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笔写英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 06:28 解放军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宫洁民,男,1923年生于河北高阳,1939年参加革命,1943年入党。长期从事战地新闻宣传和文化工作,先后荣立三等功5次,被授予三级独立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离休前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水上神兵”雁翎队,“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打开八路军老战士、老记者宫洁民的新闻作品集,就如同打开一幅幅英雄画卷,一个个抗日英雄的音容笑貌,真真切切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任晋察冀边区冀中第九军分区《前哨报》外勤记者的宫洁民,用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抗日英雄的事迹,激发人们的抗战斗志。 在北京六里桥北里一个静谧的院落,82岁的宫洁民向记者讲述60多年前以笔作剑的战斗经历,仍然充满激情。 “雁翎队”在他笔下扬名 1944年春,时任《前哨报》记者的宫洁民得知在白洋淀活跃着一支水上游击队,就赶去采访,写了通讯《水上雁翎队》,介绍“雁翎队”用鹰排(小船)和大抬杆(火药枪)水上杀敌的战斗故事,发表在《前哨报》上。 文章里特别介绍了“雁翎队”这个名字的由来:白洋淀的渔民、猎户用火药枪打水禽时,为了防止溅起的浪花打湿枪膛里的火药,就在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抗战开始后,渔民、猎户带着自己插有雁翎的土枪参加了游击队,这支队伍就被命名为“雁翎队”。从此,“雁翎队”这个称呼开始在冀中一带流传开来。那次采访,宫洁民结识了“雁翎队”侦察员后任队长的赵波。 1945年春,冀中第九军分区召开群英会,来自“雁翎队”的战斗英雄赵波的事迹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军分区政委王奇才指示《前哨报》社要好好宣传“雁翎队”,报社把采访任务又交给了宫洁民。 为了深入宣传“雁翎队”的英雄事迹,1945年夏,宫洁民再次来到白洋淀采访,他和队员们同吃同住,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队员们告诉他,“雁翎队”在敌人活动的各个点线都物色了可靠的内线,消息极为灵通。每当敌人出动,“雁翎队”很快就能掌握敌人兵力情况。根据情报,队员们巧妙埋伏在敌人必经的荷花淀里,头顶大荷叶,身披水草,等敌人船只进入埋伏圈,四下里枪弹齐射。许多鬼子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打死了。如果碰上敌人火力太猛,只听一声口哨,头顶荷叶的队员们便悄无声息地泅水转移。老百姓都称“雁翎队”是“水上神兵”。 宫洁民把“雁翎队”巧妙杀敌的故事写成通讯《荷花淀里荷叶军》,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时任晋察冀边区司令员的聂荣臻看到报道后批示,文章写得很好,要给作者发奖。60多年过去了,宫老还记得,他获得的奖品是一支缴获来的自来水金笔和一块香皂。 戎冠秀从他的稿纸上走向全国 1943年春,宫洁民到晋察冀边区北岳第三军分区下属的抗大三队政治队学习,听说平山县下盘松村有一位拥军模范戎冠秀事迹感人,于是步行了近30公里山路前往采访。 戎冠秀当时已近50岁,个子挺高,身板硬朗,梳着抓髻头,穿着干净朴素的土布衣服,慈祥可亲。宫洁民一边和她劳动一边拉家常。他们一起打扫完院子,又一起喂猪、喂鸡,一起烧火做饭。聊天中,宫洁民了解到,戎冠秀1938年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村妇救会主任、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站长。1941年春,日本侵略军扫荡晋察冀边区,经常有八路军伤员转运到下盘松村,她总是夜以继日地照料伤员,很多八路军官兵亲切地称她“戎妈妈”。她还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并首先送自己的儿子入伍,带头支援前线,屡获支前头等奖。 戎冠秀一再说,自己做的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在宫洁民的反复要求下,戎冠秀讲了一件照顾伤员的事。1942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从柏叶沟战场上抬下来一个八路军重伤员,昏迷不醒,嘴唇发干,戎冠秀心疼坏了。她叫女儿端来半碗开水,抱起伤员的头,掰开他燥裂的嘴,用小勺往里灌。灌了几勺,水全从嘴角流出来了。戎冠秀轻轻地给他揉揉胸口,又继续灌,直到他慢慢地咽下去。当她看见伤员的两只脚光着,又黑又肿时,就撕了闺女的袄襟,给伤员包住脚。天亮后,转运队把伤员接进了医院。 采访时,宫洁民禁不住为有这样一位子弟兵好妈妈而流泪。回去后,他写了通讯《亲如母子——记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护理伤员的事迹》,稿件在《晋察冀日报》发表后,在边区军民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戎妈妈”的热潮。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和晋察冀军区授予戎冠秀“子弟兵的母亲”称号。 肖哲通过他的报道赢得人们敬重 1944年冬,为配合盟军作战,经延安总部批准,盟军观察组进入我抗日根据地。一位名叫布鲁克·杜伦的美军上尉来到冀中军区后,对第九军分区的“地道战”特别感兴趣,便前往第九军分区机关所在地任丘县培里村参观,当晚他住在村里卢大娘家中。 由于汉奸告密,第二天拂晓时分,一队日军包围了村子。由于我主力部队已去前方执行任务,村里只有军分区机关人员,军分区司令员魏洪亮组织大家迅速转移,美军杜伦上尉和一些我方军民躲进了地道。日军进村后疯狂地挖掘,到处寻找地道口。卢大娘被敌人抓起来毒打,逼问地道口在哪里。大娘坚决不说,惨无人道的日军砍断了大娘的4根手指。后来,鬼子找到一个地道口,但又不敢下去,便向地道里施放毒气。因地道有防毒气的卡口和出气孔,大家脱下棉衣堵口、堆土,把毒气堵住了。这时,魏洪亮司令员的夫人肖哲怀里抱着的婴儿突然哭起来,人们都捏着一把汗:要是被上边的敌人听见,就暴露目标了。 婴儿的哭声越来越大,肖哲心里矛盾万分。最后她狠了狠心,使劲用乳头堵住婴儿的小嘴。婴儿的哭声停止了,人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地道里充满肃穆的气氛。 后来,我军大部队赶来增援,敌人仓皇逃窜。战斗结束,人们从地道里走出来,肖哲还紧紧搂着孩子,可是这个小生命永远不会醒来了。在场的人们都无声地落泪,杜伦上尉摘下自己的军帽轻轻盖在孩子的脸上。 宫洁民听了这个故事后,当天就赶到培里村,采访了正在悲痛中的肖哲,含着泪写下了通讯《一位伟大的年轻母亲》,刊登在《前哨报》上,使肖哲为救美军军官和根据地军民而牺牲婴儿的事迹广为流传,广泛赢得人们敬重,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军民奋起抗日的热情。(来源:解放军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