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军报:军事软实力建设是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需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06:28 解放军报
何谓军事软实力 ——用非强制手段达到军事战略目标的能力 1990年3月,曾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的小约瑟夫·奈在《世界箴言》月刊上撰文首次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软实力”。 姑且不论小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界定是否科学,但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对我们把握当今国际竞争与战略博弈的特征具有启示意义。小约瑟夫·奈的概念是就国家层面而言的,倘若我们将光圈缩小到军事层面,就会发现,军事实力本身也有硬、软之分。它不仅表现为坚船利炮、兵强马壮,而且也包括军事理论、军事文化、战略思维、组织机制、战斗精神、心理素质等看似无形的东西。所谓军事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军队基于自身性质、军事思想、军事文化传统、自身形象等所产生的一种战略能力。在战略应用上,软实力常常表现为用非强制手段影响和塑造他方、达到军事战略目标的能力。军事软实力通常包括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精神因素、机制因素等等,对己方主要体现为一种凝聚力和集成力,对敌方主要体现为一种威慑力和瓦解力,而渗透于这一切中的是一支军队的军事创新能力。 进一步解读军事软实力,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是政治性。军事从来都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是不流血有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军事软实力作为军队理想信念、价值观、军事文化等的集中体现,更鲜明、直接地体现军队性质和政治本质。政治性是软实力的灵魂,离开了主体政治目标的软实力既无意义也不存在。软实力的政治性,在其现实性上主要体现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利益。其次是传统性。军事软实力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是民族精神在军事领域里的呈现和升华,是军队传统的积淀与弘扬。如在5000多年的生生不息中,中华民族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80年的战斗历程中,人民军队形成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我军军事软实力的显著特征。第三是柔武性。“兵形象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军事软实力的建设与运用非常符合中国军事文化的柔武思想。如果说军事硬实力主要体现为一种直接诉诸武力的能力,军事软实力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和平运用军事力量、柔性运用军事力量的能力,一种折冲樽俎的能力, 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第四是合作性。“抗兵相加”历来被视为军事的基本特征,但军事领域并不排斥合作、也离不开合作。现代国际关系证明,军事领域的合作往往比对抗更为经济、有效。军事软实力就主要体现为一种合作型的能力,体现为用自身的德性、正义性、合法性吸引和影响对方。军队可信度和亲和力成为重要的实力因素。第五是可塑性。军事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支军队的政治、文化、精神、机制、谋略等非物质因素,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为建设和应用主体积极作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军事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密不可分,如影随形,相得益彰。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强大的硬实力,软实力就失去了依托;软实力则是硬实力的粘合剂和倍增剂,是硬实力的“场效应”,是硬实力的展示、放大和延伸,离开强大的软实力,硬实力就会失去魂魄,失去神采。如果把军事硬实力比作一把利剑,军事软实力就是它的凛凛寒光,铮铮夜鸣。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及其以战斗力为核心的履行使命的能力,不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乘积。 军事硬实力与军事软实力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军事硬实力的充分展示和成功运用,可以转化和积淀为软实力;军事软实力对人与武器等战斗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淬火加钢”,也可以转化和聚合为硬实力。军事硬实力是国家的重要的战略依托,军事软实力同样也是国家须臾不可少、必须倚为重宝的战略资源。军事硬实力的建设与应用,离不开高超的谋略;军事软实力的建设与应用,往往需要更高妙、更深远的谋略。 军事软实力的应用价值 ——正在成为国际舞台上长期博弈的焦点 《尉缭子》曰:“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这句话道出了一条重要的军事规律。“武”者,硬实力的建设与运用之谓也;“文”者,软实力的建设与运用之谓也。“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回顾人类金戈铁马的历史,许许多多的雄师劲旅都曾风光一时,然而折戟沉沙,能立于不败之地、终成大业的军队,往往是文武兼备的军队,卓越而富有远见的统帅,大都是善于“软”“硬”兼施的统帅。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由于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和平力量的增长,由于各国利益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使得军事软实力的建设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今日世界,大规模运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走向死胡同。即使是正义战争,无情的杀戮与流血也很难得到认同。从长远来看,“战而胜之”已不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最佳选择,有时甚至得不偿失、贻患无穷。孙子之所以在今天备受推崇,不只在于他提出战而胜之的方法,而更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战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近几场局部战争表明,在信息化条件下,攻城掠地式的单纯武力征服已退出主导地位,大量消灭敌之有生力量也不再成为主要目标。作战行动更加注重于心理效果,战略运筹更加注重孤立、限制、削弱、瘫痪、慑服和瓦解对手,军事竞争和博弈更多地表现为与对手争夺军心民心、争取国际舆论。军事软实力既是不战而胜的因素,也是战而胜之必须着重考虑、精心谋划并加以运用的因素。“不战而胜”并不是“不战”,而是尽可能采用不流血或少流血的方式“作战”,通过塑造并运用自身良好形象的亲和力、辐射力、感召力,通过政治的、外交的、舆论的、心理的、法律的纵横捭阖、综合运筹,并辅之以必要的军事手段,来达成战略目标。对于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这种发展态势不可不察。 军事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整个战略能力的重大课题。军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提升,更是悠久的灿烂的东方文明的复兴,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比翼齐飞、相得益彰。军队作为体现我们党政治优势的重要载体,作为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率先垂范者,作为国家尊严和威仪的重要象征,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在提升涵养、展示国家软实力方面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充分发挥军队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必须着重研究的课题。 军事软实力建设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迫切需求。使命的拓展要求战略思维的拓展,使命的延伸要求军事能力的提升。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要求我军把应对传统军事安全威胁与应对多样化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统一起来,把打赢战争与遏制战争统一起来,把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军事观念,把军队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更加追求军事力量的和平应用、不用之“用”。 军事软实力建设是充分发挥我军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选择。综文武,兼“软”“硬”,合刚柔,既是中国军事文化的优良传统,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显著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当代中国军事的显著特色。80年来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斩关夺隘,一路凯歌,从某种意义上讲,靠的是政治优势、精神优势、文化优势、机制优势,靠的是软实力高敌一招、胜敌一筹。当前我军已发展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初步现代化的雄师劲旅,但与可能面对的更强大的对手相比,我军在硬实力上总体处于劣势状况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因此,我军更要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加强软实力建设。统筹硬实力的建设与软实力的建设,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