姐郑秋娟接班工作,给其他未成年的孩子每月48元生活补助费。母亲工作忙,3个姐姐每人轮流休学一年,照顾年龄最小的卫国。这一切使他觉得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爸爸不在了,但生活中并不缺少温暖和关爱。

  郑卫国脑瓜聪明,从小学到中学功课一直都好,1988年高考正常发挥,发榜后成绩高出一本重点线50多分。

  那时候可以填50多个志愿,他只填了4个,第一个填的就是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装甲军事指挥和装甲技术指挥专业。

  录取通知书一寄到家,母亲就哭开了:“不让你报考军校你偏要报,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也不听你爸的话。”

  母亲的眼泪并没有打湿郑卫国那颗年轻而充满热望的心,他专心致志地朝着自己找准的方向往前走。

  他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学员。在进入大学不久的一次考试中,其中有一道超过教学大纲内容的数学题,学员队170多名学员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同学解答正确。老教授特别高兴,觉得郑卫国大有发展前途,在教学中给了他比别人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学员队规定:受一次表扬挂一个红星,挨一次批评画一个黑杠;将表现优秀的学员的照片贴在光荣榜上,以示激励。大学四年,郑卫国是学员队唯一一名得到红星最多、仅有一个黑杠的学员,也是光荣榜中唯一贴有3张照片的学员。

  最能显示郑卫国组织能力的是读大三时的一次长途拉练。在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郑卫国带领尖刀组的十几名成员艰苦跋涉7天7夜,圆满完成演练任务,安全返回。

  郑卫国代表老党员在全院新党员宣誓大会上讲的一句话也在同学中广为流行:“举起拳头宣誓,放下拳头履行誓言。”

  毕业在即。很多人都写了决心书,表示要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郑卫国什么也没写,他是学员模拟排排长,相当于区队长,所以,毕业分配他没犯愁,让到哪儿算哪儿。赏识郑卫国的老教授造舆论:郑卫国这小子的水平,早已超过了我们年轻教员的水平。他们还给他透信,将留他到本校炮兵教研室当教员。

  上级机关给这届毕业生分了两个去西藏的名额。其中一个人选确定的是郑卫国的同屋。

  这个学员是河南人,个子小小的,总和郑卫国在一块练毛笔字。他顾虑重重,反复说家里挺困难的,不想去西藏。

  郑卫国见同屋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东北人特别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上来了:“你要不想去西藏,我替你去吧!”

  这句话不知被谁听到了,当天晚上一股风似的送到队长耳朵里了。第二天早上,队长找郑卫国问话:“听说你想去西藏?” 郑卫国也不好说别的,就说:“去就去吧,无所谓。”

  老教授得知此情况不干了,去找队长论理,队长说都上报院党委了,还要给他立三等功呢!

  就这样,临阵换人,本来要留北京的郑卫国反而去了遥远的西藏。

  进藏前可以回吉林洮南老家休十几天假。郑卫国怕母亲得知实情后着急,没敢回去,只写了一封信,称自己分配到成都军区去了,到了成都还要进行再分配,等最后确定具体单位和地址后再和家里联系。这也是缓兵之计。

  看着满墙贴的决心书,郑卫国留下一句狠话:“咱们十几年后再看!”

  “你是全营最好的排长。”

  郑卫国刚到西藏那会儿,不知道怎么回事,火气特大,眼里揉不进沙子,有时表现得很冲动。后来才知道,很多上高原的人都有这种反应。

  一名1979年入伍的司务长想给新排长一个下马威,见面讽刺挖苦,有时还动手动脚。郑卫国憋了一肚子火:不给你点厉害你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当这个司务长又一次挑衅时,他迎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对方制服在地。战士们说:“别看郑排长瘦,浑身都是肌肉。”

  一次郑卫国患重感冒发烧,特别难受,3天没吃一顿饭。连队开会,指导员非让他参加不可。他让班长反映情况并代他去开会,指导员仍然不依不饶,连续3次派通讯员跑来叫他。天底下哪有这么不关心部下死活的人?郑卫国忍着浑身酸疼,手扶着墙走到会议室,把指导员叫出来,上去就是一顿暴打,直打得指导员牙齿松动,嘴角流血。当时营里要给他记大过处分,最终考虑到郑卫国是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排长,志愿来西藏,平时表现好,指导员处理问题也存在不妥当之处,最后扣除他两个月的职务津贴了事。战士们又说:“数咱郑排长牛,指导员都敢揍。”

  郑卫国为此在营里甚至全团小有名气。

  如果说郑卫国是靠打架赢得威信站稳脚跟,那就大错特错了。至今谈起来,他还为当年因那么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战友动粗而懊悔不已。

  其实,当时郑卫国真的是一心一意想当个好排长。他悄悄地问战士:“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排长?”战士说:“喜欢给大家发烟的排长。”以前不抽烟的郑卫国开始买烟,发烟,慢慢地,他也有瘾了。

  来自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志逢年过节或者战友聚会,喜欢喝点酒。郑卫国没酒量,但只要别人请他,来者不拒,一饮而尽,有时候喝得东倒西歪,宁伤身体不伤感情。

  排里有个叫尼玛次仁的战士,有一天胃病突然发作,疼的脸色蜡黄,不住地呻吟。战士们架着他去医院,郑卫国一看他们走的慢,急了,冲过去把尼玛次仁背起来就跑。那段路不近,等郑卫国浑身湿透把尼玛次仁送到急救室,他自己快虚脱了。

  他们这个团刚组建不到两年,营房还没有修起来,临时住在一个废弃的学校里。郑卫国让大家睡在教室里面暖和一点的地方,自己睡在门口透风的地方。有的新战士体质弱,他就把自己的皮大衣、皮褥子拿给他们用。人家过意不去,他说:“没关系,我是东北人,不怕冷。”西藏的冬天既冷又长,钢铸铁打的也受不了。他在通风口上吹了一个冬天,胃病由此而来,关节炎由此而生。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那时连队生活条件艰苦,经常是清水煮莴笋尖煮白菜叶子,然后浇上辣椒油就是一个菜。驻地门口有卖牛肉的,很便宜,鲜牛鞭一块钱一根,排里的战士时不时买两根回来,搁到锅里放炉子上慢慢炖,说给北京来的排长补身子。郑卫国人年轻,直补得鼻子流血。

  尼玛次仁的病治好后,每天到就住在部队隔壁的舅舅家用暖水瓶装一壶酥油茶,提回来让郑排长喝。郑卫国实在喝不习惯那个味,硬着头皮捏着鼻子往自己肚子里灌。他说:“难得战士们的这份真情。”

  要想在基层站住脚,光和大家关系融洽感情好还不行,必须在业务上有两把刷子。郑卫国一有时间就刻苦钻研,一有时间就上车捣鼓,把书本知识转化成了实践才干。外排有一名装甲车驾驶员仗着自己专业娴熟,多次完成连队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连队没有一个人敢和他叫板。有一次,他偷偷把装甲车上的保险丝拔掉,硬说装甲车发生故障,启动不了。郑卫国二话不说,上车就对装备进行了仔细检查,几分钟后他告诉大家原因:有人做了手脚,把车上的保险丝拔掉了。至此,这个驾驶员再也不敢弄虚作假了。

  郑卫国下到连队也就两三个月,还不大熟悉情况,上面来了通知:军区要组织他们连进行装甲步兵连实兵实弹演习。连长拿来几根蜡烛、几本教材,往郑卫国面前一丢,同时扔下一句话:年底的演习你来搞吧!

  他是学坦克的,可连队是装甲步兵连,很多东西都不熟悉呀!况且,他还不适应西藏的生活环境,心情很压抑,时时有种想把自己关起来的感觉。连长说不行也得行。郑卫国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他点上蜡烛在狭小的储藏室呆了一个星期后,把什么都搞明白了。最终,他指挥全连出色地完成了演习任务。这让营长张哲伦刮目相看,夸他:“小郑,你是全营最好的排长。”

  郑卫国发牢骚:“你见面就夸我,你看我的同学现在调到机关当军务参谋,3年以后人家就是正连了,我这个排长干3年还是副连。”张营长只说了一句话:“你别管这些,3年以后你们才能见分晓。”这话给了郑卫国很大的自信。

  以后,营里有什么重大突击性的任务,营长不是先找连长,而是直接给他交代:“郑卫国,你带着人给我上!”

  每完成一次任务,张营长都重复一遍那句话:“你是全营最好的排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驻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