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流落缅甸远征军约几千人 能联系到者仅20余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9日 07:25  新京报

  远征

  王之平所走的是驼峰航线,陈纳德、飞虎队也因这条航线为中国人所熟知

  和张浩东同是驾驶兵的王之平,记得更多的细节。

  他们那一批,30多个人报名,结果飞机上了天才知道,日本飞机把印度炸了,他们又往回降。

  一下飞机,30多人跑得只剩六七个。他们商量怎么办,一听去国外,几个人已经把铺盖行李都送人了,“总不能再跟人要回来吧”,王之平一拍大腿,“去”。

  老人的随口一聊,扯出的就是被铭记的历史。

  他所走的是驼峰航线,陈纳德、飞虎队也因这条航线为中国人所熟知。

  远征军失去滇缅公路后,驼峰航线成了中国人唯一能指望的物资捐助之路。“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

  云南腾冲至今仍有啤酒以“驼峰”命名。

  王之平受培训后,参与从印度反攻缅甸,当时分中印缅三路反攻日军。开车路不好走,常常是开山机在前面推山挖路,送补养的车才能开得动,难免也会有日军的飞机轰炸。

  王之平说,他当时并不害怕,因为这次反攻多打胜仗,而不像第一次远征“兵败如山倒”。

  他所说的是远征军第一阶段的兵败“野人山”,当时一溃千里,选择朝中国方向转移的部队,翻越中缅边境的野人山时遭遇疟疾、潮气、炸弹、瘴气。第一次出征牺牲的几万人,大都死于此。

  王之平把第一次远征兵败的怨气,撒到了缅甸和尚的身上。他说那时候,日本人招缅甸和尚当奸细。他在运送物资的时候,看到缅甸和尚,就立刻踩油门撵。

  作为从印度反攻缅甸的远征军,两位老人能清晰记起的都是胜仗。

  胜仗打到有一天,日本投降了。 

  安家

  王之平留在缅甸的原因是,不想再打仗了,他想活下去

  张浩东选择了留在缅甸,他说自己身体不好。

  而王之平留在缅甸的原因是,不想再打仗了。他的父亲死于山西抗日战场,堂兄死于台儿庄战役,他想活下去。

  他开始靠着开车的技术养活家里,攒了点钱,做起手擀面生意,开了挂面厂,名字叫豫恒,“豫”是老家河南的简称。

  王之平至今坚持说汉语,孩子要上华人学校,自己也未入缅甸籍,家庭状况算得上小康。

  他的儿子王玉顺是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谊会的副会长。王玉顺说,在缅甸,留下的远征军,南北方人区分明显。多数生活条件一般,有的会很困难。

  北方的远征军多是搞技术,开个照相馆,镶牙,开工厂。而南方的则以开杂货店居多。

  张浩东虽然是河南人,却选择了开杂货铺,卖点油盐酱醋,大概与他小时曾在米店当学徒有关。

  他娶了缅甸姑娘,没有教孩子们学中文。他说怕,“那时候赶中国人”。刚刚留在缅甸的时候,缅甸对华人的排斥让他心惊肉跳。

  张浩东回到故乡,最开始,他像孩子一样着急地说,要回缅甸,还要干活,照顾杂货铺。呆了两天,他才会跟弟弟说,“家里得劲”。

  他不愿意把缅甸和中国比较,问他哪里好,他点着头,“都好”。 

  荣耀

  张浩东领到一个写有“民族正气,浩然长存”的纪念章,他像宝贝一样戴在胸前

  6月4日,当白鹤镇党委书记把家乡的一袋黄土送给王之平时,他抓起一把塞进嘴里。

  他说,那是家乡的土。

  王之平已经不是第一次回老家了。

  1989年,2003年,他都回来过。

  在他看来,这次意义不同,以前,是个人回家,这次是政府组织回来。其实,这次也是民间组织的。但是一路上有鲜花、敬礼和媒体的闪光灯。

  王之平觉得,这是种承认。

  在昆明,张浩东领到一个写有“民族正气,浩然长存”的纪念章,他像宝贝一样戴在胸前。

  堂弟张爱忠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他笑哥哥,“你这辈子就弄了个这,留给我吧”。张浩东看了一眼纪念章,不说话。后来,他又说,“我给你钱,不能把它给你”。

  有人趁乱取下来,张浩东低头看到章没了,一下僵住了,脸色发白,四处张望。第二天,他把纪念章放在了从缅甸带来的箱子的最里面。

  张浩东不知道,其实这只是民间组织制作的一个纪念章。

  长期组织资助云南远征军老兵的李磊说,那份荣誉对老兵至关重要。他去那些家庭贫困的老人家里探访,很多老兵,不论他什么时候去,纪念章都挂在他们胸前。

  86岁的老兵王林森是漯河人,他也参加过远征军,1945年回国了。听说报纸上征集远征军,他立刻跑到漯河民政局和漯河日报,交了自己的材料。别人问他,“你不留份底?”他说,“在我心里过了860遍了,我还用留底?”

  他说自己不想争取啥,就是觉得当初的战友死得没名没利的,现在对他们也是种安慰。

  苦涩

  流落缅甸的远征军大概有几千人,有的老兵已经回不来了

  回家的路程,老兵甘苦自知。

  王玉顺说,在缅甸的教科书里,没有关于中国远征军的介绍。而过去的时间里,作为英国当年的殖民地,缅甸对于中国军人在他们领土上抗击日本的史实有意回避,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在侵略缅甸。

  王玉顺小的时候,正遇到上世纪60年代缅甸反华风潮,缅甸的远征军抗日纪念碑和墓园大多被毁。

  王玉顺和其他远征军后裔在缅甸搜集了一些资料,做调查,希望父辈的付出能够得到承认。 

  2002年曾有人组织老兵回国,随后,一些老兵向中国驻缅甸曼德勒总领事馆递交请愿书:

  可惜胜利之日,即是中国远征军冰消云散被人遗忘之时。现尚健在的抗日远征军,都已逾八十,老弱病残,不复有当年之气魄繁华,更不敢自谈远征军的功绩,只有让后世去评论,让历史去见证。但为了不让保家卫国血洒海外河岳的英雄儿女们被人遗忘,故我等发起请愿,恳乞祖国政府有关方面,给予追认远征军的史实和功绩,有所表现,以慰炎黄儿女血洒异域的壮烈事实……

  2005年,有的远征军老兵得到了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联合颁发的纪念章。

  王之平是其中的一名。拿到纪念章,他说,“我终于咸鱼翻身了”。 

  但有的老兵已经回不来了。

  据王玉顺介绍,流落缅甸的远征军大概有几千人,现在他能联系到的不过20余人,人慢慢地还在减少。

  这次活动原定26人,最后回国的只有9人。

  山东籍老兵张富鳞本来打算回来,但是最后放弃了。他已选好墓地,刻好碑文。

  碑文上书:即长参军,抗日入缅,战后解甲,流迹佛甸……翘首北望,魂付西南。□本报记者 张寒 河南报道

  ★ 新闻背景 远征军历程

  1942年,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阶段,为保护当时唯一的一条物资生命线———滇缅公路,数十万中国远征军分批开赴缅甸作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作战,为之后扭转战争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2年2月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共出动兵力103000人,阵亡官兵56480人。

  1943年至1944年

  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歼灭日军48000人,中国军队阵亡18000人。

  1944年

  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发起全面反攻,歼灭日军21057人,中国军队阵亡67403人。

  1942年至1945年

  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共约40万人,伤亡人数接近一半。

  战后

  上千名远征军士兵由于种种原因流落在缅甸,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异乡生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远征军 老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