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开启空中坦克革命时代:米-24家族(组图2)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 12:40 《国际展望》杂志
开启空中坦克革命时代:米-24家族(组图2)

上图为米-24A直升机的武器挂架,翼尖挂架可挂4枚AT-4反坦克导弹。下图为现代化改装的米-24V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开启空中坦克革命时代:米-24家族(组图2)

左图为米-24短翼结构图。右图为米-24V三视图。


米-24VM升级版,实际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军目前暂时无法装备这一改型。


空中飞行的雌鹿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最大的雌鹿机群:米-24V

  1972年,以9M114(AT-6螺旋)超音速反坦克导弹为核心的9K113武器系统终于研制成功,这使先前设计的米-24V(工程242)的设计得以实现。在西方资料的介绍中,往往有米-24W的型号,实际上就是出口到波兰米-24V,原因是德国和波兰语的拼写和发音与英文字母不一样
,波兰语中没有字母V,只得以W代替。

  新型导弹不仅比蝇拍导弹速度快,而且命中精度和射程也大大提高了。这种导弹采用紧凑的发射包装筒,安装在短翼末端的吊梁上。就像它的前任那样,螺旋同样由瞄准线半自动制导系统进行制导,指令发射天线同样置于机头左侧下方的椭球型整流罩内,但要比米-24D上的稍大一些,其前面是半球形,后部舱体采用绝缘材料制作。新的天线是铰接的,并且其吊舱不需要旋转。导弹的试验于1974年结束。

  1973年,米里设计局在早期生产型米-24D的基础上改装了米-24V原型机。封闭的筒装导弹代替了D型机上翼尖处的发射导轨。除了武器系统的改进以外,米-24V还换装了TV3-117V发动机, 一具为飞行员增设的ASP-17V型瞄具。在生产型的米-24V上,彩虹-F型微光电视/前视红外系统转塔的正面投影减小了,这样也减小了阻力,在机鼻的左侧增加了第二个不可收放的着路灯。

  米-24V还装备了新型的通信器材,在尾梁上增加了两个新的天线:一个R-863 甚高频电台(VHF)的鳍状天线,和一个用于与地面部队联络的R-828电台的手巾架式天线(位于下方)。原来的SRO-2M型敌我识别器(IFF)被新型的SRO-1P(“密码”)代替,其天线为三角形刀片状天线(一些米-24D 也改装了新的电子设备)。

  米-24V的北约代号是“雌鹿E”,它要比米-24D通过国家鉴定测试晚一年,但是奇怪的是这两种型号都是通过1976年3月29日的一个政府的命令而正式加入苏联空军作战序列的。那时候,大约400架米-24A型和D型已经交付部队了。1976年,米-24V开始批量生产,直到1986年,在前进飞机制造厂和罗斯托夫的工厂总共制造了超过1000架这种型号的米-24,成为规模最大的雌鹿机群,在将电子设备简化后以米-35的编号出口。

  在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中,米-24受到了游击队手中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致命威胁。为此后来制造的米-24V加强了电子战装备。其配备包括一部L-006白桦雷达告警器,四个ASO-2V02红外干扰弹发射器(每个装32枚曳光弹), L-166V-11E型主动红外对抗机(北约代号“热砖块”)。这种干扰机后来也装备了一些米-24D的后期产品,通常将这些米-24称为“雌鹿D Mod”。米-24V对抗红外制导导弹的另一项举措是原来废气排放管的两侧还安装了冷空气/排气混合装置。但是这种空气混合器只适合1984年以后生产的型号,因为这些型号的废气排放管呈向下角度安装。

  在测试期间,米-24V装备了8枚9M114反坦克导弹,装于短翼外侧挂架和悬梁挂架上。1986年,经过改进后装备16枚导弹的型号也成功的通过测试。80年代,雌鹿E也发展了一些用于试验的型号,如米-24M,米-24N,米-24F,有些型号作为新型航空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平台,其细节还不清楚。

  ● 装机炮的米-24P

  实战和试验表明,米-24D/V上装备的12.7毫米加特林机枪在对付软目标时比较有效,但是在对付装甲目标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为此,1975年米里设计局实施了243工程,重点是加装两门30毫米机炮,这就是米-24V的后继型号米-24P,其中P表示装备机炮的型号。

  米里设计局的工程师将机炮锁定到GSh-30K 型30毫米双管高速航炮上,这种机炮于1976年通过了国家定型验收并装备到苏霍伊苏-25上。但它对于米-24来说显得太重并且它的后坐力也太大,因此无法装到原来机头的炮塔上,直升机原来的USPU-24炮塔被拆除,机鼻显得很平滑。设计人员不得不另想办法,将其装到前机身右侧,炮管一直伸出到飞行员座舱(后座)的下边。飞行员用调整直升机机身方向的方式来使机炮对准目标(后来的卡-50也采用这种方式)。1981年米-24P进入批量生产,直到1989年停产为止总共制造了超过620架这种型号的米-24P。

  这种大型的火炮也被装在用于出口的米-35P上,北约代号“雌鹿F”。米-35P第一架原型机的生产编号为3532431723858。在这里顺便说一下米-24的工厂编号,它们都是成一定体系的。直到1973年,米-24A的编号为7位数字,例如3201902。第一位数字表示生产年代(1973年),第二位数字大概是工厂(注意不是米里设计局)的内部的产品编号,019是成品批次号,而02表示直升机是此批次的第2架,开始为5架一批,后来改为10架一批。

  ● 最后的雌鹿——米-24VP

  对米-24P的试验表明机炮装机非常成功。但是,雌鹿固定安装的火炮进行瞄准需要调整机身。而且30毫米机炮在某些环境下显得有些过于庞大,而很多任务23毫米的机炮就能胜任。所以,1985年,米里设计局实施了258工程,即米-24VP(装备机炮的米-24V)。从编号上看也能看出它是米-24V的改型,它不同于雌鹿E的地方在于换装了一个装一门GSh-23机炮的NPPU-24炮塔,代替了原来的YakB-12.7机枪和USPU-24炮塔。国家定型验收于当年开始并且一直持续了4年。1989年米-24VP进入量产,但是只生产了25架,最终雌鹿的生产于同年告一段落。

  ● 俄罗斯时代的改进

  苏联解体后,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家业的俄罗斯显然无法恢复,也没必要恢复米-24的生产,但是陆军航空兵又需要新型直升机,而它们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米-28或卡-50,为此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改进米-24,这样既可以装备俄罗斯自己的部队,又可以用于大量国外用户的改进。

  俄罗斯国内的改进计划主要由米里设计局和罗斯托夫工厂进行。历次战争实践表明,雌鹿直升机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夜间航行和作战能力差,因此改进也就是从这方面着手。

  米里设计局首先推出了米-24M,1999年的时候原型机已经试飞。这种改进型采用了不可收回的起落架,大大减轻了重量,同时减少采用液压系统的复杂性。此外直升机还计划采用为米-28研制的复合材料旋翼叶片,以增加升力,而原来的大型短翼由一个小型短翼代替。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还安装夜视/目标吊舱,灵活地改变座舱的配置。但这样一个升级方案对俄罗斯军队来说实在是太昂贵了,并且在市场的推广方面也不是很成功。因此米里对该直升机提出了一个长期的逐步的改进计划。最初的改进意见是为米-24配备暴风光电目标搜寻系统,加装半主动激光制导旋风反坦克导弹,该导弹射程10公里。暴风系统包括一台高分辨率电视摄象机,在广角(27×36)和窄角(0.7×0.9)范围内,将图像放大23倍。这个摄象机同一个目标跟踪单元相连,这个工作单元能以精度0.6米进行目标搜寻和制导。所有的传感器都装在一个单独稳定的转塔上,活动角度纵向+15-+80度,横向+25-+80度。整个搜寻和瞄准系统的作用距离为12公里。

  罗斯托夫作为米-24系列的俄罗斯主制造商,在继续对米-24H进行升级的时候,推出了自己的新型号米-35M用于出口。米-35第一次在西方公众面前亮相是在2001年的巴黎航空展上。它采用最大输出功率为1790千瓦的TV3-117发动机,而先前有人预测是推力更强的卡西莫夫的VK-2500发动机。 罗斯托夫工厂展出的米-35M几乎安装了为后来的米-28生产的所有主要部件,包括X形尾翼,缩短了的机身短翼。工厂为米-35M保留了原来的NPPU-23机炮,并且加装了UOMZ的OPS-24N(包括光电目标搜寻系统,激光测距仪,还增加了红外线)系统,和一台微光电视摄像机。此外,装备了新的KNEI-24航电系统。在座舱里,KNEI-24的组成部分是两个20厘米×15厘米IV-86-2多功能显示器,分别是为飞行员和炮手准备的,它采用高亮显示器,即使在强太阳光下,也可清晰辨认。这个显示器还能整合显示在电视上的航行和武器系统的信息,也能显示目标的红外图像或全色彩图象。一门法国的GIAT30毫米机炮替代了俄式武器。在反坦克导弹方面,米-35M能携带16枚AT-6反坦克导弹,或是激光指导的9H120和9H120F破甲弹,或是AT-12的空空改型9A220导弹。米-35的改装使得它与北约武器系统相兼容,且其中一些技术改进可能成为罗斯托夫升级计划的卖点。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改进更具灵活性,包括乌克兰、东欧国家、以色列、南非和西方的大公司都在争夺这个市场,例如南非密德朗公司的“超级雌鹿III”,以色列公司为改进雌鹿而研制的“任务-24”系统,这些改进集中在新型的航空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上,新型火控系统和观瞄系统的采用使这些型号具备了夜间作战能力。从总体上看,这些改进型的性能相差都不是特别大,关键是看谁的性能价格比更高或者其政治影响力更大了。有意思的是,原来一手设计制造了如此多型别的米-24的俄罗斯设计局和企业,在这方面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这或许是对“雌鹿”的最大讽刺。

  ● 结语

  除了上面涉及的一些型号和技术外,米-24的一些型号还作为新型航空技术的试验平台,如新型发动机、函道式尾桨、进气口滤清器、新型复合材料旋翼,因此说米-24的发展、改进不仅体现了当时苏联直升机及相关武器系统的技术水平,而且还促进了苏联直升机技术的发展。

  雌鹿的特征——旋翼与短翼

  以当时的技术标准看,米-24武装直升机的气动设计是比较先进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采用了5片主旋翼和三叶尾桨,这里与米-8“河马”的布局非常相似,实际上它就是从米-8的基础上发展的。几种型别的米-24其主旋翼都相差不大,约为17.3米,等弦长翼型,但是其尾桨却经历了不小的变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气动力科学。

  早期的米-24A的尾桨同米-8一样在机尾右侧。在部队试用中发现,米-24A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当它在阵风中进行盘旋时,直升机有沿其纵轴旋转的倾向,而且这种旋转很难控制。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尾桨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所以很多情况下即便飞行员登满舵也无法控制这种旋转,甚至导致事故发生。后来研究发现,早期的生产型米-24A的尾桨位于机尾的右侧,从桨毂方向看去,尾桨顺时针旋转。当尾桨桨叶进入主旋翼产生的下洗气流中时是顺着气流方向的,这就降低了尾桨的效率。在一些飞行模式下,这种直升机确实难于控制。1972年,设计人员将尾桨位置移到尾翼左侧,就像在米-14、米-8MT/米-17河马H中那样。经过这样一改,平衡旋翼旋转产生的反向力矩由推改为拉,旋翼仍然顺时针旋转,但此时向前运动的尾桨叶片是逆向进入主旋翼产生的下洗气流中,由于相对速度增大,这显著地增加了尾桨的效率。这种新的设计在1974年生产的雌鹿中开始引入,而一些1973制造的米-24的尾桨布置在机尾左边。另外由于米-24的一些改进型(如米-24D)的原型机是从最初制造的那几架米-24原型机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它们的尾桨也在机尾的右边。

  米-24直升机的另一个显著的外形特点是其较为独特的短翼。这个短翼的设计明显继承了米-6短翼的成熟的设计思想。与西方武装直升机平直的短翼不同的是,米-24的短翼具有复杂的角度,而且更长。除了挂载武器以外还起着其他作用。首先两侧的短翼带有19度的安装角,当直升机向前飞行的时候短翼可减少主旋翼19-25%的负载,不过我们尚不清楚这是短翼设计的成功还是主旋翼无法达到要求。不过后来俄罗斯时代米里设计局推出的改进型米-24M采用了米-28的旋翼系统,飞行时可以产生足够的升力,结果短翼的尺寸被大大减小了,以减小阻力。

  在初期的米-24上,短翼并没有下反角。但是在后来的试飞中发现当直升机时速超过200公里的时候,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下,采用自动驾驶仪控制容易使直升机发生摇摆,此时必须有飞行员进行持续的修正。为了提高直升机侧向稳定性,工程师们给短翼引入了12度的下反角。西方的观察家原来认为这一举措是为了减小短翼和主旋翼的下洗气流相互影响,实际并非如此,这一设计一直保留下来。另外由于短翼过长过重,为了减小阻力而设计了约20度的后掠角。

  雌鹿的飞行性能

  旋翼、短翼和发动机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米-24的飞行性能。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高速性,其最大速度达到了335公里/小时,不仅高于当时的“休伊眼镜蛇”,还高于后来出现的阿帕奇。另外其最大爬升率达到12.5米/秒,高于眼镜蛇的8.2米/秒。但它也有明显的弱点,比如相对较低的低空灵活性(机动性),尤其是在低速飞行时。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战例表明当两种直升机在空中决斗时,能够以低速飞行来摆脱敌机的一方往往能获得制胜的先机。这里有两个例子能充分说明问题。

  苏联空军的雌鹿在前东德执行任务时经与在东西德边界上空飞行的“休伊眼镜蛇”“会面”。通常这种事件会相安无事,双方直升机会肩并肩地沿着边境线在己方空域内飞行,双方飞行员都会仔细地观察对方的动向。然而在1980年代初期的一次例外的空难却发生了,一架以东德南部地区为基地的米-24紧急起飞拦截一架沿边界线几百码飞行的AH-1G。俄罗斯的消息称这架眼镜蛇的飞行员试图沿边界在超低空飞行,而且经常加速然后突然悬停,试图超越飞行。

  米-24低速性能不好,但是飞行员却非常胆大,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直升机几乎骑在了AH-1的尾桨上,但是苏联飞行员并不满足。当AH-1再次突然加速并且下降高度,在几秒钟内短停下来。为了再次抑制住眼镜蛇,苏联飞行员使劲的拉杆,但是此时庞大、笨重的雌鹿机身开始出现翻滚。此时,飞行员能够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猛地推杆,使直升机俯冲并获得速度。但是直升机的高度太低了,他不得不立刻拉杆避免撞地。由于拉杆过猛,而直升机硕大的机体仍然有很强的惯性,几秒钟后,米-24的主旋翼叶片击中尾梁,直升机坠毁,飞行员和后座的武控官为他们鲁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过在两伊战争中的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当时伊拉克的米-24D经常与伊朗的AH-1J直升机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交火,伊拉克飞行员通常能用其速度和爬升率优势取得先机,交战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米-24以10:6的战绩胜出

  由于短翼和旋翼系统设计合理,米-24还有一个绝活: 如果两台发动机都出现故障,那么米-24可以利用旋翼和独特的短翼通过滑翔迫降,这也是其和西方直升机不同的地方。前苏联的一位陆航团长回忆说,“在明斯克试飞的试飞员告诉我们米-24可以做些什么,当直升机在30到50米的高度以250公里/小时到280公里/小时的速度进行飞行时,飞行员关掉两台发动机,然后利用直升机的U形转弯迫降,最后直升机安全着陆。”如果大家看过《黑鹰坠落》就会对黑鹰直升机旋转着坠毁的镜头有十分深刻的印象,雌鹿的迫降与其有些相似,但是下坠的速度要明显慢,否则它那远比黑鹰逊色的起落架是绝对承受不了的。这种迫降能力也得益于米-24的旋翼系统。不过在实战中,直升机的速度通常达不到那么高而且满载乘员和装备,所以绝对不会像玩旋转木马那样惬意。车臣战争中不少机组人员甚至会携带降落伞。

  武装的雌鹿——米-24武器系统的发展

  米-24的武器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机鼻的机枪/机炮、短翼挂架上的武器吊舱和炸弹、反坦克导弹及其制导系统。当米-24直升机研制成功后,专门为它配套研制的武器装备却没有如期研制成功。因此,米里不得不临时为米-24加装现有武器。他选择了K-4V武器系统(按苏联人的叫法为武器系统综合体),这种系统的效能已经在米-4AV和米-8TV上得到充分验证。与机鼻合为一体的NUV-1炮塔(机鼻活动炮塔)上装一挺12.7毫米A-12.7机枪,这种炮塔是从米-4AV上移植过来的,它与机鼻合为一体,西方更形象的称之为直升机的“下颚”。飞行员可以通过一个较为简单的PKV瞄准具进行瞄准射击。实际上,直到第一批生产型出现时,这种机枪才真正装机。后来在未被采用的米-24B上,采用了USPU-24型动力驱动炮塔(USPU:通用机枪塔),装备一门12.7毫米YakB型4管加特林机枪(一些资料认为是TKB-063或者9A624机枪),其高低射界+20度到40度,方向射界±60度。射速,因为其射速非常快,这种机枪在对付软目标,如人员和没有装甲防护的汽车时十分有效,但是在对付装甲目标时就力不从心了。为此,在米-24P上其机首的炮塔被拆除,而改在机身右侧增装了一门GSh-30K双管机炮,这种机炮的威力非常大,在阿富汗的作战中它甚至可以击毁坦克,但是重量和后坐力同样很大。后来在米-24VP上,又恢复了炮塔(NPPU-24炮塔)并装一门23毫米GSh-23机炮。

  最初米-24直升机两侧短翼挂架上可携带4具内装32枚S-5火箭的UB-32火箭巢或者4枚重100公斤和250公斤的炸弹,或者携带两枚500公斤的高爆航弹或者凝固汽油弹。1970年代后期,为了配合各种型别的雌鹿,苏联发展了多种新型武器。第一种就是GUV直升机通用武器吊舱,型号9a669。它可以装一挺YakB-12.7四管机枪或者7.62毫米的 TKB-621四管加特林机枪,另一种可以装一门30毫米的ACS-17自动榴弹发射器。但是这种装备的实战表现相当令人失望。紧接着,又发展了UPK-23-250型吊舱,装备一门GSh-23机炮和250发炮弹。装备57毫米S-5无控火箭的UB-32-57 和UB-32A火箭巢被装20枚80毫米S-8火箭的B-8V20火箭发射巢以及装5枚122毫米S-13火箭的B-13火箭发射巢和单发的250毫米S-24火箭弹代替。其他的装备包括为夜间行动准备的照明弹和曳光弹。它还包括一个KMGU通用散布器,内装反坦克和反人员地雷。还有各个型别的最重达500公斤的自由落体炸弹。UPK-23-250(机炮吊舱)、500公斤级炸弹在执行这类任务时非常有效。阿富汗战争的经验表明57毫米S-5无控火箭的效果很不理想,它们威力太小而且射程有限,所以后来逐渐被80毫米的S-8无控火箭代替。

  米a-24另一种重要的武器也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米-24原型上装备了4枚9M17M(AT-2蝇拍)反坦克导弹。这种反坦克导弹以每组两枚的形式挂在短翼梢小翼上的可拆卸挂架上,由武器操纵官负责发射和制导,它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目视跟踪的制导体制,属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在米-24B和米-24D上,反坦克导弹系统已经改为半自动制导的9M17P反坦克导弹,大大增加了命中率并减小了武器控制官的负担。从米-24V开始,新型的9M114突击手(AT-6螺旋)无线电制导反坦克导弹开始装机,每架米-24V可携带8枚,这种导弹也装备后来的米-24D,1986年的试验表明米-24可以携带16枚这种型号的导弹。根据制导的不同,这种反坦克的导弹最大射程5公里到7公里,最小射程400米,垂直破甲厚度为600毫米,改进型使用了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破甲厚度达950毫米。完全可以对付当时的装甲目标。其最大飞行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500米/秒和450米/秒,这赋予了它攻击武装直升机甚至固定翼飞机的能力。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雌鹿用这种导弹曾击落伊朗的AH-1武装直升机,甚至还用它击落一架伊朗空军的F-4鬼怪!由于最初米-24A直接借用原米-4AV上的武器系统,所以在执行近距离支援任务时并不得心应手。早期的人工制导的9M17M导弹命中率太低,只有30%左右。而采用了彩虹-F系统的米-24D发射9M17P就能达到80%的命中率,而米-24V上的9M114反坦克导弹达到了92%。 □ 本刊特约撰述 张学峰 王小源

上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