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美英作家之手 九大漫记描述中国抗战(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16:16 环球时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抗日战争期间,曾有一批外国记者、作家和国际主义者冒着生命风险来华,用他们手中的笔向日本侵略者宣战。他们的作品向世界展现了一幅中国抗战的真实画卷,有力地声援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这些作品当中,除了斯诺夫妇的《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外,还有九部著名的漫记作品,分别是贝特兰的《华北前线》,阿特丽的《扬子前线》,班威廉的《新西行漫记》,卡尔逊的《中国的双星》,福尔曼的《北行漫记》,爱泼斯坦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斯坦因的《红色中国的挑战》,费正清的《中国之行》以及白修德的 鼓舞中国抗战决心,参与中国抗日斗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英国著名记者贝特兰于当年10月奔赴抗日根据地,成为第一位访问延安的英国记者。同年11月,他又到山西前线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八路军英勇抗日的事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三个月考察,贝特兰在1939年出版了《华北前线》一书,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贝特兰在书中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充满信心,他写道:“世界上任何军队,如要对抗苏醒中的中国的全部力量,必遭失败。” 阿特丽是英国著名的记者和远东问题研究专家。1938年7月,她来到中国,先后到香港、广州、武汉、长沙、南昌等地考察和采访,并于次年完成了19万字的《扬子前线》。这部书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分析研究中国和远东问题的重要著作。 如果说英国记者贝特兰、阿特丽在精神上鼓励了中国人的抗战,那么班威廉夫妇则为中国抗战做出了具体的贡献。班威廉是英国物理学家,原任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1941年12月7日,当他们从收音机里得知日美开战的消息后,8日清晨便迅速乘车离开北平市区,“冲向自由”。在共产党人和沿途农民的帮助下,他们历尽艰险通过了日军防线,到达了解放区。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班威廉夫妇帮助开设了无线电机务高级研究班,培育出了像“电讯大王”王士光这样的优秀学员。后来,班威廉夫妇把自己在解放区的两年生活写成著作,即《新西行漫记》。值得一提的是,班威廉夫妇在解放区所写的笔记、保存的报刊文件被国民党特务烧毁,只留下一本日记,该书就是根据日记写成的。 美国军官卡尔逊更是拿起武器,直接参与抗战。卡尔逊是美少校军官,卢沟桥事变后作为美海军部观察员来到中国,做情报工作。卡尔逊亲身经历了上海抗战和台儿庄战役。后来,卡尔逊在斯诺和周恩来帮助下,进入八路军活动区进行考察,同八路军将士们一起行军4000公里,足迹遍及5个省,多次冒险偷越日军封锁线,经历许多场小规模战斗。卡尔逊说“这是一次艰险的长途旅行”,也是“一种十分有趣十分宝贵的经历”。卡尔逊不仅把这次宝贵的经历写成《中国的双星》,还把从八路军那里学来的游击战术灵活运用,在与日本争夺太平洋岛屿的战斗中立下卓著战功,三次获得海军十字勋章。 痛恨蒋介石独裁腐败,美记者为报道真相不惜辞职 随着抗战的进行,这些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也对蒋介石政权的腐朽本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许多人是带着希望而来,而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而去。许多漫记中都对中国的未来忧心忡忡,认为国民党政权行将灭亡。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之行》中就这样写道,1943年是中国历史一个转折点,“国民党政权正在自我消灭,并且走上了丧失权力的道路”。 对国民党政权的揭露与抨击方面,影响较大的要数白修德。白修德是美国《时代》杂志的记者,他的激情、意志、洞察力和判断使《时代》杂志老板卢斯赞叹不已,因而被任命为《时代》远东版主编。早年白修德曾对蒋介石甚为尊重,但在了解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后,又转而撰文抨击蒋介石。他说:“开始我尊重他,以后我又为他惋惜,最后我鄙视他。”在白修德心目中,蒋介石已从英雄的神坛上跌落了下来。 白修德对中国的如实报道引发了国民党的不满。1943年,宋美龄访问美国。然而就在此时,白修德在《时代》上发表了关于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宋美龄十分恼怒,当即要求卢斯解雇白修德,但遭到卢斯拒绝。不过,作为美国舆论界最支持蒋介石的代表,《时代》杂志已经越来越不能接受白修德。1944年,白修德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发出强烈抗议,此后他的地位一落千丈,到了年底,他已无法在《时代》杂志发稿了。 最终导致白修德辞职的是“封面报道”事件。1945年9月,《时代》杂志计划连续两期为太平洋战争中的两位英雄作封面报道。第一位是麦克阿瑟,第二位是蒋介石。纽约总部电告白修德,让他撰写相关文章。白修德回电说,只有如实反映中国的战局,并披露蒋介石妄图发动内战的阴谋,他才肯写。他说:“如果时代公司采取不加质疑、不讲条件地一味支持蒋的策略,将是对我们数百万读者的背叛,也是对关心此事的中国人的背叛。” 同样支持白修德还有《时代》的女记者贾安娜,她曾为宋美龄工作过,深知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她在一份电报中也同卢斯争论说,继续为一个独裁者和他的国民党政府辩解是错误的。但两人的抗争却没能成功,白修德最终离开了《时代》杂志。1946年,他与贾安娜合作写出《中国的惊雷》一书,严厉批评蒋介石政权。此书使卢斯大为光火,他大骂白修德是“婊子养的犹太丑小子”,使白修德伤透了心,此后两人十年不再交往。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白修德是对的,而卢斯错了。 外国记者访问延安,三部作品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 在对蒋介石政权不满的同时,这些外国友人的目光逐渐转向延安的红色政权。1944年6月,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先后到访延安。来访的外国记者包括: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斯坦因、《纽约时报》的爱泼斯坦、天主教《信号》杂志的夏南汗神甫,英国《泰晤士报》的福尔曼、路透社的武道,苏联塔斯社的普罗岑科。他们的政治倾向迥异,有的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有的则对共产主义抱有敌视态度。然而对延安的访问扭转了一些人对共产党的偏激看法,也催生了三部著名的漫记作品。 在欢迎他们的宴会上,毛泽东侃侃而谈的口才令记者们倾倒,他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和开门见山的谈话方式,更让外国记者着迷。边区政府的民主作风,人民的安居乐业,共产党领导人的朴素生活,所有这些都令外国记者觉得惊讶。 在一封家书里,爱泼斯坦这样写道:“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它与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国迥然相异。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就连原本亲国民党的福尔曼,也完全被解放区的成就所感动,后来竟在随军采访中主动拿起武器,直接成为一名亲身抗击日寇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在这次延安访问后,爱泼斯坦写出了《北行漫记》,福尔曼完成了《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斯坦因则多次单独访问了毛泽东,其中一次访谈时间长达15个小时,谈话从下午一点开始直到深夜,他在这些采访的基础上撰写了《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热情地向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和它的领袖,在美国政界和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批外国人所写的漫记之所以经久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来自于中国的实际,并且作者大多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正因为如此,九大漫记不但让当时的世界了解了真实的中国抗战,并且给全世界的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食粮。▲(刘作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