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红色猛兽—BMP-3步兵战车家族(组图2)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 11:20 《国际展望》杂志
红色猛兽—BMP-3步兵战车家族(组图2)

以BMP-3步兵战车车体为底盘研制的2S31维纳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红色猛兽—BMP-3步兵战车家族(组图2)

BMP-3步兵战车


从上到下依次为BMP-3步兵战车、BRM-3K装甲侦察车、菊花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短号反坦克导弹发射车、2S31维纳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菊花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发射导弹瞬间。该型车专门的可升降式导弹发射机构取代BMP-3发射炮塔。转塔上装2具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可发射9M123菊花反坦克导弹。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2S31维纳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前苏联/俄罗斯在迫击炮的装备和使用上是有传统的,卫国战争早期,苏军最重要也是
使用最多的炮兵武器就是迫击炮。在那个艰难的年月里,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迫击炮给予了步兵最大程度的支持。战后,苏军一直致力于发展自行迫击炮,最大程度的挖掘迫击炮的潜力。

红色猛兽—BMP-3步兵战车家族(组图2)
步兵战车标合
红色猛兽—BMP-3步兵战车家族(组图2)
BRM-3山猫装甲侦察车,该型装甲侦察车以BMP-3步兵战车为底盘改进而成,加装了大量专用侦察设备,其战斗全重增加到19.6吨,乘员增加到6人,分别是车长、侦查群指挥官、驾驶员、炮长、导航员、无线电操作员。其主要武器从BMP-3步兵战车的100毫米炮改为30毫米机关炮。

  目前,俄罗斯陆军装备有其他数种120毫米自行迫榴炮系统。其中120毫米2S9诺纳自行迫榴炮系统作为一种空降炮兵系统在俄罗斯陆军中服役,诺纳自行迫榴炮以BMD空降战车为底盘,可由战术运输机运载和空降。安装有120毫米后膛装填线膛2A60迫击炮。由于安装了自动装弹机,其持续最大射速可达6-8发/分,30秒内可完成战斗准备。另一种俄罗斯自行迫榴炮系统是2S23 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安装在改进后的BTR-80轮式装甲车底盘上。2S31维纳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则是这个家族中最新也是最后的一种型号。

  20世纪80年代,苏军认为在50年代服役的ASU-57/85型空降自行火炮性能已经明显落后,而苏军在空降装甲车辆的技术改进也取得了进展,因此,决定研制一种搭载可平射的后膛装迫击炮的空降自行火炮,为空降部队提供真正的装甲火力支援。基于这一要求,苏联中央机械工业化学技术研究所(TsNII-TOChMASh)为长身管的120毫米2A80型后装式迫击炮设计了专用炮塔系统,底盘则是挪用自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于1975年试制的PT-100(934工程)轻型水陆坦克。2A80型迫击炮除了普通的带翼迫击炮弹之外,还能够发射火箭助推增程榴弹和反坦克高爆弹。新式炮塔系统拥有先进的计算机控制观瞄装置,从炮弹上膛直到发射均是自动控制,此外还装有激光测距仪和环境传感器。携带的70枚炮弹中有36枚为自动装填机操作,射速8-10发/分。使用破片榴弹(迫击炮弹)时最大射程7公里,若使用火箭增程弹则射程可达10公里(最近俄罗斯又为它配备了新式激光制导炮弹)。其炮塔可以360度旋转,顶部安装有7.62毫米PKT遥控高射机枪,而在炮塔前部两侧各安装了6个烟幕发射器。但是由于技术原因(很可能是934工程采用的防弹铝合金车体过于昂贵),中央机械工业化学技术研究所也试图改用MT-LB通用履带装甲车或2S1自行榴弹炮的底盘,并进行了试验。但是在开发途中遭到苏联解体的冲击,几种可选择底盘的生产厂家——哈尔科夫工厂一夜之间被收入乌克兰共和国旗下,属于俄罗斯的研制单位再也无法调用现成的底盘了。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库尔干斯基汽车厂,这家工厂从1993年开始生产BMP-3步兵战车,于是开发人员便挪用了BMP-3的底盘继续试验。由于苏联刚解体时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不得不开放武器市场以换取硬通货。这种新式空降自行迫击炮也随即被命名为2S31维纳,并且向世界防务产品市场开放销售。2S31也于1994年进入俄军服役,但是装备的详细情况不明。1997年,2S31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IDEX'97国际防务展上,作为BMP-3车族的一员再次亮相,现在已有一些国家表示了购买兴趣。

  2S31维纳120毫米多用途自行炮兵系统是一种以BMP-3步兵战车为底盘的两栖装甲炮兵系统,战斗全重19.1吨,乘员4人 。安装有长身管的120毫米2A80迫击炮(高低射界-4度-+80度、方向射界360度,射速8-10发/分)。它有自动双向瞄准控制系统、探测系统、昼夜光电目标探测和制导系统。火炮可发射俄罗斯或北约标准的弹药,可发射Gran激光制导炮弹攻击13公里外的点目标。由于它以BMP-3步兵战车为底盘,其弹药携带量高达70发,是诺纳家族早期型号的2倍。它在近距直接火力支援上的作用可与152/155毫米榴弹炮相比。

  ⊙ 2S25自行反坦克炮

  俄罗斯武器进出口公司正式向它的销售客户推荐最新研制的2S25自行反坦克炮,据介绍,该反坦克炮可以快速摧毁像在伊拉克战争中大出风头的美制M1A1这样的主战坦克。

  冷战结束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面对主战坦克复杂的机械维修和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适合它们本国防御特点的要求,而具有火力猛、机动性强等特点的自行反坦克炮显然比较适合这些国家的口味。

  2000年,俄罗斯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在其70周年厂庆上展出了自行反坦克炮的木质模型,根据说明书的介绍,该车为焊接钢结构,炮塔安装一门口径为125毫米的火炮。2003年3月举行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上,俄罗斯正式给予这种自行反坦克炮以“2S25”的装备编号,并积极向中东、北非、东南亚国家推销,他们声称这种开价为120万美元的武器具有“虎的威力”。

  曾在坦克歼击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德国人早就留下一句名言:“自行反坦克炮的性能好坏,99%取决于它的炮!”2S25自行反坦克炮的火炮是一门口径125毫米的滑膛炮,火炮俯仰角为-4度—12度,配备的弹种包括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破甲弹、125毫米系列贫铀穿甲弹和多用途杀伤榴弹,弹药基数为41发。如果需要,2S25自行反坦克炮可发射射程达5000米的激光制导炮射导弹,提高其远距离攻击和反直升机能力。

  2S25自行反坦克炮装有一部自动装弹机,该系统有故障自检功能,并能自动选择弹种,完成输弹、装弹、发射等一系列动作,战斗射速可达8发/分,另外辅助武器有安装在指挥塔上的一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弹药基数为1500发,可打击1500米内的各类人员及非装甲的“软目标”。据俄罗斯军方介绍,该车可轻松击毁美国和英国、法国、德国等北约国家现役所有的主战坦克,是专打这些重型坦克的“克星”。

  2S25自行反坦克炮的外形尺寸与俄军现有的BMP-3步兵战车接近,该车全重24吨,长8.65米,高2.8米,乘员3人。车内还装有独立的自动灭火系统和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装置。

  在防护性能上,俄罗斯科研人员对2S25自行反坦克炮的防护重量与全车重量的比例进行优化设计,使该型坦克具有较高的防护能力。2S25自行反坦克炮的最强防护部分在车体前部,车体前部甲板采用新型复合装甲,车体两侧挂有8毫米厚可拆卸式多层夹布橡胶屏蔽裙板,能有效地防止破甲弹击穿车体侧装甲。车体炮塔前部采用的是俄罗斯新型间隙式复合装甲,其防护效能优于英国“乔巴姆”装甲。炮塔正面装甲防动能穿甲弹的能力大于100毫米,防破甲弹水平大于150毫米,必要时还可在车首和炮塔上披挂附加装甲或安装反应装甲来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

  ⊙ 结语

  BMP-3的变型车还有装甲指挥车、装甲抢救车、驾驶员训练车等。此外,俄罗斯军方正准备为改进型的BMP-3装备新型9M117M1炮射导弹、新型100毫米杀伤爆破弹、新型30毫米高速穿甲弹、新型火控系统等。俄罗斯军方称,9M117M1反坦克导弹发射1枚便可以击毁M1A1、梅卡瓦-III一类的主战坦克;发射2枚便可以击毁M1A2、勒克莱尔和挑战者-II等主战坦克。而新型30毫米高速穿甲弹的穿甲威力也比老式的30毫米穿甲弹提高了50%-100%。果真如此,那么对BMP-3的改进型当刮目相看了。看来,BMP-3的改进重点还是放到火力系统上,真可谓是“强上加强”。 (甘嘉庆)

  补丁

  2S25自行反坦克炮

  战斗全重18吨

  乘 员3人

  最大公路时速 71公里/小时

  最大水上速度 10公里

  最大行程500公里

  武 器2A75 125毫米滑膛炮

  备 弹 量40发(22发储备在自动装弹机里)

  弹 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高爆弹、破

  甲弹、激光驾束制导反坦克坦克

  射 速7发/分

  机 枪7.62毫米

  备 弹 量2000发

  方向射界360度

  高低射界-5-+15度(向前)

  -3-+17度(向后)

  发 动 机2V06-2S

  357千瓦(510马力)

  马力吨位比28.4马力/吨

上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