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新版F31机身轮廓明显调整 或将实现超音速巡航

中国新版F31机身轮廓明显调整 或将实现超音速巡航
2019年06月27日 10:56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说起解放军的五代机,除了已经定型投产批量装备部队的歼-20战机之外,外界最为关心的毫无疑问就是正在研制中的中型五代机。虽然有很多人一直对“中型五代机”这个概念本身就持极为激烈的反对态度,不过无论从空军装备体系的搭配还是海军舰载机领域的相关需求,研制这样的机型都是有相当必要的。

  ▲ FC-31也好,“小歼-20”也好,都代表了中型五代机的定位方向

  作为中型五代机的研制基础,毫无疑问FC-31“鹘鹰”是目前国内可能存在的相关方案中进展相对最快,取得的实际成果也是最多的。被称为鹘鹰1.0的FC-31首架原型机(或者说验证机更为恰当)在2012年10月31日就进行了首飞,并在2016年参加了珠海航展并在航展上进行了飞行表演;被称为鹘鹰2.0的原型机在对飞机气动布局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当多调整之后在2016年12月也进行了首飞。

  ▲ 参加珠海航展的鹘鹰1.0

  ▲ 一直处于“黄皮”的鹘鹰2.0

  与1.0状态时的鹘鹰参加航展,进行产品发布,并且对试飞过程与“爬墙党”的拍摄不加避讳的相对“高调”相比,2.0状态的鹘鹰可以说全方位“低调”了很多,除了少数不甚清晰的照片和在官方记录片里一些“一闪而过”的帧察画面之外,就只有在各种航展和防务展上出现的缩比模型可供参考。

  ▲ FC-31的模型版本反而是相当多的

  也正是因此,当参加本届巴黎航展的FC-31模型在外观上被目击出现了相当明显的不同之后,有关“鹘鹰”是否在设计上也和模型一样发生了改变的疑惑也在不少人中间展开了讨论。毕竟作为外贸型号,用于出口的FC-31和自用型的“鹘鹰”在机内设备、机载武器等具体配置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是机体整体外形的变化一般都是一致的。我们姑且用鹘鹰3.0来指代巴黎航展上这个新模型,去和黄皮的鹘鹰2.0以及黑皮的鹘鹰1.0比较一番。

  ▲ 巴黎航展上又展示了FC31的模型

  在此之前有关鹘鹰2.0相比鹘鹰1.0的变化,已经有相当多的的文章进行了介绍。相关的改进中有不少是为了加强该机的飞行性能,特别是确保超音速巡航能力而进行的优化,其垂尾改为后掠就是一个典型的特征。这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解放军对空战中超音速巡航能力认知以及对新一代歼击机性能的要求。

  ▲ 鹘鹰2.0的“低调”也表明了该机转正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由于新一代国产发动机的研制和装备进度无法和歼-20完全匹配,在目前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歼-20都只能使用俄制发动机或者改进型涡扇-10发动机作为量产型的动力。这也导致歼-20在最初设计中搭载涡扇-15时才能实现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在这一阶段暂时并不具备。而歼-20在服役后参与的一系列对抗性演习的表现证明这一能力对战场表现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正在研制的新型五代机,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就成需要确保的性能。

  ▲ 通过加力达到的短时间超音速和持续的超音速巡航在战术上的意义完全不同

  目前的鹘鹰1.0和2.0使用的动力都是RD-93/涡扇-13系列发动机,想要靠这几款发动机实现鹘鹰的超音速巡航显然是没什么希望的,甚至连鹘鹰战机本身的性能提升也受到掣肘。某种程度上,正是发动机的原因导致鹘鹰总是被人讥讽为“隐身版米格-29”,在整体性能上也不被看好。这样的情况下,推重比更高,推力更大的涡扇-19发动机某种程度上就成为鹘鹰能否实现超音速巡航和进一步提升性能的关键。

  ▲ 涡扇-19的性能应该在很多方面和F414接近

  站在施佬的观点上看,涡扇-19虽然目前有关其研制情况的消息整体还比较乐观,但作为尚未进行装机测试的发动机,其性能和表现多少带有写不确定性;加上我国有希望引进的中推发动机里,并没有型号能够达到涡扇-19的推力水平(RD33MK的推力相对不够,F414则根本不可能买到),涡扇-19的成败几乎决定了鹘鹰能否实现其关键性能。如此一来,施佬觉得……事情可能就有点慌。

  ▲ 如果只是一个“小歼20”,这战机的意义就很有限了

  不过既然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隐身五代歼击机,其性能指标和运用的技术产品自然也都要在本国处于先进水平,如此一来,不冒点风险是不可能的。中国的航发工业在不断进步,涡扇-10系列和涡扇-15发动机的研制也为中国研制先进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更不用说涡扇-19发动机在上马之前已经经过长期预研和准备,在有确凿消息之前,有理由对新的国产发动机型号保持乐观。

  ▲ 国产航发还是有不少进步的

  新发动机的技术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能接受鹘鹰3.0在发动机舱上的变化了。在此前的鹘鹰上,发动机舱并没有明显的突出,而是与整机轮廓保持较好的融合,如今的变化,应该是针对发动机尺寸做出的较为精确的调整。当然这样的外形变化可能会对某些方向的隐身性产生影响,但考虑到飞机整体的机体截面面积需要严格控制,采用在这样方法的调整比起将整个后机身放大,可能是对全机布局影响较小的方案。

  ▲ 整体看,这个鹘鹰方案都有些“怪”

  至于机头和机身前部的“隆起”,一方面可能是随着对机内设备空间以及内部载油量的要求进行的改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处于调整全机机身截面积分布的一种修改。不得不承认这两处改进之后的鹘鹰没有之前看起来那么精干,甚至让其机头显得有些“粗壮”,但只要这样的变化在满足相关性能的情况下不会对正前方的RCS产生过大的影响,那么类似的调整的确是可以接受的。

  ▲ 当然还要保障飞行员的视野

  施佬觉得,鹘鹰这一轮改进对机身轮廓的调整显然增加了机内的空间,虽然这里应该也有机载设备的地方,但是对于一款要成为中国未来航母舰载机部队中坚力量的战机来说,这增加的空间里也少不得有被用作增加机内燃油的地方。毕竟早期版本的鹘鹰在提出1250千米的作战半径时就曾经遭到各方的质疑,而如果要在使用新一代涡扇发动机的情况下实现类似的作战指标,增加机内的燃油应该也是相当重要的。

  ▲ 尽管总是以外贸机的样子出现,鹘鹰的野望~显然不止于此

  嗯……就这一个模型胡诌了这么多,施佬觉得,咱们还是不如再等等吧,好消息应该不远了。(作者署名: 胡诌施佬)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中国战机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