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三军仪仗队:选仪仗兵比选名牌大学生更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 12:10  解放军报
解放军仪仗队官兵在北京军营内进行队列训练
解放军仪仗队官兵在北京军营内进行队列训练

  张力 本报记者 董国政 田源 周峰

  编者按 如果把中国近30年的历程比喻为一部“名著”,他们就是这部名著引人注目的封面;如果把中国近30年的历程比喻为激流,他们就是这股激流中豪迈奔腾的浪花。在中国近30年对外开放这部非凡的交流史中,他们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独特名片。

  他们就是担负国宾司礼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组建56年来,三军仪仗队共完成仪仗司礼任务3000余次。前1000次,历时35年;中间1000次,历时12年;后1000次,仅历时9年。仪仗司礼任务的“加速度”执行见证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

  2008年10月23日上午11时,距离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还有一天多时间。一身戎装的张洪杰作为当天仪仗队的执行队长,笔直地站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等候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的到来。在张洪杰的身后,是151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队员。

  看到巴尔克嫩德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陪同下一起登上检阅台,张洪杰向前跨出标准的一步,行举刀礼:“首相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后来,记者问及巴尔克嫩德留给他的印象,张洪杰笑着说,巴尔克嫩德首相很潇洒。

  与外国领导人“亲密接触”

  张洪杰和他的战友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与外国领导人“亲密接触”最多的部队。每一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或三军统帅踏上中国土地开始正式访问之时,他们在这个东方礼仪之邦首先看到的就是威武、文明的三军仪仗队代表中国递上的名片。

  1952年,毛泽东主席首先想到中国需要这样一张名片。当年3月他对周恩来总理说:“共和国成立两年多了,国门要敞开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走进我们的国家,中国需要有一支代表中华民族礼仪的仪仗队伍。”同年9月28日,三军仪仗队在迎接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泽登巴尔的仪式上首次亮相。

  当时,检阅完毕后,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地对仪仗队员们说:“你们是军队的门面。”的确,世界上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把仪仗队作为国家对外交往的窗口。作为外交仪式中最隆重的礼节,它传达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尊重和热情。而仪仗队由军人担任,在两国友好交往的前提下,又传达了东道国的国威、军威。

  如果说,礼仪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那么由军人执行的国礼、军礼更是一种精粹。为打造这种精粹之礼,仪仗队自建队以来就内聚精华,外显威武、文明。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入选仪仗队员的标准身高是1米75,但进入80年代后,身高平均达到了1米85。最初,挑选仪仗队员的范围仅限于各野战军,看重的是军事基础;现在的仪仗兵则在全国高中毕业生或大学生中“海选”,看重的是知识基础、文化素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山东烟台市以入伍仪仗兵最多而被称为“仪仗兵的故乡”,但尽管如此,仪仗队每次在烟台市选中的队员也只有两三名。难怪有人感叹,一个地方送上一个仪仗兵,比送个名牌大学生还要难上好多倍。

  高素质的集合,作用自然非同寻常。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72年2月21日见到仪仗队员们时的印象:“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个。他们个子高大、健壮,穿着笔挺。当我沿着长长的队列走去的时候,每个士兵在我经过时慢慢地转动他的头,在密集的行列中产生一种几乎使人认为行动受催眠影响的感觉。”如果说仪仗队所体现的男子汉之美具有一种使人催眠的魔幻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就是中国军人所体现的军威、国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解放军 仪仗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