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海军接过苏俄反航母衣钵 用一最笨办法最有效

中国海军接过苏俄反航母衣钵 用一最笨办法最有效
2019年01月20日 12:48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原标题:监视航母,最笨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现代海战中,由于武器射程的增加、弹药投送精度的提升以及武器威力的提升,加上当代舰艇大多数都取消了厚重的装甲防护系统,当代海战真正的“战斗时间”得到了大幅度的缩短。

▲ 马岛战争虽然已经是37年前的事情,但却是当下现代海战想象的起点▲ 马岛战争虽然已经是37年前的事情,但却是当下现代海战想象的起点

  一枚亚音速反舰导弹飞行100公里只需要不到10分钟,而一旦命中,海战基本上就可以宣告结束。而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速度数倍于一般的反潜导弹,其作战效率自然也远高于传统的亚音速导弹。

▲ 亚音速导弹已经加快了战斗时间,超音速导弹就更加了▲ 亚音速导弹已经加快了战斗时间,超音速导弹就更加了

  比起二战时期双方舰队相隔十几甚至几十公里,使用不甚准确的舰炮互相对射,交火几个小时也未必取得多少命中的状态相比,当代海战的进行可谓“瞬息万变”。但是在另一个层面,海战中另一件关键的事情却没有任何改变。

▲ 当然,海战中士兵的状态已经有了巨大变化▲ 当然,海战中士兵的状态已经有了巨大变化

  那就是所有海战能够实现的基本条件:发现和定位对手。

▲ 这几乎是海战能打起来的基础▲ 这几乎是海战能打起来的基础

  从人类建造划桨木船到多层甲板木质战列舰再到蒸汽动力铁甲舰,人类在过去几千年海战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使用的发现手段都异常单纯:那就是依靠战船上瞭望哨上的水兵的眼睛。

▲ 帆船时代到大航海时代,都是一样▲ 帆船时代到大航海时代,都是一样

  由于地球曲率的限制,人类在直立于海平面上的情况下只能看到25公里外的地面,在技术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登高望远”这一简单的哲理在舰船上以越来越高大的巨型桅杆的形式“发扬光大”,让人类在海上的观察距离超越这一极限(同时高大的桅杆因为高悬本方旗帜也成为了被对手识别的标志)。

▲ 甚至桅杆顶部都成了战位▲ 甚至桅杆顶部都成了战位

  近现代科技发展后,使用多层镜片制造的各种光学仪器(本质上都是放大镜)能够将远处的微小物体放大,以提升人们发现远距离目标的能力,在高等数学得到发展和普及之后,人类还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计算观测目标的实际距离。因此高桅杆+大型望远镜+好视力的瞭望员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是各国海军的主要观察手段。

▲ 顺便这也加大了各国战列舰加高桅杆的兴趣▲ 顺便这也加大了各国战列舰加高桅杆的兴趣

  当然这种手段一方面实际观察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也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气的通透程度和光照强度在多数时候让目视观察的距离大打折扣,遇到浓雾黑夜这样的极端天气,肉眼的观察距离就几乎下降为零。加上舰船桅杆不可能无限加高,一般来说40公里左右就已经成为人类目力观测的极限——在浩瀚大洋之上,若不是双方“凑巧”遇见,多数时候海战是打不起来的。

▲ 只要小小的烟雾,就能极大削弱观察的效果▲ 只要小小的烟雾,就能极大削弱观察的效果

  当然在帆桨船时代,因为人类航海能力的限制,当时的战船主要都在海岸附近的位置行动,因此支援两支陆上大军的海军发生的遭遇战是当时海军互相发现的主要形式;而到了帆船时代,随着人类航海范围的拓展,人类在大洋上的航行逐渐增多,如何发现地方就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尽早发现敌人,舰队通过编队行动,拉开编队距离,增加侦察范围,并通过及时联络交流情报,这种任务需要承担侦察任务的舰艇机动灵活、航速较快,并逐渐衍生出了通报舰之类的小型快速舰只。

▲ 三桅杆的快速巡航舰在帆船时代经常被作为高速的侦察舰使用▲ 三桅杆的快速巡航舰在帆船时代经常被作为高速的侦察舰使用

  无线电技术的出现,是改变海战侦察形态的关键。侦察通报舰在无线电出现之后便不用再频繁往返于前线和本方舰队之间,转而以几乎没有时间间隔的形式传递侦察信息,但侦察任务的本质还是没有发现变化,舰艇桅杆上的目视观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仍然是侦察的主要形式。日德兰海战中,尽管英德双方都出动了大量的飞艇和飞机,但最终双方的大舰队互相发现依然靠的是水面舰艇,而且双方接触的契机甚至还是一艘中立国商船。

▲ 如果没有那艘中立国商船,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上炮战就打不起来了▲ 如果没有那艘中立国商船,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上炮战就打不起来了

  飞机和雷达对于海军编队的发现形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飞机的出现,一方面将“登高望远”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让传统上只能在几十米桅杆顶部眺望水天线的侦查人员“爬”到几千米高的空中,一方面则大大加快了侦察节点的行动速度,缩短了侦察任务的周期,加快了情报传递的速度;雷达则能够穿透黑夜、烟、雨、云、雾等各种产生视线干扰的因素,全天候地确保侦察行动不被中断,同时还能让水面舰艇的探测距离达到水天线的极限距离。

▲ 雷达在二战中是扭转战局的关键发明▲ 雷达在二战中是扭转战局的关键发明

  二者在技术上的优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而在二战末期,这两样东西在航空母舰上真正获得了结合——搭载雷达的舰载预警机的出现,让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能够探测以它为半径,距离数百公里范围内的目标,从而为编队提供强大的情报保障和态势感知能力,为舰队决策和作战计划的制定提供计策。

▲ 舰载雷达预警机在二战末期的登场,多少也受到了“神风”的影响▲ 舰载雷达预警机在二战末期的登场,多少也受到了“神风”的影响

  当然,在进入冷战以后,随着航空母舰的技术门槛迅速提升,加上日本这样的二战航母大国退出了航母竞赛,苏联则在冷战结束前都没有在舰载预警机领域取得太大的建树,加上英国整个冷战期间大甲板航母越来越少,舰载预警机的研制和使用也没有什么多的花样,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所谓的航母和预警机的搭配体系,实际上主要就是美国。

▲ 很短的时间里,美国航母就普及了舰载预警机▲ 很短的时间里,美国航母就普及了舰载预警机

  而对于要对抗航母战斗群的其他国家而言,如何在大洋上寻找、定位和持续跟踪航母编队,乃至引导本方力量对敌方航母战斗群进行打击,这都不得不说是个不小的麻烦。航母编队虽然看起来庞大,但一来防御能力很强,有层层防御,二来航母编队机动速度很快,每小时30节的航速一昼夜可以机动近1500公里,如果不及时更新目标数据,则航母本身也很容易失去掌握。

▲ 航母虽然体型巨大,但是机动速度却很快▲ 航母虽然体型巨大,但是机动速度却很快

  冷战时期的苏联海军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底子薄、技术基础差加上要优先发展核潜艇,苏联海军长期没有能力建设和西方一样的大海军,超级放大型的空潜快反舰体系——反舰导弹轰炸机群、大型导弹舰队和核动力巡航导弹潜艇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苏军反航母编队的核心力量。理论上,当数十架轰炸机和十几艘舰艇协同发射上百枚远程反舰导弹对一个航母编队发起饱和攻击的时候,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将毫无疑问遭到重创,编队核心的航空母舰也很可能会在这样的打击中失去战斗力甚至被击沉。但这一切的前提,在于苏联海军能够一边保持对航母编队的跟踪,一边调兵遣将,在航母编队的面前集结兵力并且展开打击行动。

▲ “饱和攻击”作为一条秘方,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被苏联沿用至今▲ “饱和攻击”作为一条秘方,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被苏联沿用至今

  当然,理论上航空侦察是又快又好,但实际操作中,笨重的轰炸机改进而来的侦察机老远就能被美军航母编队发现,并被早已准备好的战斗机围追堵截,最终礼送出境;轻巧的歼击机或者超音速截击机改进而来的侦察机则因为航程的关系,要么没法深入大洋侦察太远的目标,要么因为续航能力的问题无法对航母编队持续跟踪,更别提引导其他作战力量展开攻击了。

▲ 苏联轰炸机能和航母有这样的合影,还得归功于伴随跟拍的美国战斗机▲ 苏联轰炸机能和航母有这样的合影,还得归功于伴随跟拍的美国战斗机

  最后苏联想出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用几艘战舰组成一个小跟踪群,时刻保持对美国航母的监视,这样的话,无论美国航母到哪里,跟踪群都能保持对其位置的不间断监视;与此同时,跟踪群所具备的指挥通讯能力也足够引导足够数量的友军战机和舰队赶到攻击阵位;甚至在开展之后,小舰队本身所具备的作战能力还能对航母编队的外围展开打击,削弱敌方防御大规模攻击的能力。

▲ 当然并不是这样的近距离跟踪,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并不是这样的近距离跟踪,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这样的跟踪群需要的舰艇一方面要有优良的远洋航行性能,同时要有足够高的航速和够用的自持力,以跟随美国航母编队进行远洋航行;同时还要有足够的防空作战能力,一边能够在战斗开打的时候对抗足够多的美军舰载机(至少要让本方的轰炸机和巡航导弹潜艇发射导弹);如果可能,这些舰艇上的反舰能力也要尽可能的加强,其导弹虽然不必射程极远,但至少要威力巨大。同时,由于这支跟踪群在战斗开始后毫无疑问会遭到美国舰队的优先攻击,即使最后苏联的攻击成功,这些舰艇也几乎必然会被击沉,因此在造价和规模上,这些舰艇也不宜过于昂贵。

▲ 不能太贵又要能远海航行的军舰,驱逐舰自然是首选▲ 不能太贵又要能远海航行的军舰,驱逐舰自然是首选

  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刚开始使用这一编制时,由于并没有专门研制的舰艇,因此苏联海军有限的大中型舰艇就成为跟踪群的唯一选择,30bis型驱逐舰、56型驱逐舰和68bis型轻巡洋舰作为苏联当时的新型舰艇成为早期跟踪群的主力;此后,苏联在巡洋舰和驱逐舰级别上的更新多数时候能够及时反映到跟踪群的技术更新上来。

▲ 远处的那艘便是苏联的61型大型反潜舰▲ 远处的那艘便是苏联的61型大型反潜舰

  无论是较早期的56M型、57型、58型导弹舰,还是冷战中期的61型、1134/1134A/1134B型大型反潜舰,以至于冷战末期的956型驱逐舰和1135型、1155型大型反潜舰,几乎所有苏军3000-8000吨级的战斗舰艇都要在跟踪群里摸爬滚打之后才算形成战斗力。

▲ 在严防死守的时候,偶尔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在严防死守的时候,偶尔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当然美国海军也不会就简单地看着苏联海军的跟踪群这样在美国人面前为所欲为,因此一方面,美国海军会派出相应的水面舰艇对苏联的跟踪群进行盯防甚至驱赶,另一方面,美国海军也会在实际行动中玩些花招,比如利用同样能够高速航行且吨位巨大的快速战斗支援舰“冒充”航母,在黑夜中置于编队中心,引诱苏联“跟踪群”继续保持监视,而航母则带着少数几艘护航舰艇组成的小编队在深夜转移。到第二天早上,苏联海军会惊讶地发现他们辛苦跟了一晚上的补给舰,而真正的航母则已经转移到距离他们数百公里外的不知名海域了。

▲ 关上灯都一样▲ 关上灯都一样

  随着技术的发展,跟踪群战术也是日益精进。早期的跟踪群没有导弹,跟踪舰艇必须时刻保持于美国航母的目视接触,以便在战斗开始的时候用火炮和鱼雷对敌舰予以重创;后来随着反舰导弹的普及,跟踪群在视距外也可以发起攻击之后,跟踪群也就不再严格紧盯美国航母,而是在水天线附近与美国舰队保持接触,从而在随时准备发起攻击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本群的生存能力。

▲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苏联的跟踪群就给予美国海军以极大的压力▲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苏联的跟踪群就给予美国海军以极大的压力

  跟踪群战术发展到极限的状态,就是956型导弹驱逐舰这样的冷战后期苏联驱逐舰,该型舰一方面装备了使用冲压发动机、巡航速度2马赫以上的3M80超音速反舰导弹,在当时几乎属于无法拦截; 一方面还装备了2座双联AK130型130毫米舰炮,可以在30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就开始对敌方舰队展开密集的炮击——这一距离差不多恰好就是跟踪群与美国航母编队的跟踪距离差不多。与此同时,射程40公里左右的“施基利”舰空导弹在这个距离上能够击中几乎是刚从美国航母上起飞的战机,从而最大限度的削弱可能遭到的美军反击力量。

▲ 均衡而强大的中近程防空和反舰能力,是956备受苏联海军重视的关键▲ 均衡而强大的中近程防空和反舰能力,是956备受苏联海军重视的关键

  当然,即使这样看起来万无一失,面对只有2-3艘舰组成的跟踪群,冷战时期拥有十几艘战舰的航母战斗群依然能够轻易将其全部歼灭,而到了冷战后期,随着美国海军的“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的成熟与推广,传统的俄式亚音速远程反舰导弹突袭逐渐失效,因此到了80年代,虽然苏联海军仍然在发展其既有的突击群,但与此同时,苏联海军也意识到这种自杀性的攻击行动很难再继续奏效,因此也开始加快了本国大型航空母舰的研制,以便组建本国的大型航母编队,在公海大洋上与美国海军展开堂堂正正的决战。

▲ 跟踪舰的生存率嘛~大家本来都清楚的,基本就是0▲ 跟踪舰的生存率嘛~大家本来都清楚的,基本就是0

  然而苏联的解体让一切戛然而止,虽然年轻的中国海军接过了苏联海军打造反航母力量的衣钵,但对于刚刚起步的发展航母编队的中国海军而言,一支能够在公海大洋上与美国航母编队正面对抗的中国航母编队,仍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作者署名: 胡诌施佬)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