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8年国防白皮书中指出,第二炮兵部队:1)坚持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2)贯彻自卫防御核战略,3)严格执行中央军委命令,4)以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为基本使命。2008年国防白皮书还声明“在国家遭受核袭击时,第二炮兵将使用导弹核武器,独立或联合其他军种核力量,对敌实施坚决反击。这意味着除中国海军外,核任务还可能分配给中国空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著作表明,中国核力量另外的任务包括预防针对中国核资源发动的常规攻击或具有大老规模杀伤性后果的常规攻击,加强中国的强国地位,并通过限制其他国家用核威慑力威胁中国的范围来增加中国行动的自由。
考虑到中国核武力量的诸上任务,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适用条件还不清楚。中国政府尽管一再声称不会改变“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而且这一政策也已得到解放军的支持,但中国学术界和民间仍然出现了关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是否正当,是否应当继续保持下去的争论。而中国战略力量遭到常规攻击,是否会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废除,这些争论使中国核力量的战略目的更加模棱两可。
●太空和反太空。中国的空间活动能力,包括反卫星武器项目,对在台湾海峡及更远范围实施反介入/区域封锁能力有着重大影响。中国许多的太空项目,包括载人项目和太空站计划都由解放军负责。中国认为太空和反太空能力的发展提升了国家声望,就像核武器一样,能彰显出了一个大国的力量。
●侦察:中国正在布署先进的影像、侦察和具有军事用途的地球资源系统,例如包括遥感-1、2、3、4和5,海洋-1B,中巴地球资源卫星-2和-2B卫星,以及“环境”灾害/环境监测卫星系统。中国正计划发射八颗“环境”项目卫星,它们具有可视、红外、多频谱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功能。在未来10年内,北京将建成强大的侦察卫星系统,它可能将使用商业卫星图像以补充现有的覆盖范围。
●导航和定时:中国正在寻求多种使卫星导航独立的可能措施。当前中国使用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GLONASS)和国产的北斗1号系统用于导航。北斗1号系统包括三颗卫星,用于军事和非军事目的。北斗2号系统预计将在2011年代替北斗1号系统投入运行,并为2015-2020年间开始工作的北斗2号/指南针全球导航系统提供补充。
●载人航天计划和探月工程:继2007年10月神舟七号的第1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之后,中国2008年9月利用神舟七号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太空漫步。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载人空间站和实现无人登月并安全返回。载人航天计划很可能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发展工程。神州七号所需的火箭和控制系统能力可能用于弹道导弹发展。神州七号运行期间成功将其伴飞小卫星(BX-1)送入轨道舱附近的轨道。此项技术的目的是监测太空中的仪器和故障,也可用于支持太空反击活动。
●通信:中国将商业卫星、财团卫星和通信卫星,包括卫星电视、因特网和电话用于区域和国际通讯。随着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最近开始通过向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出口通信卫星和基础设施进入国际市场。2008年4月,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中继通信卫星--天链一号。
●小卫星: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发射了一些小型卫星,包括海洋学研究、图像和环境研究卫星。中国还建立了小型卫星设计和生产设施,并正在开发重量不到100公斤的微型卫星,用于遥感、网络图像和雷达卫星。一旦新闻报导发生中断,这些发展能够帮助中国卫星力量实现快速重构或扩充。不过北京在发展小型快速反应的空间运载火箭方面似乎停滞不前。
●反卫星武器:2007年1月,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利用导弹打下中国气象卫星的测试,验证了直接攻击型反卫星导弹在近地轨道有能力攻击卫星。在危机或冲突爆发时,直接攻击型反卫星系统将作为解放军多层空间作战划的组成部分,用来限制或阻止潜在对手利用空间资源发动攻击。
中国的核武器库一直为北京提供固有的反卫星能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从乌克兰获得的超高频(UHF)波段卫星通信干扰发射机配合其国产系统,使中国有能力干扰普通卫星通信波段和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除了直接攻击型反卫星武器(参见以上部分),中国正在为反卫星计划研制其他高科技和概念武器,比如动能和定向能激光、高功率微波和离子束等。中国还以发展载人飞船和登月计划为由,积极发展卫星跟踪和识别能力—一这是实施有效而严格的反太空战的先决条件。
●信息战。中国一些军事思想家们已经写了很多关于信息战的文章。例如2006年11月《解放军报》评论概要:“[该]机构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中比敌人占有的优势突出表现为,我们是否有能力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并确保有效的信息流通;我们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渗透性、共享产权和信息连接,实现材料、能源和信息的有机组合,以形成联合战斗力;[并且,]我们是否有能力实施有效的手段,削弱敌方的信息优势和降低敌人信息设备的运作效率。”
中国解放军正投资于电子对策、电子攻击防御(如:电子和红外假目标、角形反射器、假目标发生器),和计算机网络军事行动(CNO)。中国的CNO概念包括计算机网路攻击、计算机网络开发(CNE),和计算机网络防御(CND)。中国解放军已经建立了信息战部队,研究利用网络病毒来攻击敌方计算机系统,发展策略方法保护友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2005年,中国解放军开始把CNO纳入军事活动。
战略投射能力—现代化超越台海
中国持续投资发展军事项目,旨在提高更大范围的国家战略投射能力。中国军力现在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正在改变的东亚军力平衡,并使解放军有能力在远远超越台海的亚太地区遂行军事行动。鉴于缺少除台湾地区外的来自其他国家的直接威胁,中国当前和未来军事力量将如何使用仍然很不确定。不过这些能力将使北京在利用外交手段之外,增加军事胁迫手段来推进利益,或解决问题争端。
中国解放军一些分析家们认为,台湾在扩大中国海上“防御型”边界和提高影响海上通信线路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例如:中国解放军军事学院文章《战略学》(2000)中这样写到:“如果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不只我们的自然防御系统会失去其深度,打开了通往外部势力范围的大门,而且会有大面积的领海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落入他人之手..。对我国开放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对外贸易和运输航线,将受到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监视和威胁,并且中国将永远被锁在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中。”
如果地区动荡,则与保护在中亚的力量投入和通信路线的相关要求也会为军事投入或介入提供机会。关于东海的所有权问题与日本的争议以及与一些东南亚声称者就中国南海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部分或全部岛屿的归属问题的争议使这些地区的关系重新变得紧张。朝鲜半岛不稳定同样可以引发地区危机。
中国与日本围绕东海边界划线,以及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围绕南海的主权争议,可能导致这一地区的紧张。不稳定的朝鲜半岛同样可能引发区域性危机。此外,中国为了保证陆上能源通道安全,也需要关注中亚地区地区安全动态。而对对中国购买武器的分析也显示,中国建设自身军事力量的目光正在超越台湾问题。如中国在不同地点部署装备有常规战区导弹的新导弹部队,可以用于应对很多非涉台“突发”事件,而空中预警和控制系统(AEW&C)以及空中加油的引进,则将允解放军的空中作战范围扩大到中国南海和更远的领域。
先进驱逐舰和潜艇力量的快速发展反映了北京想通过达到或突破第二岛链来保护和促进其海上利益的愿望。随着不断引进新的装备,更好的技战术训练和更密切的联合作战合作,解放军的远征力量(3个空降师,2个两栖步兵师、2个海军旅和大约7个特种作战组)正在一步步得到发展。长期看来,中国C4ISR系统的改进,包括天基和超视距传感器的使用,将使北京锁定和跟踪目标的军事活动深入到西太平洋。
●印度。通过增加贸易合作、高层对话以及改善军事关系,中国加强了与邻国印度的关系。中和印达成协议的贸易总额将从2007年的114亿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400亿美元;双方就有争议的领土问题进行了多次会谈;通过每年的国防对话,中印国防关系在2007年实现制度化,并且自2007年起双方共进行了3次防空演习。但是解放军一直高度关注两国边境地区旷日持久的领土诊断,以及印度日益增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所带来的战略性影响。在中国西部,解放军使用比较先进的固体燃料CSS-5中程弹道导弹代替了可装载核武器的旧式液体燃料CSS-3弹道导弹,并可能将制定派遣空降部队进驻该地区执行应急作战任务的计划。
○俄罗斯。虽然俄罗斯的长远利益和中国并不一致,但北京仍将莫斯科视为最亲密的国际合作伙伴。中俄双边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存在合作,尤其是在双方共同管理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尽管存在合作,但是俄罗斯仍旧恐惧中国的发展,解放军军事家也将俄罗斯视为长期潜在的军事威胁。2008年中国拒绝支持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的军事活动。除了常规导弹和战略威慑武器外,解放军在兰州、北京和沈阳军事基地都有针对俄罗斯突发事件的地面和空中作战单位。
●中亚。中国对中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构建地区影响力、获得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对抗中国新疆分裂分子的支持。北京政府和许多中亚国家政府达成协议,修建向中国西部运输资源的必要基础设施,例如从土库曼斯坦途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延伸到中国的石油管道。北京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也进行过双边和多边的演习以加强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力,并建立反对疆独活动的地区势力。驻扎在新疆的解放军安全军队可以应对中亚的突发事件,并且利用陆军航空兵在突发事件地区快速部署战斗力量,实行跨地区作战。(杜长军)
相关专题:美军发布09年中国军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