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观之四:住
雪原扎寨 宿营车里暖如春 土洋结合 万余官兵无冻伤
冰天雪地里要宿营?乍一听,记者着实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雪都被冻得“嘎嘎”直响。这一带,曾是当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的抗联部队露宿的密营,杨将军率领抗联战士住过地窨子,但也只能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寒风中,记者皮衣皮裤皮手套皮帽子“全副武装”,与某摩步师副师长武可立一起查看宿营情况。武副师长介绍说,这次严寒条件下野外宿营很有讲究,部队依托有利地形安营扎寨,综合考虑了隐蔽、构工、取暖等多方面因素,减少了构工量,便于部队伪装防护,还能更好地避风寒。
走进一辆宿营运输车,暖风扑面而来,车上的温度计显示为零上10摄氏度。记者伸手一摸战士的被窝,呵,里面更热乎!
“我们对运输车进行了改造,将车厢两侧加长并安装车载床,官兵白天乘车行军能打仗,晚上休息展开能睡觉,插上电褥子能取暖,还把汽车尾气导入车厢变成‘土暖气’,战士们晚上睡觉再不用当‘团长’了!”某团后勤处长刘辉向记者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严寒条件下住得暖,官兵们花费了不少心思:有的掏雪洞,搭雪窝棚,有的挖地下掩体,煤油炉、火炉、太阳能取暖器、防寒取暖棚、电热器都派上了用场,依靠“土洋结合”,宿营点夜间温度都达到了10摄氏度左右。看着官兵们一个个进入梦乡,武副师长说:“我当连长时,哪有这条件!睡在雪窝棚里,取暖基本靠‘抖’。一场冬训下来,哪个连队都得有几个冻伤冻病的。”连续10余天野外宿营,万余官兵无一人冻伤。记者不禁感慨:人体对严寒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但克服严寒的智慧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