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文斌身上能看到新一代人充满爱心的一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30日 10:17 解放军报

  “大娘,您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儿子吧”

  刚到灾区时,炮指连住在都江堰市玉堂镇的村子外,紧挨着村民的庄稼地。第二天中午,武文斌就找来几块小木板,做成标志牌,写上“请勿踩踏”几个大字,插在田头。

  武文斌是个细心而极有爱心的人。2004年,连队参加“铁拳-2004”演习,住在村民李树荣家的板栗林附近。眼看就是收获的季节,栗子成熟后,随风而落。武文斌自制了一个“板栗回收箱”,让战友们把捡到的板栗收集起来,隔几天就给李树荣家送一次。

  标志牌、回收箱,事情虽小,却折射出一个年轻士兵的人民情怀。在巨大灾难面前,武文斌和战友们心中的大爱被瞬间点燃,他们把怀中的婴儿视为亲骨肉,把背负的老人当亲爹娘。

  5月21日,武文斌和战友到玉堂镇赵公山执行“进村入户”任务,认识了一位姓刘的大娘。刘大娘的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老伴早逝,家中只剩下她孤身一人。武文斌把矿泉水和方便面送到大娘手中,听说大娘的危房里还有台电扇,他二话没说,马上冒着余震危险钻进危房扛出电扇,并把断了的电线接好送到大娘手中。

  临走时,刘大娘依依不舍:“看到你们就想起我儿子,你们啥时候再来呀?”

  武文斌抱住大娘说:“您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儿子吧,我们会经常来看您。”

  有人说,“80后”、“90后”青年过于注重自我,亲情、友情观念淡漠。但从武文斌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关心他人、充满爱心的一面。

  6月3日,炮指连奉命在海拔2434米的赵公山上搜寻失事直升机,夜里才回到宿营地。走了一天山路,官兵们累得连话都不想说。武文斌找到代理排长李孝会,询问晚上轮到哪些人站岗。他发现名单上有新战士席晓光,便对席晓光说:“今天累了吧,我替你站岗!”席晓光知道,武文斌白天当“开路先锋”,比谁都累,不好意思让他替岗?武文斌故作严肃地说:“我是老兵,你是新兵,老兵就应该爱护新兵!”

  在武文斌的灵堂前,席晓光流着泪为自己的好兄长站岗。眼前铺天盖地的花圈挽联,络绎不绝的悼念人群,在这位新战士心中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文武成斌,我要让自己的名字名副其实”

  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敢于迎接挑战,是“80后”、“90后”军人的共同特点。

  还是新兵的时候,武文斌就搞出过两项革新。2003年3月新兵下连,武文斌被挑选为装甲车炮手。他从老兵口中得知,车载炮炮栓不易固定和工作帽胸前开关易短路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影响训练进度,还容易造成训练伤。

  武文斌主动向连长谢凤义请缨攻克这两个难关。在随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收集了大量资料,记下了2万多字笔记,双休日带着馒头、咸菜、开水,在修理车间一呆就是一整天,终于成功研制出“火炮炮栓固定器”和“胸前开关快速检查仪”。

  文武成斌,武文斌常常开玩笑说:“我要让自己的名字名副其实。”就在这个“文秀才”潜心于技术革新的时候,全团专业考核拉开帷幕,跟装甲步战车打交道还不到3个月的他,在高手如林的“铁军杯”比武中,夺得了“炮手快瞄”课目第一名。

  武文斌是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入伍的,他对前来挽留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说:“当兵、上大学,都是我的梦想,我都要实现。”

  在部队大熔炉里,只要把理想付诸行动,就能梦想成真。2005年9月,武文斌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士官一队。

  “勤学好问,善于独立思考”,这是教员们对武文斌的印象。

  武文斌已离开学院一年多了,阅览室的李俊英老师仍清晰地记得:这个戴着眼镜、黑黑瘦瘦的小伙子,双休日总是第一个早早等在阅览室门口,总是借阅一些计算机、大地测量、卫星通信等方面的专业书籍。

  在一次实验中,武文斌发现全站仪的操作顺序不合理,如果把步骤调整一下,速度和精度都将大大提高。反复测试后,他大胆向现代测量学教研室主任西勤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一名士官学员对书本提出质疑,引起了西教授的关注,他亲自进行测试,发现武文斌的操作方法果然有效。西教授专门赶往学员队,兴奋地对队长李东红说:“这门课,我教了十几年,研究生、本科生都没有发现问题,你们士官学员却敢于提出质疑,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个士官不简单!”

  从2003年在同批新兵中第一个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加入党组织就成为武文斌不懈的追求。但由于他先后在多个单位工作,而入党考察期要求至少在一年以上,直到牺牲前,武文斌仍然是连队和院校党支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

  来到抗震救灾一线,武文斌看到,每当有急难险重任务,连队干部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总是:“党员突击队上!”他对战友们说,一定要尽快加入党组织。

  6月20日20时,武文斌的父亲武忠林从集团军领导手中接过《党员须知》,缓缓放在儿子的遗像前。集团军党委火线决议,追认武文斌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完成了他生前的夙愿。

  武文斌留下的笔记本上,记录了一个让他感慨万千的场面:

  6月1日下午,经过简短的午休,炮指连集合出发前往玉堂镇救灾。连长李俊峰环顾手下这群连日征战的年轻士兵,心疼地说:“不能干活的留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李俊峰意识到这种说法不妥,改口道:“是病号的留下。”仍然没有一个人出列。李俊峰只好逐一点出伤病员的姓名,强令他们留守。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士兵,怀着同样的追求,同样的理想,互相影响着,激励着,走向成熟,走向崇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