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力量新碰撞:以武促统与以武拒统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09日 16:21 人民网 | |
4月6日的参考消息刊登了香港《亚洲周刊》4月4日一期文章《以武促统与以武拒统》(作者平可夫) 原文提要:未来4至8年,两岸军备竞赛将达恐怖均衡水平。大陆会强化军事力量,最终确保即使在美军介入下,也能大规模跨海作战;台湾的目标是,即使大陆能跨海登陆作战,也须付出难以承受的巨大代价。 陈水扁当选后,两岸“慢性危机”可能在未来4年此起彼伏,尤其是围绕台湾“修宪”的问题,中日美及台湾地区如何绕过台湾“修宪”问题,四方如何角力,将决定台湾海峡是战还是和。总体上,大陆方面在台湾“大选”后的基本态度依然是静观其变。同时在更大范围内加大在国际上反“台独”、反下一次“公投”、反变更“国体”的“修宪”工作。“大选”之前大陆方面联合法国军演、促使俄罗斯总统普京表态就是具体表现。 其实在“大选”前笔者就认为,台湾选举无论谁取胜,两岸关系的实质都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台湾共和国”也好,“中华民国”也好,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理念逐步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与此同时,在“一中”前提下,“一国两制”的理论今后也无更大的调整余地。未来10年内,台湾将会面临来自大陆的更大军事膨胀压力。 美日对台海问题的基本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促使台湾作为“独立国家”永久分化中国的能量。对于重视实用主义的美日而言,能够分化中国最好。而“台独”可能招致大陆方面的强烈反弹,进而危害区域稳定,因此美日不支援。 日本:打算利用台海问题 笔者发现,日本整体民众对台湾的好感根深蒂固。假设“台独”不至于爆发战争,绝大多数日本人完全理解并且同情“台独”或者“中华民国独立论”。也就是说,美日担忧的不是“台独”本身,而是中国的强硬态度。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在涉及“台独”的诸多问题,如防御性“公投”、“修宪”等问题上,一贯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式的恐吓,而无具体动作,则美日能闭一只眼,就闭一只眼。从美日最新对防御性“公投”的立场,只反对但并未采取实际行动予以阻止,已证明了这点。 基于朝鲜问题上有求于中国的背景,日本认为对华让步过多。因此,基于平衡内部的需要,小泉在台湾选前的谈话中表示,希望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冷静行事。此举显示,今后小泉内阁打算利用台海问题在对华外交领域有所作为。 笔者的基本认识是,中日关系已经处于建交以来最低潮时期。这一态势在小泉内阁时代不会有重大改变。内阁和民间普遍存在厌恶中国派,某日本媒体透露,小泉在访华问题上多次内部表态说,没有必要为访华而作出妥协。小泉的态度得到了自民党内部多数派的支持。笔者早已获得讯息,日本的对华贷款、无偿援助将以每年25%至30%的速度递减,今年印度已经超过中国成为接受日本贷款和无偿援助最多的国家。 美国:确保军火商利益 美国的对两岸政策从本质而言,就是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维持两个中国或者一中一台,最大限度分化中国的能量,遏制中国的崛起。同时确保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台湾不同程度、不同党派的“主权”“独立”诉求,美国更多是根据北京的态度决定其政策走向。本次针对防御性“公投”可题,美国立场尽管表现更为中立,但是在客观上更加有利于民进党。 除此之外,促使美国对防御性“公投”立场软化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台湾军购追加预算案基本有眉目。这对稳定民进党导向的美台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涉及美国在台经济、商业利益。美方已经看出,中国试图在短期之内形成二重遏制的动机与努力。因此,美方通过增加军售,首先希望台湾能够延长第一重反遏制所形成的平衡时间,同时通过强化台湾与美国的指挥、管制、通信系统联网,共同形成第二重反军事遏制准联盟的态势。其次,美国对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火寡头利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而在中国军火市场无法被美方染指的情况下,未来只有台湾才能确保美国军火寡头的利益。换句话说,美台矛盾与中美矛盾性质完全不同。美台双方任何不信任关系只是“体制内矛盾”。这种矛盾通过对话与协调很难上升到根本性利益摊派的地步。 台政策走向看美日眼色 大陆的战略学者对今年12月的台湾“立法院”选举也非常焦虑与紧张,认为“立法院”最终所形成的席位状况也将左右执政党对大陆政策的制定。笔者认为,无论谁出掌政权,新台湾“府院”显然已经无法回避“修宪”的议题,这也是国民党走向本土化的必经之路。在不碰“国体”、“国号”的情况下,新一轮的“修宪”行动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美日的迁就,又取决于大陆方面的态度。 但是笔者也认为,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至关重要,因此,台湾任何执政党在制定重要对大陆政策时,应该在战术上加强与华盛顿与东京的沟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以牺牲美日关系而在政治上孤注一掷,可能加强美日中联合管理台湾海峡危机的态势,因而付出不必要的“外交”代价。这是这次“防御性公投”应该获得的教训。 两岸:军备竞赛水涨船高 针对日益强大的来自大陆的军事威慑,台湾在未来15年之内,对大陆的基本军事态度将是强化军事斗争的反威慑力度。台湾强化军事斗争的反威慑力度也是二重的。一重反威慑在于强化自身的力量,尽量延长台海目前形成的两岸军事平衡。二重军事反威慑在于强化与美日的准同盟关系,战时能够做到与美日首尾一体,形成有效的支援态势,最终瓦解中国试图孤立、封锁台湾的军事意图。 就第一重军事反威慑而言,2006年前双方的准备异常值得重视。加拿大汉和情报评论推算,依照解放军目前的扩军速度,2006年两岸军事力量在第三代战机数量、质量上将会大致持平,随后将是赶超时期。海军大舰的状况也将基本相同,并且朝对大陆有利的方向发展。 2005年,中国的苏-27、苏-30将达到200架左右,加上大约40至50架J10A,第三代战斗机的数量总共是250架左右,台湾空军依然占有第三代战机数量上的优势:幻影2000-5、F16、IDF在未来5年内不会在数量上发生变化,依然是325架。中国如果进口苏-30MK3的话,2006年将会是交机年份,同时随着J10A第二条生产线的开辟,J10A的产量将会倍增。2006年,中国空军将会发生以下力量变化:苏30MK3可能进口24至38架,国产苏-27SK会增加20架,这样,中国将会增加44至58架苏系列战机和大约40架J10A,使第三代战机总量达到334至348架。 2006年以后,中国在先进战机的数量方面将会以每年70至90架的增长速度形成对台制空的优势。这里尚不计算JH7A及其他改进空军装备的质量与数量。 在海上,解放军海军大型作战舰艇发展速度也比台湾海军更快。台湾在2005年两种作战舰艇数量14艘,2006年水面大舰数量达到18艘。解放军海军2005年第三代新型作战舰艇的数量将达到8艘,2006年达到14艘。大陆因为051C“中华俄式宙斯盾”驱逐舰可能进入海试使大舰数量达到14艘。但是其6000吨以上大舰数量超过台湾,因此新舰总吨位会超过台湾新造舰艇,并且首先配备了“中华宙斯盾”(052C导弹驱逐舰正在组装中)技术。同时水下作战实力远远超过台湾。 总体上,双方的海军质量、数量对比也将在2006年发生明显变化。随后,大陆的造舰速度很可能再加快。在2010年前后,台湾可能得到宙斯盾作战系统前,制海权很可能向大陆方向快速倾斜。 在确保第一阶段军事斗争反威慑的过程中,台湾可能会极大地强化自身的攻防能力。包括在第三代作战飞机、舰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加快改良速度和武器整合能力,诸如进口红外诱导小牛空对地导弹。而解放军空军苏一30MKK、J10A所配备的空对地打击武器,基本上是第二代制导武器的水平。台湾在这一领域拥有非对称优势。 同时,台湾还会加速预警机指挥系统的升级换代,加快预警机与战斗机之间、战斗机相互间的资料链建设,以便早日实现C4ISR现代化,完成打“资讯化战争”的准备工作,同时,强化美日与台湾情报同盟的格局。 除此之外,种种迹象显示,台湾还在发展射程为1000至1500公里的高弹道巡航导弹,以强化“境外作战”、攻势防御,打击包括北京、三峡大坝在内的战略目标的能力。同时不断增加现代化潜艇的数量并且提高质量。未来15年内,台湾攻势力量可能形成以潜艇——陆攻巡航导弹——战斗机携带精确制导兵器为主体的格局。 大陆方面的第二阶段军事斗争威慑准备,就是要抵御美日战时对台湾的增援,进而封锁、孤立台湾。因此,大陆军事机器的膨胀在2006年以后不会因为可能达成有效的对台遏制力而结束。其目标是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二阶段的威慑力量部署,进而让美日感到恐惧。 因此,台湾在第二阶段的军事斗争反威慑工作中也会重点强化与美日确立“准同盟”的力度。形成情报战争条件下的C4ISR同盟、情报同盟。进而构成东亚“隐形小北约”。目前,这一工作已经展开。 综合上述,未来4至8年内,台海双方的军备竞赛会形成水涨船高的态势,最终达成某种恐惧均衡的水平。即大陆方面会通过强化军事力量的方式,最终确保即使在美军介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大规模渡海、跨海作战的自信。而台湾的军备扩充能量也将形成足够的遏制实力,促使大陆相信,即使能够实施跨海登陆作战,也要付出难以承受的巨大代价,从而促使大陆在决战前三思而行。台湾海峡已经进入“以武促统、以武拒统”的时代。 相关专题:海峡两岸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