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水下后 为何过了18年才成功发射巨浪导弹

2017年06月12日 15:3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兵工科技(微信ID:binggongkeji)

  图注:“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

  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采用了两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先研制攻击型核潜艇,而后再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中国的首艘攻击型核潜艇在 1970年12月26日顺利下水,而直到1988年,“长征6号”核潜艇发射“巨浪”潜射弹道导弹实验成功,才标着这中国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漫长的第二步划上了句号。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研制潜射弹道导弹为什么花了那么长时间呢?主要原因就是潜射弹道导弹发射技术太难了。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潜射导弹都是冷发射的,即先用高压空气将导弹弹出水面后导弹再点火发射,相较于陆地发射导弹始终在大气环境中飞行,潜射导弹要经历水中出筒弹道、水中航行弹道,以及出水弹道三个重要阶段,才能进入大气环境中飞行。而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导弹在水中航行时,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譬如附加质量力和浮力的影响,以及高速航行时引起流态和压力场的变化等等。在导弹穿越水面的一刹那,将受到高海情下波浪的冲击;当导弹冲入空中时,由于飞行介质的突变,将引起整个动力环境的急剧变化,都会对导弹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往往引起剧烈的冲击和振动,甚至导致导弹弹体结构的破坏和控制系统的失灵。而导弹在水中遇到的水流运动影响,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导弹发射的瞬间,潜艇的速度、海浪海流的干扰,都会对导弹出水的姿态造成复杂而重大的影响。

  图注:当导弹冲入空中时,由于飞行介质的突变,将引起整个动力环境的急剧变化,都会对导弹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所以,目前导弹水下发射技术,都没有形成很成熟的理论,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开展相应的试验来解决,譬如,比较重要的几项试验,包括小比例模型弹水池静态发射试验,全尺寸模型弹水下动态发射试验,全尺寸导弹水下静态发射试验等。单是建成这一套试验体系,就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耗资巨大,几百个亿都不止,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承担得起的,因此迄今为止,能独立发展并掌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技术的国家只有少数几个。

  图注:在导弹发射的瞬间,潜艇的速度、海浪海流的干扰,都会对导弹出水的姿态造成复杂而重大的影响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潜射导弹的出入水研究和试验,当时国外研制潜射导弹一共要经过地面、水面、水下七个阶段试验,而中国科研人员创造性地采用了三部试验方案,第一步先在陆地上的发射台发射。成功发射之后,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台、筒试验成功后,最后一步直接进行潜艇发射,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在全世界绝无先例,大大节省了试验费用和周期。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