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组图:专家评析“红箭”-9重型反坦克导弹(下)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 10:54 兵工科技

资料图片:中国红箭9重型反坦克导弹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红箭-9”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组图:专家评析“红箭”-9重型反坦克导弹(上)

  

性能篇

  记者:请杨副总谈谈“红箭”-9A的特点和具体的性能指标,比如飞行速度、破甲能力等。

  杨:“红箭”-9A导弹的性能与“红箭”-9区别不大,主要是制导方式由原来的激光
传输指令改成了毫米波传输指令。其他性能,像5000米的最大射程、320毫米/68*的动破甲威力等都与“红箭”-9基本相当。

  记者:毫米波传输指令制导相比激光传输指令制导,有什么优点?

  杨:毫米波传输指令的好处是抗干扰能力强,而激光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一些干扰,比方说发动机的烟雾,不良天候(像大雨、雾、沙尘),特别是波长较短的激光更容易受干扰。

  记者:“红箭”-9为什么选用激光指令制导?

  杨:当初采用激光指令制导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红箭”—8的有线指令制导,为什么要取消导线呢?因为导线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在发射当中有时会出现断线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像被树枝挂断,由于产品质量不高或存储期过长导致断线等。最主要的是,导线影响了导弹的飞行速度,因为导弹速度太快就容易造成断线。另外,有线制导对发动机的设计也有影响,必须保证发动机不能烧蚀导线。如果取消导线的话,导弹设计上就比较方便。

  记者:俄罗斯的“短号”采用的是激光驾束制导,而我国的“红箭”-9采用的是激光指令制导,两者有何区别?

  杨:激光传输指令制导的武器系统比较复杂,弹上有光标、激光接收器,地面上有激光发射机、电子制导箱,如果是激光驾束的话,弹上只需要激光接收机,光源就省掉了,地面的电子制导箱、测角仪也不需要了,武器比较简单。

  记者:“红箭”-9仍采用“三点法导引”,是不是不具备攻顶能力?因为采用三点法导引时,射手必须一直使导弹航线处于瞄准线上。

  杨:“红箭”-9是直瞄,主要是攻击坦克前甲或侧甲,不具备攻顶能力。你说的三点法导引可以实现攻顶,这时就需要将弹道抬高,增加一个近炸引信。当导弹飞临坦克时,引信先探测到目标,然后给出一个起爆信号引爆战斗部,这时导弹可选择两种方式攻顶,一种是向下俯冲攻击顶装甲,另一种是选择一种特殊的战斗部,即爆炸后战斗部的射流不是朝前面而是朝向下方的坦克顶部,同样可以实现攻顶。

  记者:“红箭”-9采用的是电视测角仪,而“红箭”-8采用的是红外测角仪,两者有什么区别?

  杨:两者工作原理都一样。(杨总带领记者来到“红箭”-9全尺寸导弹模型前开始现场解说)反坦克导弹尾部装有发光的光源,在飞行的过程中散发的亮光被红外测角仪或电视测角仪捕捉,然后测角仪测出导弹的偏差,武器系统自动调整导弹航线与瞄准线一致,直至命中目标。电视测角仪相比红外测角仪而言,精度要高一些,抗干扰能力也要强一些。我国后来的“红箭”-8改型,包括“红箭”-73的一些改型,都换装了电视测角仪。

  记者:“红箭”9的破甲厚度达到了1200毫米,这样的厚度应该能把德国“豹”2、美国M1A1和日本90式的前装甲击穿吧?如此大的破甲厚度是靠什么手段实现的?是不是和飞行速度、战斗部及装药等有关系?

  杨:“红箭”9最初的战技指标中要求,破甲厚度是1100毫米,这指的是静破甲,即垂直命中靶板的破甲深度。但根据实际打靶结果来看,一般达到1200—1300毫米。后来战技指标又改为对付倾斜装甲,因为现在坦克前装甲都有一个倾斜角度,一般为65‘~68’。“红箭”-9对付倾斜装甲的破甲厚度为320毫米/68‘,如果换算成静破甲厚度的话肯定不是1100毫米(当然不能直接换算,1100毫米对应的应该是417毫米/68*)。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破甲弹命中坦克倾斜的前装甲时有一个能量损失其次是,在实际做试验的时候,没有那么厚的靶板(像400毫米的),一般是采取几块钢板叠加在一起,拼接的时候中间有一些缝隙,也会导致一些能量损失。“红箭”-9的破甲能力对付欧美国家的主战坦克前装甲肯定没有问题,即使射流不射穿装甲,就凭“红箭”-9巨大的装药量,坦克内的乘员也承受不了,因为爆轰后的震动实在太大。破甲能力跟装药量、弹径有较大的关系,与飞行速度关系不太大,因为射流的速度太快,每秒达1000多米,而弹速每秒只有一二百米。以前的“红箭”-73、“红箭”-8的弹径为120毫米,到“红箭”-9时达到152毫米,这个弹径已经与世界上先进反坦克导弹弹径基本一致了,像“陶”式也为152毫米。不过美国机载发射的“海尔法”的弹径已达到了170毫米。

  记者:破甲弹射流在装甲板上留下的孔径与导弹弹径、装药量、探杆的粗细有没有关系?

  杨:没有必然联系。

  记者:“红箭”-9的布局与“红箭”-8的布局有所不同,像弹翼,“红箭”-8为卷曲形的,而“红箭”-9为近似长方形的,这是为什么?

  杨:“红箭”-8为旋转弹,而“红箭”-9已经是倾斜稳定导弹,两者的控制方式不一样。“红箭”-8弹尾有矢量控制舵,每旋转一周控制一下,这与欧洲的“霍特”一样。而“红箭”-9类似于美国的“陶”式,为不旋转弹。不旋转弹的优点是便于以后的发展,如可以加导引头,而旋转弹不好加导引头,因为导弹旋转时导引头图像处理器处理图像相当困难,当初在研制“红箭”-9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研制上有一定难度,费了很大力气才攻破这一难题。现在回过头来看,采用不旋转弹对我们今后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大有好处,为后续导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记者:“红箭”-9相比“红箭”-8E的4000米射程增加了1000米,导致射程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杨:“红箭”-9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保证5000米的射程,首先从设计上保证它有这个射程,具体表现在弹径大了,弹长了,发动相推力也增大了。“红箭”-9采用两台发动机,一台助推火箭发动机和一台续航发动机,而“红箭”-8只有一个发动机,“红箭”-8先发射那一段在发射筒内,靠高低压室将其推出,后坐力较大,所以“红箭”-8筒子后面很粗,发射出去后弹上发动机再点火续航。而“红箭”-9为火箭式发射,后坐力比较小,即在发射筒内时火箭发动机点火燃烧,将导弹发射出去,然后弹上续航发动机点火。由于后坐力较大,“红箭”-8在挂装直升机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后坐力大对直升机有一定影响,而直升机发射时发射筒又不能抛下,以免伤害地面上的己方人员,所以发射筒要留在发射架上,解决的措施有:减少高低压室的装药,降低初速,解决导弹控制方面的问题等。对“红箭”-9来说机载发射与车载发射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已经为火箭式发射,后坐力较小。

  记者:“红箭”-9的射程为100~5000米,是不是说对100米以内的和5000米以外的目标就无能为力了?

  杨:这是一个设计上的问题,我们在设计之初就保证在100~5000米内能击中目标,在此范围外还能攻击目标,只是命中率可能要降低。对100米以内目标的命中率较低,是因为导弹出筒后有一个初始扰动,只有等到飞行稳定以后,才能保证高的命中率。

  对5000米以外的目标也能打,虽然说设计的最大射程为5000米,但这是保证在最坏的情况、在一定的命中精度条件下达到这个值,而在一般情况下导弹射程可达到5100米、5200米或5500米,甚至5800米,只是这个射程上的命中精度不能保证。另外还与部件有关,像舵机,它里面有气瓶,气瓶内有气体,在设计时我什僦保证在极限情况下(零下40度)可工作到射程5000米,如果是超过了这个极限,比方说零下42度,那就不能保证5000米,气体有可能提前消耗完,如果没有达到极限,就像一般正常气温下,瓶内的气体就可能工作到5500米的射程。还有可能是新弹,气瓶的压力非常高,这样气体就多,如果是旧弹,气瓶的压力泄了一点,也会对射程有所影响。

  记者:我们《兵工科技》曾经登过一张“红箭”-8发射的图片,发动机喷出的火焰清晰可见,于是有读者就来信问,为什么发动机的火焰没有将导线烧掉?

  杨:是这样,“红箭”-8是旋转弹,发动机喷出的火焰是直向后的,而抛出的导线随导弹的旋转呈螺旋状散开,刚好在火焰一定距离外,火焰烧不着。

  记者:“红箭”-9在战场上是如何使用的?比如如何发现目标,如何确定目标,如何打击等。

  杨:“红箭”-9导弹发射车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备指挥车作战,如果是一个连,就可配连指挥车,指挥车可发现目标,同时单独的导弹发射车本身也可以发现目标。导弹发射车前面有车长,车长配备有车长镜,可搜索发现目标、测距,然后通过车内电台告诉射手。射手操纵的发射装置也有一个显示器,与车长的显示器相连,可显示车长显示器一上的内容。射手听车长的指挥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射手根据电视测角仪所测数据修正弹道,直至导弹命中目标。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大多作战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射手只需始终将瞄准镜的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即可。在操纵过程中,射手的眼睛贴在瞄准具上,右手握住操纵杆,通过左右前后摇动操纵杆使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左手压发射按钮,整个过程相当简单。我没有实车发射过导弹,但我在训练器上一打一个准。如果让你去,虽然你没有打过,只要在训练器上训练上半小时,如果你上实车打弹,我估计有50%以上的命中率。

  记者:射于是不是先在模拟器上训练后再上实车打弹?

  杨: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有两个模拟器,一个供初级训练,一个供高级训练。

  记者:在颠簸的地形上射手操纵发射装置是不是很困难?

  杨:“红箭”-9发射车不能在行进中发射,这与坦克不一样,装备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坦克可在行进间射击,“红箭”-9只能在停下来后发射。当然机载的可以飞行中发射,因为直升机始终在飞,但必须带稳瞄装置。而车载没有加稳瞄装置,射击时车辆必须停止,不过发动机可以不停。

  记者:“红箭”一日有单兵便携式,射手不仅要操纵发射,事先观察是不是也由射手完成,因为这时没有车长?

  杨:是的,观察与发射都由射手完成,发射装置上有两个旋钮,一个是调节高低,一个调节方位,测目标通过红外测角仪来完成。携带时一般是3人小组,一人扛弹,一人扛上架,一人扛下架。

  记者:“红箭”-9的弹体是怎样固定在发射筒里?

  杨:弹和筒是固定在一起的,发射筒里面有连接装置,弹上的机械和电气都被锁定。

  记者:打一发弹用一个发射筒,是不是很浪费(笑)?

  杨:发射筒成本低,贵在导弹。另外,发射筒既可作为发射筒,又可以作为平时的包装筒,一筒两用。

  记者:“红箭”-9目前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杨:从射程、机动能力、威力、自动装填能力讲,“红箭”-9都不错,其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装备的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当然在研的不算。从现役装备来看,“陶”式、“霍特”、“短号”三者的射程分别为3750米、4000米、5500米,只有“短号”的射程超过“红箭”-9;就威力而言,就算静破甲1100毫米的话,“红箭”-9也比它们强;在射速、飞行速度上“红箭”-9也不差,而且“红箭”-9具备行进间自动装填能力,这是其他几种产品所不具备的。

  发展篇

  记者:攻顶是不是未来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方向之一?

  杨:坦克历来都比较重视防护能力,现在坦克正面装甲特别厚,而且纷纷采用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但其顶甲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比较薄弱,故一些反坦克导弹采用了攻顶的方式专打坦克的这种脆弱之处。比如瑞典的“比尔”、美国的“陶”式、“标枪”等反坦克导弹就采用了攻顶的方式。这应该说是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方向之一吧。

  记者:在制导方式方面,目前光纤制导比较流行,这种制导方式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制导方式?

  杨:光纤制导应该是反坦克导弹向精确打击方向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发展光纤制导导弹的国家比较多,现已装备的主要是以色列的“长钉”系列,单兵携带、车载、机载的都有,技术水平较为先进。在研的有欧洲导弹公司的“独眼巨人”,从10-15千米开始发展,现在已经远程化,有60千米射程的,甚至高达100多千米,而且还在发展潜射型,通过潜艇的鱼雷管发射,攻击反潜直升机。美国也在发展光纤制导弹,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光纤制导的好处是抗干扰能力强,传输容量大,可传多种信号,并可把图像整个传回来,而普通导线只能传输一般信号。光线制导的另一个好处是,精度不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不像三点法导引,距离越远,误差越大。

  记者:光纤制导是不是也有断线的可能?

  杨:也有,早期有线制导断线的情况,光纤也同样存在。

  记者:为了对付日益加强的装甲防护,反坦克导弹已普遍采用串联战斗部,第一级用于对付附加装甲,第二级用于对付主装甲,未来会不会出现三级或四级串联战斗部的情况?

  杨:从目前的坦克来看,其装甲厚度已经到了极限,像美国的M1A2、德国的“豹”2战斗全重都高达60余吨,今后不可能再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来提高防护能力,否则必将严重影响到其机动性。所以目前带串联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的威力已经足够了,即使打不透装甲,凭着巨大的装药当量,也会让坦克内的乘员丧失战斗能力。我们在做试验的时候,在坦克内放的动物的头部都被震出血,作为人来说,根本受不了。因此,不需要再增加一级或两级战斗部。今后可能对战斗部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改进,像为对付不同的目标而发展多功能战斗部、云爆战斗部、攻顶战斗部,甚至在战斗部内携带致盲剂,或者是在战斗部内携带特殊的东西,打出去后把坦克上的观瞄设备全糊起来,让坦克失去战斗力。

  记者:未来反坦克导弹是不是会向远程化发展?

  杨:射程远应该是追求的目标之一。尤其是目前的战争朝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是说可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目标,然后向敌开火。像美国的“海尔法”,其射程达8000米,这样它就可以在对方防空火炮和便携式防空导弹射程外发射,增加了载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毕竟是射程越远越好,我们能打敌人而敌人却打不到我,这当然更好。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近距离作战的概率已经越来越小了,远距离作战是必然趋势。

  记者:远距离作战可以召唤其他火力打击,不一定要用反坦克导弹?

  杨:反坦克导弹精度高,而一般的炮弹精度较差,即便是激光半主动制导的末制导炮弹,如“红土地”、“铜斑蛇”等,也有其缺陷,一般在5000~6000米外要有一个照射手,始终照射目标,这样就容易被对方发现,照射手随时会遭到打击,如果照射手被打掉的话,末制导炮弹就不起作用了。而光纤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并且第一发可用于侦察,将前方观察到的图像传回来,后方的射手就可以对前面的战场环境了如指掌,并发射第二发有选择性地打击目标。比方说前面有敌方军队,本来准备打一辆坦克,通过第一发导弹传回的图像发现敌方指挥车,这样第二发导弹就可直接攻击指挥车。

  记者:末制导炮弹能不能向后方传输信息?

  杨:很难实现,因为弹道很高,如果硬要实现这一功能的话,必须加无线电传输,而无线电又很容易受到干扰。

  记者:甲弹之争由来已久,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未来坦克会不会发展出相应的对抗措施,比如新型材料的装甲、主动防护系统及其他干扰措施等?

  杨:光电干扰、主动防护措施目前在坦克上已经有装备了,据说俄罗斯的坦克主动防护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二代,其性能究竟怎样,目前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在干扰这方面,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各种反坦克导弹的制导方式都不一样。

  记者:目前美国正在发展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它不是利用化学射流来穿甲,而是靠高速动能穿甲。您认为这种导弹有发展前途吗?

  杨:目前的坦克普遍采用反应装甲,这种装甲对反坦克导弹这类破甲弹具有一定的防护效果,但对穿甲弹来说,基本不起作用。而美国在研的这种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其战斗部实际上就是穿甲弹,就像坦克发射的穿甲弹一样,是一个穿甲杆,由于速度快,动能非常大,最后凭借强大的动能去贯穿装甲。导弹的高速飞行来自于大推力发动机的强大推力,发动机在导弹达到一定速度后便脱落,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很细、很长的采用高精度快速响应制导无动力飞行的“穿甲杆”。这么快的速度,这么小的目标,对方很难实施拦截。(董世红)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