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战机“拿错剧本”?歼16化身重型空优歼10C舔地

中国战机“拿错剧本”?歼16化身重型空优歼10C舔地
2019年08月11日 14:00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随着近期官方首度披露了歼-20第一批作战部队成军的消息,此前一直仅存在于试训基地的空军“三剑客”传说,已然在作战部队当中形成了规模。作为歼-10C、歼-16这两款顶尖三代半战机与歼-20隐身战机的集合体,“三剑客”这堪称豪华的阵容,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外界透露了我国空军未来短时间内的主战装备结构。而有关这些成员都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的问题,同样因为这个体系的确立变得有意义起来。

(空军三剑客已成规模,他们都将扮演什么角色?)(空军三剑客已成规模,他们都将扮演什么角色?)

  这当中,歼-20这款隐身战机所要扮演的角色,恐怕是最没有争议的。众所周知,在现代空战理念愈发重视体系作战的今天,如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关键性的“战力倍增器”节点,同样也成为了可以随时令体系优势荡然无存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针对这些敌方战略性节点的打击,并由此形成以点破面的效果,也成了具备隐身优势的歼-20身上所担负的最为重要的使命。

(歼-20节点猎杀者的身份自然是最没有争议)(歼-20节点猎杀者的身份自然是最没有争议)

  相比之下,作为首款国产三代机的歼-10系列,他们在空军装备体系中的职能却随着型号的演化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歼-10战机在立项之初,更多强调的是针对北方强敌的超音速轰炸机群的中距拦射能力,从其注重高速性能的二元可调进气道和优先配备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中距空对空导弹这些特征上,我们就能看出其注重拦截和空优的设计思路。

(歼-10系列职能的演化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歼-10系列职能的演化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更加注重制空的歼-11A/B系列双发重型战斗机的大量服役,歼-10这种单发中型机平台在执行空优任务时,其在滞空时间、作战半径以及雷达孔径等方面的劣势逐渐暴露了出来。因此,到了歼-10家族的深度改进型歼-10B乃至歼-10C出现时,我们可以发现,歼-10B/C战机身上出镜率最高的,并不是各种中距空对空导弹,而是电子战吊舱乃至反辐射导弹等典型的对地攻击弹药。

(到了歼-10B/C时,上镜率最高的是对地打击模式)(到了歼-10B/C时,上镜率最高的是对地打击模式)

  这已经在十分明确的表明,歼-10C在“三剑客”体系中所承担的职能,已经愈发地接近F-16C/D系列在美国空军之中的地位——即对地精确打击与“野鼬鼠”反辐射任务的核心。从最初的专职空优机,到现在的小号“炸弹卡车”。歼-10家族这个华丽的转变几乎是与美国空军的F-16系列如出一辙。有鉴于此,我相信如果歼-10还将有后续的改进型,那么优化外挂点和加装保形油箱肯定是最为优先的选择。

(歼-10系列的华丽转身与美国空军的F-16如出一辙)(歼-10系列的华丽转身与美国空军的F-16如出一辙)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被外界称作是国产苏-30的歼-16,他也未如大家所想的那样,继承的是苏-30系列那战斗轰炸机的衣钵。从近年来的观察可以发现,除了借由这个平台而衍生出的歼-16D电子战机之外,歼-16似乎与对地打击鲜有关联。而这当中的缘由,恐怕与空军所面临的制空压力有很大的关系。毕竟相比歼-10C,拥有大孔径AESA雷达与超远程空对空导弹的歼-16,更适合与歼-20一道应对来着这方面的压力。

(歼-16也并非战轰,而是优秀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歼-16也并非战轰,而是优秀的重型制空战斗机)

  事实上,这一系列变化或者说意外的背后,折射的亦是我国空军在战略思想上的转变。从国土防御型到攻守兼备型,这当中的“攻”除了有歼-20、歼-16针对敌方空中战略目标的前出“点穴式”精确打击之外,也包含了空军对地支援能力的强化。而后一项能力的提升,显然更多的还是需要依托小时飞行成本更低、数量更多的歼-10C来完成。(作者署名:利刃军事 利刃/QG)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