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专家发警告:中国潜艇发展神速 美军需居安思危

美专家发警告:中国潜艇发展神速 美军需居安思危
2019年05月09日 17:48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相比起近几十年来中国海军在水面舰艇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普罗大众对于我国神秘的水下力量的发展却是了解不多。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于那些持续关注我国海军力量建设的国外防务专家们而言,低调且神秘的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却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在2019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关于我国军力发展的年度报告中,美国军方就曾声称,未来的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将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水下力量之一。

  美国军方称中国海军将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水下力量之一

  对于这种趋势,美国著名防务专家、《国家利益》编辑大卫·埃克斯认为,中国海军正在积极的发展其以潜艇部队为核心的水下力量,他们短时间内的目标显然是为了在北达日本列岛,南至菲律宾群岛的第一岛链内,配合其水面舰艇及空中力量取得这一地区的海上优势。作为“反介入/区拒止能力”(A2AD)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神速的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可以阻止、打击来自任何潜在敌的水面/水下目标。

  潜艇同样是“反介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让这一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到2019年中期,中国将获得至少6艘攻击型核潜艇与50艘常规动力潜艇,这些几乎都是本世纪内投入服役的,具备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新型潜艇。这当中包含了至少6艘093/093A型攻击型核潜艇、12艘俄制877/636“基洛”级、13艘已经停产的039“宋”级以及17艘装备了AIP装置的039A/B“元”级等常规动力潜艇型号,就连具备了对陆打击能力的093B型核潜艇业已被提上了日程。

  本世纪以来我国海军已经获得了50余艘现代化潜艇(制图:路透社)

  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海军眼中,我军水下力量的急速发展不仅只是停留在规模与技术层面。距离更远、更为活跃的潜艇部署,也同样代表着我国海军水下力量在西太平洋乃至印度洋地区存在感的增强。对此,美国海军上将菲利普·戴维森就在近期的国会听证会上就表示:“中国海军潜艇的活动频率,在2008年至2019年间增加了两倍之多。这种变化,同样要求美国的潜艇部队现役规模保持相应的增长,以确保其领先优势优势”

  中国海军水下力量的增长也体现在更为频繁的部署上

  不过很显然,这种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要求,对于现在的美国海军而言似乎并不现实。尽管早在2016年,美国海军就已经提出了至少66艘核潜艇的现役规模才能保证其最低限度的使用需求,但到了2019年初,这个数字还是下滑到了51艘。同时,随着冷战末期生产的“洛杉矶”级开始逐渐退役,外加“弗吉尼亚”级的量产交付速度偏慢,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下,美国海军现役水下力量规模缩水的趋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

  美国海军核潜艇部队的规模在未来可能继续缩水

  所以,在西太平洋或者说第一岛链地区可以部署更多现代化潜艇的,并不是美国,而是中国海军。除此之外,中国海军水下力量在这一地区也不只是有着数量上的优势。美国学者亨利·霍尔斯特在美国海军研究所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解释道:“中国海军潜艇比我们更适合在这些浅海地区作业和部署,虽然我们的核潜艇在性能上相比他们的常规动力潜艇优势巨大,但浅海这个因素足以抵消掉核潜艇在深海海域活动时所具备的种种优势”

  常规潜艇在第一岛链地区比核潜艇更具威胁

  总体而言,我们并不难看出这类出自美国专家的文章,在这一惊一乍的字里行间带有浓浓的捧杀之嫌。本质上讲,这些都是为了营造威胁而服务的。虽然我们必须承认,近年来中国的水下力量,正如前文所提的那样进步神速。但在这背后,我国海军依旧有着很多历史欠账需要偿还,特别是在曾一度发展中断的核潜艇领域。要知道,不久之前曾把092型战略核潜艇评为史上最差核潜艇的,也是这些美国专家。对比之下,方显真实。(作者署名:啮花熊)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