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敌后军民反“扫荡”反“清乡”(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 06:08 解放军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皖南事变后,日军趁火打劫,对苏南、苏中、淮南等区先后进行分区“扫荡”。新四军军部为便于指挥,于7月10日撤离盐城,转至阜宁以西的陈家集地区。日伪军侵占盐城 7月1日,日伪军对苏南苏州地区开始进行第一期“清乡”。由于缺乏反“清乡”经验,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根据地全部损失。9月初,日伪军对苏南苏州地区进行第二期“清乡”。留在苏南坚持斗争的新四军第18旅部队,接受苏常太地区反“清乡”的经验教训,采取以隐蔽斗争为主的方针,主力部队适时转至外线澄西地区,以少数地方武装,依靠群众掩护,坚持原地斗争。1941年,新四军共作战1391次,毙伤日伪官兵3.3万人,俘虏日伪官兵2万余人,新四军伤亡1.3万人(皖南事变除外)。 1942年,日伪“清乡”范围进一步扩大。2~6月,日伪在苏南苏州地区进行第三期“清乡”。下半年,日伪将“清乡”范围由江苏省扩展到浙江、上海。苏中军区对此展开顽强斗争,进行了7次三仓保卫战,5次丰利保卫战,最终保住了三仓,而丰利失守了。1942年11月14日开始,日伪军1.3万余人同时对淮海、淮北、淮南三区进行“扫荡”。这是1943年春日军大举“扫荡”苏北的序幕。淮海区军民奋战1个月,歼灭日伪军500余人。在淮北区,新四军经过33天的反“扫荡”作战,歼灭日伪军800余人。 1942年是华中敌后抗战最困难的一年。然而,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因而粉碎了日伪的“扫荡”、“清乡”,为尔后彻底战胜困难、渡过难关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程雪林、张军)(来源:解放军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