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视距空战,顾名思义是从飞行员肉眼观察距离的极限以外就开始交战,它不仅需要雷达这样的设备来搜索、发现、瞄准目标,而且还需要能够自动跟踪飞行并最终摧毁目标的导弹。
正是由于硬件基础要求高,我国对于超视距空战的研究并不算太晚,但却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未能形成实用的自主研发装备型号并形成战斗力。霹雳11导弹在2004年定型批产,至今不过十三年,但中国研制超视距作战系统却已经超过40年。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对歼7提出了大改要求,当时601所计划做一个单发放大的战斗机,但是由于对发动机的性能指标要求太高,根本就无法实现。最终由后来的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提出用两台歼7发动机放大机体的双发方案得到了采纳,这就是后来的歼8。
图:歼八采用双发动机共用单进气口的设计,带来了大量的严重问题歼8在选用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上有过激烈的分歧,当时包括宋文骢在内的大量设计人员认为,将来的空战迟早要以雷达、导弹为主,无论是从未来安装雷达所需的空间还是进气道/发动机的匹配要求,歼八都不能继续照抄歼7的设计。
在歼8确立以机炮为主要武器,采取机头进气方案以后;以宋文骢为代表,一部分主张两侧进气的技术人员被调离了歼8研制工作,继续研究最初的单发方案(后来被命名为歼9)。在大三线建设时期,整个歼9型号大队都被调动到成都,并在几经沉浮、经历被吞并与反吞并后——特别是歼7III项目期间,发展成了今天的611所。
图:一些歼九的风洞模型在歼八进气方案斗争时期,以宋文骢为首的设计人员虽然意识到了雷达和导弹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是模糊而且浅显的,更多是一种对于技术发展以及空战变化趋势的敏感直觉和猜测,尚停留在简单的探讨和推演阶段。
由于缺乏深入、完整、系统的研究和提炼,没有完成从定性判断到定量分析的转变,它并不能指导应用于详细的总体性能规划和具体的设计实践工作。从我国对超视距空战的研究史来说,真正出现萌芽破土的开端则要推迟到1976年。
歼9研制的历史背景非常特殊。首先该方案得到的资源是非常少的,在没有脱离601时只占该所科研投入的10%。其次空军与三机部(中航的前身)对歼9的主要指标,比如最大飞行速度和高度朝令夕改,使歼9研制的前中期,研究人员的精力被完全消耗在总体气动外形的反复变迁上。
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动荡运动中,极大的延缓了歼9的研制进度。
图:歼9的拦射系统来自F4的残骸,核心是火控雷达与AIM7导弹611在1975年提出了雷达等设备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后,于1976年开始正式着手突破歼9的拦射系统;这期间他们不仅联系了607、612、613、西工大等多个单位进行技术讨论,还在507、726所以及空军有经验飞行员的协同下展开了详细的歼9拦射地面动态模拟试验研究。在研究结果形成我国最早的超视距空战理论雏形以后,611确定了歼9拦射系统的详细设计指标与总体技术方案。
歼9以导弹作为主要武器,要求具备对中、远距离的空中目标进行拦截攻击(即所谓的“拦射”)的能力。歼9拦射系统的主要硬件核心部分,包括205截击火控雷达、X波段的连续波发射机、霹雳-4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前两者以美国AN/APQ-100雷达和AN/APA-157连续波照射器为设计参照对象,后者以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为设计参照对象,都来源于我国获得的美国F-4战斗机残骸。
图:AN/APQ 100雷达205雷达不仅探测性能较为有限,对于3平米的目标发现距离仅有40-45公里;更重要的是它工作体制很落后,缺乏分辨出地面杂波中的目标信号的能力,因此无法发现和射击低空目标。当时的霹雳-4导弹水平也很不好,可靠性差射程近,最终在1985年被放弃研制。
坦白说,即使歼9后来没有下马,以当时我国的雷达和导弹水平,这套系统的战斗力也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但是它研制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却对后来歼10诞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70年代中后期,由于对歼8强烈不满,空军对于是否允许歼8设计定型一直冲突不断。时任空军司令的张廷发就是坚决的反对者。虽然兼任定型委员会主任的空军副司令曹里怀最终促成了歼8的定型(定型时间为1979年12月31日),但这并不能阻止空军在歼8还未定型时就开始寻求该机的替代型号作为主力装备。
图:歼八II平台改回最初的两侧进气方案,后来的歼八H、F,其雷达和导弹均与最早的歼八II拦射系统无关,不存在直接的技术继承关系当时601力主用歼13方案替代歼8,在这种背景下,已经进入原型机总装阶段的歼9在1978年被三机部断绝经费并下令转入课题研究,继而勒令下马。70年代末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已经开始进入蜜月时期,因此空军很自然的打算引进国外先进战斗机作为主力型号,对于性能和设计思想都很落后的歼13采取了抵制态度。而面对短期内填补战斗力空白的需要,鉴于歼9已经下马,空军提出将歼8改回60年代时放弃的两侧进气方案,以安装歼9的拦射系统。
随后在1981年的8201会议上,正式确定将原歼9的拦射系统移植给歼8II;其中205雷达被替换成进一步改进、具备下视下射能力的208脉冲多普勒雷达,原连续波发射机与208雷达配套并改称为连续波雷达照射器。这套系统在1985年装机试飞。
图:歼八II早期的拦射系统部分核心机载设备虽然当时航空系统已经内定了在601的歼13改进方案上研制新歼,但是国防科工委决心以新歼研制为契机,另外塑造一个具备战斗机核心研制能力的单位。当时科工委飞机局局长杨易就在讲话中说,“要在成都建一个中国的达索”。
在科工委的插手和安排下,611得以突破三机部设置的壁垒,成功参与1982年的新机研制会议并发言,最终赢得了方案竞争,并有了现在的歼10。歼10获胜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该机继承了歼9的关键作战功能要求,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而歼13方案则没有,两者在适应未来空战需求的潜力上完全没有可比性。
图:歼10S(S:双座)80年代正处于中西蜜月时期,中国可以成系统的引进全套技术和装备。比如当时美国愿意以三代航电和更新版本的AIM7导弹改进歼八II(和平典范计划)、以色列提供包括EL/M2032火控雷达在内的三代航电系统技术等等。
因此基于美国60年代设备残骸的20x系列雷达和霹雳-4导弹,性能在当时西方同意出售的三代机航电、超视距导弹完全没有可比性,也没有继续发展的潜力,最终先后被淘汰。(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