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军事软实力建设是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需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06:28 解放军报

  军事软实力的应用价值

  ——正在成为国际舞台上长期博弈的焦点

  《尉缭子》曰:“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这句话道出了一条重要的军事规律。“武”者,硬实力的建设与运用之谓也;“文”者,软实力的建设与运用之谓也。“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回顾人类金戈铁马的历史,许许多多的雄师劲旅都曾风光一时,然而折戟沉沙,能立于不败之地、终成大业的军队,往往是文武兼备的军队,卓越而富有远见的统帅,大都是善于“软”“硬”兼施的统帅。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由于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和平力量的增长,由于各国利益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使得军事软实力的建设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今日世界,大规模运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走向死胡同。即使是正义战争,无情的杀戮与流血也很难得到认同。从长远来看,“战而胜之”已不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最佳选择,有时甚至得不偿失、贻患无穷。孙子之所以在今天备受推崇,不只在于他提出战而胜之的方法,而更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战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近几场局部战争表明,在

信息化条件下,攻城掠地式的单纯武力征服已退出主导地位,大量消灭敌之有生力量也不再成为主要目标。作战行动更加注重于心理效果,战略运筹更加注重孤立、限制、削弱、瘫痪、慑服和瓦解对手,军事竞争和博弈更多地表现为与对手争夺军心民心、争取国际舆论。军事软实力既是不战而胜的因素,也是战而胜之必须着重考虑、精心谋划并加以运用的因素。“不战而胜”并不是“不战”,而是尽可能采用不流血或少流血的方式“作战”,通过塑造并运用自身良好形象的亲和力、辐射力、感召力,通过政治的、外交的、舆论的、心理的、法律的纵横捭阖、综合运筹,并辅之以必要的军事手段,来达成战略目标。对于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这种发展态势不可不察。

  军事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整个战略能力的重大课题。军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提升,更是悠久的灿烂的东方文明的复兴,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比翼齐飞、相得益彰。军队作为体现我们党政治优势的重要载体,作为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率先垂范者,作为国家尊严和威仪的重要象征,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在提升涵养、展示国家软实力方面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充分发挥军队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必须着重研究的课题。

  军事软实力建设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迫切需求。使命的拓展要求战略思维的拓展,使命的延伸要求军事能力的提升。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要求我军把应对传统军事安全威胁与应对多样化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统一起来,把打赢战争与遏制战争统一起来,把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军事观念,把军队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更加追求军事力量的和平应用、不用之“用”。

  军事软实力建设是充分发挥我军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选择。综文武,兼“软”“硬”,合刚柔,既是中国军事文化的优良传统,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显著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当代中国军事的显著特色。80年来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斩关夺隘,一路凯歌,从某种意义上讲,靠的是政治优势、精神优势、文化优势、机制优势,靠的是软实力高敌一招、胜敌一筹。当前我军已发展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初步现代化的雄师劲旅,但与可能面对的更强大的对手相比,我军在硬实力上总体处于劣势状况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因此,我军更要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加强软实力建设。统筹硬实力的建设与软实力的建设,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1] [2]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