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雨燕特技飞行表演队 雨燕前身(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17:04 《环球飞行》杂志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1983年7月的一天,前苏联第234近卫航空团终于迎来了翘首以盼的时刻:苏联空军最新型战斗机将配置在他们所在的基地。不一会儿,战斗机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伴随发动机的轰鸣的是所有在场人员激动的心情。随着战斗机在跑道上降落,关闭发动机,苏军第一架量产型米格-29战斗机在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基地正式投入现役。 对库宾卡基地的人们来说,米格-29其实并不陌生。早在1981年4月7日,第234飞行 奥洛夫驾驶下的米格-29战机显示出极为高超的机动性能,这不仅打动了国防部长,也深深打动了飞行团所有的成员。就在那时,第234团的飞行员们就已经明白,他们在将来要学习驾驶这种战斗机,不仅如此,而且还要学会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飞行技巧。 现在,当年的梦想已经变为了现实。第234团的飞行员们在不久的未来,就会像奥洛夫一样去熟练驾驶这种梦幻般的新式飞机。 但是米格-29的入役却导致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因为当时只有单座型的米格-29交付使用。生产厂家声称:米格-29的操纵非常容易,只要飞过米格-23和米格-21比斯型战斗机的飞行员,很快就能适应该机的驾驶操作。第234航空团面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不得不在没有米格-29双座高级教练型进行过渡的情况下,完成整个部队的改装任务。 为了能够让飞行员们完全掌握各种复杂的飞行动作,在功勋飞行员库图佐夫中校的建议下,飞行团拟定了一套不用高级教练机的训练方案,尽管冒险但这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米格的设计师和试飞员们已经将米格-29的优异性能证明给了世人,而第234航空团空军飞行员的任务就是最先将这种性能应用于实际。新型战斗机刚刚交付,该团第一中队就在生产厂家的协助下,首先投入紧张的训练飞行工作。双方密切的合作使训练工作非常顺利,几乎没有发生飞行事故。在第一中队的示范下,第234近卫飞行团所有飞行员都逐渐掌握了米格-29的驾驶技术。 随着改装的顺利完成,该部队开始担负起宣传米格-29 战斗机性能的任务。尽管当时米格-29的出口还没有大规模开展,但是向国外访问者演示新型机性能的任务,已经被库宾卡基地承担下来。为此,飞行员不仅仅要学会米格-29作为战斗机的所有战术动作,而且还要学会单机和编队特技飞行的技巧。 1984年夏天开始,第一中队正式开始进行特技飞行的演练。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飞行员们掌握了四机“钻石”编队飞行的技巧,从而拉开了米格-29战斗机特技飞行表演的序幕。 1990年,飞行团开始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六机编队的飞行技巧,而且飞机与飞机之间距离要保持在3米之内。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特技,不仅是对驾驶技术的考验,也是对飞行员们集体合作能力的考验。经过飞行员们的刻苦训练,这一绝技最终成为了该部队的拿手绝活。(文章选自《环球飞行》2004年第十期) 相关专题:俄罗斯雨燕特技飞行表演队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