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纪实》制片人谈栏目创作结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4日 14:08 CCTV《军事纪实》

第一、在节目的结构方式上力求有个性,那就是坚持“故事化

  纪录片”的走向。就是整个节目是以故事的形态出现,整体是讲故事,每一个段落是讲故事,甚至每一个细节到每一个段落之间的转折都要讲故事。主要以华益慰的成长、经历为节目的主体框架,但不是简单写一个人物的一生。打破纵线写人物的方法,从横断面切进去,着重选取几个层面的典型事例,深入解剖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尚情怀。在选取的典型事例上,强调故事性、情感性。既能让观众喜欢看,又要通过典型故事,细节表现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同时在横断面叙述人物故事的同时,适当时机融入人物的成长经历。同时确立了两集的结构,上集重点写华益慰与患者的关系以及华益慰人生的重要节点,下集重点写华益慰高尚的医德以及人格魅力。

  在确立两集节目框架后,我们详细确立了每集节目的故事走向。现在创作节目讲究结构先行,甚至要设计出详细的转折方法,这样在具体的采访拍摄时不断修正自己最初定下的节目框架,等到前期拍摄结束时,基本上完整的节目文稿也出来了。依据这样一个节目框架,我们针对性的对相关人物进行了采访,力求使人物采访生动、有个性。比如下集开头的手术室护士高文燕的采访,她是这样叙述的:我觉得我经常会做梦梦到主任,有的时候会做梦主任在做手术,有的时候突然梦见主任不见了,那时候我就会惊醒,我觉得这种感情可能是对最亲切的人,对家人,对最亲密的人才有的感觉。像这种采访就是有形象感的,我们不想简单的让采访对象说华益慰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关心患者,而是通过一个护士“做梦”这种信息载体,表达华益慰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深刻烙印。再比如下集第一个故事——叙述华益慰重病中还惦记着身边护士结婚的事情。其实这和下集所要重点表达的“医德”这个主题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应该归结到高尚人格层面,而从整体结构来看,在开头我们就用华益慰一段录音做了铺垫,他说到:我这一辈子做医生,就想当个好医生,做一个能给病人解决痛苦,受病人信任的医生,这就是最幸福的事。通过给身边护士送结婚礼物这件事,表达华益慰一生为病人操劳,当他已经不能再为患者做手术的时候,还不忘记祝福身边的同志能够幸福,这就为后面“医德”的两个故事展开做了精神层面的铺垫,事实上已经告诉观众,这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好医生。他愿意让所有的人幸福,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才具备了高尚的“医德”。另外,我们写到石家庄患者刘克勤送“红包”的故事。其实,这是一次意外发现。在北京军区总

医院采访刘克勤的女儿时,她讲起了华益慰退红包的故事,她说自己在石家庄居住的母亲更有感触。而当时我们有一个主编苑新景正好在石家庄休假,我们就联络了苑主编,能不能用家用DV拍一下刘克勤,没想到刘克勤表达的很好。因此,在进行后期编辑时,我们舍弃掉原来结构的刘菊荣的故事,因为刘菊荣的故事基本上已经炒的很多了。尽管刘克勤的采访是用DV拍摄的,影像比较糙,但我们想只要有利于叙事,可以打破我们比较讲究的影像形式,后来就编上去了。

  另外在叙事时,我们非常注意在每一个段落前埋下悬念,尽管这是一个典型人物宣传,但我们创作时依然贯彻了讲故事要有戏剧性的结构方式。比如讲华益慰捐献遗体的心愿,在“红包”故事结束后,我们用解说词进行了铺垫:或许已经知道自己不能再为患者服务了,华益慰还记挂着另外一个心愿,那么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愿呢?但接下来我们没有叙述华益慰有什么样的心愿,而是把镜头转向了篮球场,从篮球场转到了华益慰喜欢打棒球,讲到喜欢小孩子。而事实上,这时有一根线始终牵着观众,那就是华益慰到底是什么心愿这样一个悬念?这时我们开始逐渐地把心愿的事情披露出来: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不是自己的病情会怎样发展,而惦记的是怎样用自己的身体为后人服务。然后直接切入到捐献遗体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华益慰什么样的心愿这个答案传递给了观众。而在捐献遗体这个故事中,我们始终不忘披露幕后细节。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华益慰第一次谈到了遗嘱?怎样留下了那段广为人知的遗嘱录音?在披露这些细节后,故事还向前继续发展,叙述华益慰在对自己的心愿进行了录音后,依然不放心,最后又让儿子整理成文字,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依据原有影像资料,进行了深度挖掘。在看完北京军区

  提供的汇报片后,我们有一个初步认识,就是发生在华益慰身上的情感爆发点基本上是既定事实,比如退刘菊荣红包的故事、1000元存折的故事,这些影像资料很珍贵,也是很难重现和再造。而这些影像资料新闻节目肯定会用,那么专题片用不用,用到什么程度?最后,我们认为在找不出更有效的故事前提下,要用,但要用出不同的表达方法,甚至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比如退还张秋海1000元存折的故事,这个故事基本上大家都用了。那我们就思考,如果单纯地用这段影像资料,也可以,也能感染人。但后来我们想要在深层次上做文章,就是找准这段影像资料的前端和末端进行重新解读。前端就是用当事人采访的形式详细叙述了1000元红包是怎么送给华益慰的,而末端我们就发现了一段影像资料,就是华益慰妻子到张秋海家退完存折后,张秋海的爱人送华益慰妻子下楼时,手里拿着刚刚退还的存折。于是我们就对这段影像资料进行了解读。赋予了这段资料新的信息载体:在送别张燕容下楼时,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到,那张一千元的存折已经交到了张秋海爱人的手里,缠绕了华益慰九年的心愿似乎要完成了。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华益慰的这个心愿依然没有实现。用这样一个悬念,为下一步的故事转折埋下了伏笔,为张秋海到医院看望华益慰并把存折交给组织进行了铺垫,从而使故事段落更加厚实,更具有戏剧性。

  第三、在创作《好医生华益慰》时,我们始终有一个创作思想,

  就是不想把华益慰的先进事迹简单地展示出来就算成功,而是要做一个人、一个“好人”、一个“好医生”,一个平凡但蕴藏着巨大能量的人。因此,在节目中,我们不希望有太多悲切的成分,但又要做到感人,在感染人的同时,表现一位坚强的、默默无闻的老人是如何对待工作、生活的。所以,片子结尾的处理上,当华益慰的遗嘱录音结束的时候,不是停留在这个地方,因为他这个遗嘱里面有很多的内涵。遗嘱包含着华益慰对患者、对医疗事业、对人民的无限眷恋和热爱。如果就此打住,让人有堵在喉咙的感觉,于是我们对这种情绪进行了延伸,用他贯穿一生的几张典型照片进行了表达,最后叠出一个面对镜头行进的老人近景。尤其是老人家走路的姿态很向上、很健康。我们最后试图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是一位坚强、自信的老人。

  选题

  首先是“选故事”,也就是在选择纪录片题材时把“有故事”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首位。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在于纪录性,而有故事的纪录才是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纪录。因此,选择“有故事的人”以及“有故事的事”来拍摄,是保证“有故事的纪录”的先决条件。围绕着给观众选择故事这一前提,《军事纪实》不仅确立了“直击军事现场,披露精彩内幕,展现魅力人物,解读用兵方略”的具体尺度,而且把眼光穿越人民军队的历史深层,把视野扩展到国际军事舞台,力图实现“揭秘历史,纪录今天,关注未来”的创作追求。

  选题是一个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要把真正有意义、群众喜闻乐见、有看点的节目选题挖掘出来。试想,一个节目,如果连创作者自己都不关注,怎么去说服观众看下去?因此,节目看点是选题的关键。在拿到一个具备看点的选题后,首先需要的是冷静,要多思考。因为创作者第一直觉能够判断出的看点,基本上都是所有受众都能够想到的看点。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的观众智商非常高,不是你播放什么他一定看什么的电视时代了。观众有思考,观众有选择。而最初你凭直觉想到的看点,或者说平面媒介提供的比较典型的故事框架及故事走向,观众基本上都能够想到。因此,如果你按照第一思路创作出来的节目,观众基本上都能猜测出你的故事走向,或者说他能预测到你接下来说什么,该说什么了。如果进入这样的创作状态,观众就会觉得你没有超越他的惯性思维,因此他认为你是一个不高明的创作者。那么怎么办呢?要下决心挖掘出侧面的,新鲜的节目看点。平面媒介上提供的故事也好,创作者第一直觉想到的看点也好。要变着法找出背后的东西、侧面的东西。或者把本该正叙的故事你倒叙,而不是顺着常规思路去做。因此,观众就会觉得他没有想到这样发展故事,他认为创作者比他高明,他认为故事是他预测不到的,是新鲜的,因此观众就会爱看你创作出的节目。综上所述,挖掘出真正意义上的节目看点,就捕捉到了一个节目选题的关键。同时,在挖掘出有效看点后,要对看点进行解读。解读是目前媒体的一种有效方式。解读什么?解读背后的故事,解读事物本身所粘连的所有信息载体。现在的观众不喜欢你在说什么,而是你怎样说。解读使纪录片的空间更具趣味和体现人文情怀。

  当然,作为军队的电视宣传工作者,由于受到宣传纪律的约束,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也就是说,你费尽心思挖掘出来的有效看点,未必能够让你去表达。怎么办?那就在适当范围内,把自己的节目理念尽可能的融入进去,因为,毕竟比那种填鸭式的宣传手段要好得多。因此,在《军事纪实》栏目有一句话:没有导演做不好的题材,只有导演不会做的角度。

  同时,在选题时,《军事纪实》栏目特别强调选题本身所具有的影像魅力。我们始终认为,纪录片栏目要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这种视觉的力量,是纪录片栏目的第一要素。因此,我们拍摄的中国军人,是威武的、个性的、张扬的,甚至是霸气的。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军事纪实》栏目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身穿夏常服,因为它是军人的礼服,穿着礼服面对观众,本身就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这也是中国军人应有的精神风貌。我们常说:做电视如果忽略了影像,是电视工作者的耻辱。比如现在社会上火爆一时的某档讲坛节目,仅仅依靠几张照片、图片就可以讲十几分钟,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丧失了电视的本体功能。这样的节目其实都是编导在背后操纵——演讲的内容、甚至是情绪都要靠编导去调控。它为什么叫好,很大程度上是靠离奇的故事、奇闻轶事去招徕观众。当然,这也是一种电视的成功营销。而作为纪录片栏目,我们认为应该通过创作者对影像的触摸、剪辑等,展示给观众收看,这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作为纪录片栏目,单元系列节目选题要融入栏目化纪录片的总体范围。在西方电视媒体发达国家,或者说纪录片倍受青睐的国家,单元节目是支撑纪录片栏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因为系列节目增加了节目之间的关联度,同时它也是提升纪录片栏目公信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军事纪实》栏目未来的发展中,增加单元系列节目的创作将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

  作为一个电视纪录片栏目,新闻性是一个重要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是决定栏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们又是如何理解《军事纪实》的新闻性呢?我们提出,《军事纪实》在确立了“揭秘历史、记录今天、关注未来”的选题方向和“直击军事现场,披露精彩内幕,展现魅力人物,解读用兵方略”的具体选题尺度后,同时应大力加强节目的新闻性。但这里所说的新闻性并不是简单的往新闻上靠拢,纪录片的输出特性决定了制作周期长、制作精良,因此很难在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事件上有作为,而我们应该更多的把点放在新闻的内涵上,比如根据时间和历史点位,提前进行节目筹划,最典型的就是纪念日等播出点位的提前规划,而对当前发生新闻事件的创作更应该放在故事化的表现手段和深层次、横断面的解读上。同时我们认为,一个栏目要想长期生存下去,必须要视野开阔。甚至说在浩瀚的军事世界里,做到所有选题“通吃”。当然,“通吃”的前提是做到一样的选题范畴不一样的解读角度,不一样的关注点。独特的栏目个性和表述方式,加上明显的栏目标识,会有效的避免节目选题的“同质化”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