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区每次飞行都是对飞行员勇气和智慧的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 06:19 解放军报
在灾区每次飞行都是对飞行员勇气和智慧的考验
    6月1日,在成都凤凰山机场塔台,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右一)、某陆航团团长余志荣(中)在研究搜寻失事直升机路线和方案。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5月12日那夜,飞行员们无人入眠,等候气象好转。

  5月13日,雨还在下,雾还在弥漫,陆航团紧急起飞28架次,迅速查明了北川、青川、绵竹等大部分震区的灾情。但由于雨大雾浓,虽经8个架次4个波次的突击,仍无法飞至已被确定为震中的汶川县县城。

  14日7时48分,连日的雨刚停,参谋长杨磊再次驾机,率两架直升机向映秀镇突击。

  越过山峰,顺着岷江山谷终于飞临映秀镇上空。但更大的挑战是,众多的水电站使映秀镇到处是密如蛛网的高压电线,震后的废墟上很难找到一个可供着陆的开阔地。飞机在映秀镇上空盘旋,他们一面向指挥部报告灾情,一面寻找着陆点。盘旋50分钟后,终于着陆成功,将首批救灾物资送达震中,随即抢运出17名危重伤员。

  同日9时06分,团长余志荣率三架直升机飞往汶川县城,在高山深谷左旋右转,终于到达县城上空。余志荣的家就在汶川,地震当天与家人失去联系,父母和5个弟妹生死不明。但他仍保持着坚强和镇定。他发现,最理想的着陆点汶川中学操场上,已经住满了受灾群众。他冷静地盘旋寻找,超低空穿越高压线,将飞机降落在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河滩上。

  人群中,立刻响起“解放军的直升机来了”、“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

  挑战极限,为了抢救生命

  5月16日起,直升机载着救援队伍陆续飞往灾区最偏远的山区。卧龙、耿达、银杏、草坡……每一个偏远村寨都回荡着直升机的轰鸣声,食品、药品……源源不断地运进偏远村寨。

  震后灾区公路全面瘫痪,直升机成为投送救灾物资和转运伤员的主要工具。而蜿蜒在山谷中的航线最窄处仅有七八十米,空间小,气流复杂,领航设备很难发挥作用,稍有不慎就可能机毁人亡。每一次飞行都是对飞行员勇气和智慧的考验,哪怕是寻找一个机降点。

  5月21日,孙历君机组满载救灾物资飞抵汶川草坡乡上空。周密观察后,机组选定两山之间的一块开阔地作为降落场。

  就在直升机快要接地的瞬间,孙历君突然发现左侧山坡上岩石飞滚,危急关头,他大喊一声“我来!”迅速提总距、顶舵杆,猛然将直升机拉高。

  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一次强烈的余震,使刚才选定的那块平地深深地陷了下去。

  直升机载重越大就越不好操纵,加上许多降落点上空布满了纵横交错的高压线,导致直升机不能滑停地面而只能在空中悬停。而在高海拔山区载重悬停,遇上稍大的峡谷切变风,就会引起发动机功率不够,后果可想而知。

  然而,他们别无选择。“生命孤岛”告急,群众急需药品和生活物资。为了让更多的灾区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他们不得不尽量把直升机装满负荷。

  5月26日,28岁的飞行员刘乃文随机长邱光华进汶川运送伤员,降落的峡谷仅百多米宽,5道高压线挡在航线上,地面是一片沼泽。

  “每一次飞行,几乎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刘乃文说,拐弯、拉升、降落,每一个动作只有一次机会。

  机长邱光华凭着20多年一次次征服“死亡航线”的经验,空中盘旋20多分钟,悬停9次,终于找到一个刚能容纳直升机降落的小平台。

  同一天,参谋长杨磊驾机前往理县接运几名孕妇。快接近目的地时,山口突然刮起阵阵大风,直升机摇摇晃晃。他临危不惧,死死攥住操纵杆,降了下去。

  “这样的天候状况我完全可以选择返航。”杨磊说,“因为,有时一股强风吹来,飞机可能移位几十乃至上百米,撞山、碰上高压线等不可避免。但我们多飞一次就能多拉几个伤员,这时候必须冒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