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工作人员谈重走长征路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12:46 光明日报 | ||||||||
10月18日,《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开展第3天,参观者如潮。这是96岁高龄的红军老干部方强中将在展厅内讲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情景。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王燕琦 通讯员 高敏婧 走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场地,各种革命文物、复原景观、历史图片、绘画、雕塑的组合陈列,都营造着强烈的历史氛围。经过近两年的精心筹备,展览在规模和质量上创造了历次同类展览之最。
这次展览受到各界的高度赞许,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展览工作人员中的主创人员在长征精神感召下,一批批赴长征故地实地勘查。重走长征路,不仅为收集文物、构思方案提供了灵感,也让他们受到了灵魂的洗礼。 “长征给我们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如果我们不能受到长征精神的感召,又怎么能让观众感受长征精神?”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卢中南谈到重走长征路时感慨万千:“最初我们设计的草地复原景观,都是像草坪一样,到了长征经过的草地,才知道我们原来想得太简单了,那是一片沼泽水草地,气候变幻莫测,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突然之间就大雨滂沱,沼泽水草地上就变得泥泞不堪。当年红军能够穿越这样的险境真是历尽艰辛,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使人高山仰止。我们如果不能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真是愧对那些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的红军将士们。”走过长征路之后,参加展览筹备的工作人员们认识到仅仅展现草地、雪山的自然地貌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凸显红军的精神风貌,他们修改了展览方案,为雪山、草地景观增加了《雪山忠魂》、《新建的党支部》等大型雕塑。 遵义会议会址复原景观横亘在展厅中央,会址窗子内的灯光色调与展览大厅里的灯光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览的总设计师夏鑫对记者谈了他们的设计思想:“遵义会议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个重大的转折如何直观、准确地表现出来是个难点。经过反复思考,我们决定将会址按照原大复原,让主展线从会址中间穿过,以此来凸显遵义会议在长征和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使观众产生直观而深刻的印象。会址室内外灯光冷暖色调的变化,则寓意遵义会议为长征乃至中国革命带来的新的希望。” 展览当中一批新创作的绘画十分引人注目,它们都出自当代著名的中青年画家之手。油画《我们一定要回来》的创作者孙立新介绍说:“这张油画前后构思和创作历时一年,为了感受长征精神和具体的氛围,我曾经赴赣南体验生活和捕捉人物形象。艺术作品要想感染观众,创作者首先要被生活所感动,有了长征故地的体验,我的感情和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创作油画时眼睛里常常充盈着泪水。”油画《望断南飞雁》的创作者邢俊勤也有着相同的感受,“为了表现红军即将奔赴抗日战场的壮丽场景,我深入到宁夏的六盘山体验生活,由此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从而选择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并在绘画语言和色彩上突出了民族特色。” 展览展出了500余件长征文物,其中包括“中华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印章、朱德使用的望远镜、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所用的轻机枪、唯一一门跟随红军到达陕北的山炮等珍稀文物。有58件长征文物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它们都是展览工作人员历经数月跋涉11个省,沿着长征路线逐县逐乡地征集来的。为征集这些文物,他们沿途拜访了数十位当地的老红军,咨询情况,收集线索。军事博物馆文物处处长孙守礼告诉记者:“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为了使观众走近历史,我们尽量用革命文物这种实物展品。在这次征集中,意外地获得了许多珍稀文物,比如红军出发时渡过于都河的渡船,事隔70年又由当地政府从于都河中挖掘出来。现在回顾起来,我们在精神上的收获,是万分宝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