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定远号纪念舰重返威海港 > 正文

刘公岛博览园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印象(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 16:17 舰船知识网络版
刘公岛博览园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印象(组图)

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刘公岛博览园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印象(组图)

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布展直观生动 再现历史沧桑

  ○刘皓 彭均胜 撰文 杨强 王亚雄 摄影

  作为闻一多先生笔下“七子”之一的威海卫,曾经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行租占达32年(刘公岛42年)之久。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威海市委市政府曾先后五次派员远赴
英伦查档收集资料,历经周折找回了部分珍贵史料,编辑出版了反映相关历史事件的专著《米字旗下的威海卫》。

  尽管如此,世人对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仍然知之甚少,“英租文化”作为刘公岛三大历史文化主题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了真实地再现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刘公岛管委会投资建设了一座建筑面积达1890平方米的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走进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英租馆”),参观者犹如穿过时光隧道,回到百年前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威海卫,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新颖独特的历史画卷。

  英租馆系半地下建筑,从刘公岛博览园的望海楼向东拾阶而下(陡峭的台阶共32级,象征着回溯英租威海卫32年的屈辱历史),英租馆正门坐北朝南,镶有一行镏金大字的匾额在初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是英租馆的序厅。前方的大型背景为1898年的威海湾及刘公岛, 眼前的威海湾平静而安详,在她的怀抱中悠闲地泊靠着几艘英国军舰。远处的刘公岛绿意葱茏,闲适而宁静,仿佛已在海的怀抱中沉睡了。甲午战争刚刚在这里结束,美丽的河山已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4年之久。

  此时俄、德、法等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他们划分势力范围、扩充殖民地盘,开始了宰割中国的争夺战。这种瓜分态势已严重威胁了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国在华利益,于是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终于撕下了和平面具,直接参与了这场瓜分狂潮。英国政府决定租借军事要地威海卫以抗衡北之沙俄、南之德法。1898年7月1日,中英双方代表在北京签定了《租威海卫专条》,从而在华北夺得了一个重要港口,威海卫的历史则从此写下了充满创伤的一页。

  在序厅的一个巨型舵轮内,嵌有一幅当年革命党人谢缵泰创作的《时局全图》,形象而生动地标明了19世纪末中国被列强瓜分的态势:熊代表沙俄,占据了长城以北;肠代表德国,霸占了山东;犬代表英国,主要占据了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的一部分;蛤代表法国,占据了广西、广东、云南的一部分;太阳代表是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福建也是它的势力范围;鹰代表美国,因为来迟了没有夺到土地,在一旁虎视眈眈……一个小男孩(雕塑)孑然一身地坐在岸边,神情凝重地注视着远方,分明就是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此时的威海卫,已经沦为英帝国的殖民地。

  序厅中还挂有一幅英租威海卫区域图。东起大岚头、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这个范围内,除了正中的威海卫城外,均为英方的租借地,总面积为738.15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

  从序厅向西是条通道,两侧分别是当年威海卫及刘公岛的概貌图。通道虽短,却使人感到十分漫长和辛酸,因为它已经将观众导入了那段尘封百年的记忆。

  在日军全部撤离威海卫的第二天(1898年5月24日,恰逢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英军迫不及待地在刘公岛上举行了占领升旗仪式。展厅内挂着记录升旗仪式情景的大幅照片,墙柜中还陈列着“威海卫特别行政区”区旗——“米”字的右侧加了一个圆形的“鸳鸯戏水”图,大概是暗示中英关系之“亲密”。这面珍贵的区旗,是当年威海第一位外商克拉克先生的嫡孙捐赠给威海市的。

  在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02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实现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展馆中有一个模盘,它主要反映了如下内容:英租威海卫初期对农村采取的是不干预政策,这样就不利于殖民政府对农村的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6年推行了总董制,实现了殖民政府对农村的全面控制。模盘左边展示的是总董竞选时的场景;为了让总董们效忠于殖民政府,骆克哈特还经常实行一些奖励政策,车硕学就是被他们树为典型的一个代表。他因为救助了一艘海上遇难的商船,被殖民政府授予勋章,骆克哈特专门从香港定制了一块用檀香木制作的牌匾,上书“拯人于危”,亲自到海西头村颁发给车硕学。

  馆内复原了骆克哈特官邸一角,用1:1幻影成像技术展示的图景,游客可以清晰直观地了解到骆克哈特工作时的情形。我还看到殖民当局开堂审案的一个复原场景(见图④)。通过讲解得知:当时的殖民政府主要由正、副华务司署和医官长署组成。正华务司是仅次于行政长官的第二号人物,主管财政、民政、文案、狱政等,主要审理民事案件。英租威海卫时期还有一位影响较大的人物,他就是末任行政长官庄士敦,馆中复原了他的官邸场景。庄士敦和骆克哈特一样,具有相当深厚的东方学研究功底,酷爱中国文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馆内播放了一组全息摄影短片,可帮助观众近距离观察这位对儒家思想几近痴迷的“怪人”。

  英国人强行租占之举,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举行集会以示反抗,到1900年初,抗英集会达到了高潮。馆中复原的张村慈圣寺,真实再现了1900年3月26日,年近七旬的教书先生崔寿山,领着一群用大刀长矛武装起来的农民,在寺前举行抗英集会,当天就遭到了残酷镇压,抗英领袖被捕入狱。

  民众的抗英斗争并未能阻止英方“勘界”,1900年6月12日,山东巡抚袁世凯承认了英国单方面勘划的边界。馆内有一组青铜雕塑,反映了英国军乐队在大街上展示军威的情景,殖民政府在实施正常的陆地防务的同时,还经常举行一些展示军威的活动,以震慑境内民众的反抗。

  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利用刘公岛和大陆沿岸的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并利用威海卫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兴建了避暑疗养场所。每年入夏以后,人满岛内外,商号的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这时的威海卫,已经成为英国远东舰队的“后花园”。馆内通过场景复原和高科技手段真实再现了集军港要塞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威海卫,呈现出一派苦涩的繁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等国为了解决战争伤亡带来的劳力奇缺,便将目光转向中国,决定通过招募华工来弥补劳力的不足。其间英方共招募华工14万人,其中有54000人经威海卫转运出境,使这里变成了最大的华工输出地。华工们抵达威海卫后,经过短期的培训,就与军用骡马一道被运往欧洲战场,在战争中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我看到一幅即将远行的华工与亲人依依惜别的照片,还了解到当局发布的华工工资表。当时是分两地支付,一部分在欧洲交付本人,其余部分在国内按月交付家属。馆内播放着当年流行的吟咏华工命运的《华工出洋歌》,其悲怆、凄凉的旋律催人泪下……

  有一幅老照片展示了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那里葬有遇难华工842名,是欧洲最大华工墓园。这些长眠在异域他乡的中国人,如今已被视作“中法关系的先驱”。

  1918年11月,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但后来实际回到祖国的华工只有11万人。他们的付出并没有体现出中国战胜国的地位,厅内播放的短片《巴黎和会》,使人们一步领略到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悲惨境地。

[2]  >

  相关专题:定远号纪念舰重返威海港


评论】【军事论坛】【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