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中近程防空导弹实录上(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 14:31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洋上的麻雀与响尾蛇—— 美国海军中近程防空导弹 美国海军改装兄弟军种导弹实录 ◎ 与多个型号的大型中高空舰空导弹比起来,美国海军在近程防空导弹系统的研制上则显得“随意“多了,其导弹几乎是照搬空军的空空导弹,不过由于其导弹本身性能良好,再加上军舰上良好的电子设备,这几型舰空导弹系统的性能仍然可圈可点。 □ 秦 涛 长 山 ◇ 海麻雀:从诞生到壮大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计划发展一种比现有导弹系统小的多的短程点防御导弹系统(BPDMS),用以装备攻击型航母和轻型护卫舰,进行点防御。原来海军本打算发展RIM-46海上拳击手导弹用于点防御,但是1964年这个项目被撤消了。此时海军就将注意力转移到AIM-7E麻雀空空导弹身上了。AIM-7E是1963年开始生产的,它在原麻雀弹的基础上改用了MK38或MK52火箭发动机,射程大幅增加。当然,空对空导弹的有效射程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发射时的各项参数,如载机速度和目标的相对速度。麻雀空空弹在迎头攻击时,在最佳的情况下射程能够达到35公里,但是尾追时大概只有5.5公里。AIM-7E总共生产了大约25000枚,其各个批次之间也略有不同。 鉴于AIM-7E的良好性能,美海军决定在AIM-7E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RIM-7E海麻雀系统,又称基本型海麻雀或者基本型点防御导弹系统。其导弹就是原封不动地采用AIM-7E空空弹,真可谓是麻雀“下海”。海麻雀的制导站和发射装置也因陋就简采用现有设备改装。其发射装置是经过改进的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发射箱,火控系统主要是MK115型手控式火控系统和MK51手控式跟踪照射雷达,系统总重约17.7吨。此型海麻雀由于需要手工操纵火控系统,因此反应时间较长,低空性能差,不能对付反舰导弹。1967年,RIM-7E进入美军服役。从此,美国海军就开始对海麻雀进行了无休止的改进。 海麻雀的导弹的改进几乎是同同型空空弹同步的。AIM-7E空空弹研制成功后,雷锡恩公司发展了AIM-7F型空空弹,其技术当然也运用在海麻雀上,这就是RIM-7F。其改进主要集中在导弹上,采用了新型的双推力发动机(大力神MK 58或者Aerojet MK 65),这进一步增大了射程。此外它还采用了固态化的电子导引和控制系统,即AN/DSQ-35,这也需要改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配合。后来导引头又改进为AN/DSQ-35(AIM-7F-11),小型化的导引系统为装备重型的MK71战斗部腾出了空间,这种型号从1975年开始生产,一直持续到1981年。从AIM-7F开始,这种导弹的官方编号也由麻雀III改为简单的麻雀。 实际上,RIM-7F的性能要比后来发展的RIM-7H还要好。这或许是1974年美国海军计划发展RIM-101A的缘故,它实际上是先进海麻雀RIM-7E/H的派生型号,但是由于RIM-7系列的发展,这个项目还是被取消了。RIM-7F并没有存在太久,因为后来出现了更先进的RIM-7M。 1968年,雷锡恩公司着手对RIM-7E导弹进行上舰的适应性改进,期间比利时、丹麦、意大利、西德、挪威和荷兰六个北约国家也参与进来,研制了新型的舰上制导设备和发射装置,这就是RIM-7H北约海麻雀。该系统采用的RIM-7H导弹与RIM-7E相比外形改变不大,只是弹翼改成半折叠式,而尾翼则完全可折叠(这种折叠翼也用于后来的RIM-F/M/P/R),从而能在较为紧凑的发射箱上发射。导弹内部也有一些改进,包括增加一个飞行高度探测装置,改善了低空性能,加装了红外引信,提高了精度,装上了敌我识别器,防止误射。所以就弹体而言要比编号更早的RIM-7F还要落后一些。但是其他系统就更先进一些了。它采用了更为轻便的MK29八联装发射装置和新型MK-91数字化火控系统和新型照射制导天线,系统总重只有12吨。可以装在快艇等小型舰艇上。此型导弹性能有较大提高,但是尚不具备对付掠海飞行的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能力,其在强电子干扰的情况下命中率也很低。RIM-7H于1973年开始生产,1979年陆续装备到美国海军的32艘军舰和北约国家的19艘军舰上。 1978年,美国海军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麻雀空对空导弹的性能而独立研制了AIM-7M,自然也有了其地面的对应型号RIM-7M高级型海麻雀。有人认为M代表单脉冲(monopulse),因此并没有J.K.L型号。该型导弹的外形和尺寸都和RIM-7H相似,其重要特正是采用带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倒置单脉冲接收机,其位于新的WGU-6/B设备舱内,这使该型弹的抗地物杂波能力大增, 首次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能够有效对付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此外,它使用了新型的数字计算机,自动驾驶仪和引信。自动驾驶仪使RIM-7M导弹能够按最优弹道飞行,只有目标机动到一定范围外时,导弹才会实施机动,以节省能量。RIM-7M的发射装置改为8联装MK29箱式发射系统,它也能够使用宙斯盾系统的MK41或者MK48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其每个发射单元可以装4枚海麻雀。 此后,对应改进的麻雀空空弹,海麻雀还发展了RIM-7P和RIM-7R两种型号。RIM-7P实际上是RIM-7M的改进型。它大幅提高了电子系统和弹载计算机的性能,装备了新的导引头,并且增加了中段的数据链系统。其对付小型低空目标的能力增强。而RIM-7P也有两种不同的改进型,即Block I 和 Block II。Block I有一个WGD-6D/B制导舱段,而BLOCK II则采用了一个WGU-23D/B制导舱,并且增加了后置接收机。RIM-7P有一种训练弹为RTM-7P。到2001年为止,各种型号的海麻雀总共生产了9000多枚。 ◇ 改进型海麻雀:脱胎换骨 如果说改进型海麻雀导弹本身同北约海麻雀有什么相似的话,那就是它们的名字了。 改进型海麻雀(ESSM)针对RIM-7北约海麻雀进行改进的国际合作项目,概念设计于1988年由胡福斯和雷锡恩公司提出,称之为与海麻雀发射系统兼容的新型导弹系统。 它将可以对付高速高机动的反舰导弹。最初,曾经对这种导弹有一种非官方的编号RIM-7PTC(尾翼控制型RIM-7P)或者RIM-7T,但是它真正的官方编号是RIM-162,从这个编号也能看出,这是一种全新的导弹系统。1995年,美国海军宣布胡福斯为ESSM项目竞争的胜利者,随后,它就联合雷锡恩公司一同进行设计。后来胡福斯公司导弹分部被雷锡恩公司收购,所以目前雷锡恩公司是ESSM项目的唯一承包商。 RIM-162是以RIM-7P为基础设计的,但是两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前者应该算是一种全新的导弹。它是一种尾控(即正常式布局,控制舵面在尾部)的导弹,采用了类似标准舰空导弹的小展弦比弹翼加控制尾翼的布局方式,代替了原来了旋转弹翼方式。采用推力矢量系统,可以使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50G,而且不会随射程的增加而大幅减小。目前的战斗机即便作出9G的持续规避机动动作也丝毫无法躲闪它的攻击。ESSM还采用了全新的单级大直径(25.4厘米)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新型的自动驾驶仪和顿感高爆炸药预制破片战斗部有效射程与RIM-7P相比显著增强,这使ESSM的射程到达了中程舰对空导弹的标准。ESSM采用了大量现代导弹控制技术,惯性制导和中段制导,X波段和S波段数据链,末端采用主动雷达制导。这种特殊的复合制导方式可以使舰艇面对最为严重的威胁。 目前,雷锡恩公司计划生产4种型号的ESSM导弹。RIM-162A是计划用宙斯盾系统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进行发射的型号,每个MK41发射单元内可存放4枚ESSM导弹。RIM-162B是用非宙斯盾舰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进行发射的型号,它设有宙斯盾系统的S波段数据链。RIM-162C和RIM-163D则分别是由MK48垂直发射系统和MK29箱式发射系统发射的RIM-162B的改进型号。 各种型号的ESSM飞行测试平台的试验工作于1998年9月展开,这些试验包括拦截靶机和模拟的导弹威胁。2003年,ESSM 完成了在小鹰号航母上的试验,效果良好,下一步就是展开大批量生产并形成战斗力了。 ◇ 拉姆——近程反导的“新新人类” RIM-116拉姆(RAM)舰空导弹是由美国和德国联合研发的项目,拉姆项目的初衷是为水面舰艇提供高效率、低成本、轻量化的自卫系统,用于补充从海麻雀到密集阵间的火力空白。它是一种可以不依靠外部信息系统的独立的反导系统,它将大大增强目前舰艇对抗反舰巡航导弹的能力,增强军舰的生命力。与大型的防空反导系统如宙斯盾、暗礁和小型的密集阵相比,拉姆结合了导弹的高精度和高炮的灵活性优点,可谓是反导家族的“新新人类”。 RIM-116是一种间接应用响尾蛇导弹系统技术的导弹系统——它采用了响尾蛇导弹的战斗部和火箭发动机以及超级响尾蛇的导引头。发射系统是21联装或者11联装的蜂窝状发射器,拉姆Block0拥有一个5英寸(127厘米)的弹体,它在飞行中不断地旋转,所以称为“旋转弹体导弹”(RAM即为其英文缩写)。导弹采用了鸭式气动布局,弹体头部装有一对三角形控制舵和一对矩形固定翼。这样两个舵面代替原来的四个舵面来控制导弹的俯仰和水平机动,因此控制系统应该采用了极坐标系代替了原来的垂直坐标系,导弹旋转一周,两个舵面进行两次调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这样不断修正飞向目标,这种控制方式常用于类似针那样的便携式导弹。这种鸭式布局使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超过20G。 导弹装备一个双模被动导引头,分别采用被动雷达导引和红外导引。拉姆Block 0的初始导引采被动雷达制导,靠来袭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信号进行初始制导,一旦红外导引头捕获了目标,则导弹转为红外制导模式。 拉姆导弹武器系统在一些军舰中通常和AN/SWY-2火控系统配合使用,成为一些军舰的自卫点防御系统的一部分。AN/SWY-2由武器系统和作战指挥系统组成。作战指挥系统使用现有的Mk23目标指示雷达和AN/SLQ-32(V)电子支援系统和威胁等级评估系统、武器分配系统。它们共同完成对目标的发现、评估,并利用点防御武器系统进行防御,拉姆导弹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在LSD-41级舰上,典型的点防御交战系统包括拉姆、密集阵Block 1A型和干扰弹发射系统。该系统可以将AN/SPS-49(V)1雷达的中期改进型,AN/SPS-67水面搜索雷达,AN/SLQ-32(V)传感器和CIWS(近距离武器系统)的搜索雷达融合进来。 美国海军对拉姆的评估工作于1990年1月到4月展开,评估人员认为它具有潜在的高效率的操纵性和适应性,但是仍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比如在各种苛刻的自然环境和高强度的干扰时其技战术指标会大大下降。1993年4月,海军决定通过一个提升计划改进评估中暴露的不足。拉姆Block 1就是这种改进后的型号。改进工作主要从制导系统着手。为了对付红外干扰的威胁,拉姆Block 1红外导引头采用了双色导引头, 有资料认为其利用了毒刺导弹的红外/紫外导引头技术。Block1导弹保留了Block0导弹的所有性能,外还增加了一种制导模式即全程红外导引。全程红外导引模式完全通过红外信号制导。如果敌方导弹的雷达信号足够强则转为IRDM模式,这就是Block0的制导方式——利用被动雷达信号和红外信号制导。 Block 1提升计划于1999年8月完成,当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工作,在其中一项中,在实战条件下拉姆拦截并摧毁了真正的反舰导弹和2.5马赫的超音速汪达尔人靶弹。拉姆Block 1 获得了对每个靶弹的首发命中,包括掠海飞行、俯冲飞行和大角度机动等复杂任务截面。这些测试表明,拉姆导弹在对付当前最具挑战的威胁目标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BlockI导弹在发展试射阶段成功的拦截了24枚靶弹中的23枚。总共有超过180发导弹发射用来对付反舰导弹和其他目标,其命中率超过95%。 1989年,拉姆导弹开始进入生产,2000年1月,拉姆导弹进入全速生产阶段。现在已经大量装备形成战斗力,德国和美国超过60艘军舰上已经装备了这种导弹。希腊和韩国海军也分别表达了购买意向。美国海军计划在2001年到2006年将Block 1安装在8艘LSD 41/49,3艘DD 963,12艘CV/CVN、7艘LHD和12艘LPD17上,或者升级这些军舰的原有拉姆系统。2002年3月21日,美国海军的小鹰号航母成为第一艘试射拉姆防空导弹的航空母舰。此外,美国海军还打算在2007财年把拉姆Block 1安装在所有5艘LHA上。 1998年11月,美国和德国签署了Block I的发展备忘录,其中就包括了发展一种可以对付直升机/飞机/地效的拉姆导弹(HAS型)。这其实只需要改变拉姆Block I的一些软件,HAS升级型将扩展拉姆导弹的目标,包括直升机、普通飞机和地效飞行器。海军的计划表明所有装于LSD、LHD、LPD和航母上的拉姆在2009年以前升级为HAS型。同时,海军正在计划在2004年到2009年间将一种11联装导弹发射架安装在CG52到73上。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