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用生命在俯冲:为什么俯冲轰炸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用生命在俯冲:为什么俯冲轰炸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2021年07月22日 11:57 新浪军事综合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看完《决战中途岛》后,罗兰艾默里奇导演惯有的“大场面”感让很多人印象深刻:防空炮开火织成的弹幕,炸弹爆炸后的火光,而那些俯冲轰炸的视角更是让人感受到,飞行员真是时刻在刀尖上跳舞。

  电影中展示的俯冲轰炸(dive bombing)毫无疑问成为电影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术。它不仅仅是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角”,更是整个二战中的主角。

  1

  最早的俯冲轰炸可以追溯到1910-1920年的墨西哥内战期间,一名叫伦纳德·邦尼的美国人驾驶莫伊桑特单翼飞机为墨西哥政府军服务。

  在一份关于他的战斗活动报告称,邦尼驾驶飞机冲向敌军阵地,在飞机即将坠毁前拉起,并释放了他的炸弹。这也是战争史上第一个关于俯冲轰炸战术的记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俯冲轰炸战术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1914年8月14日,法国派出了笨重的Voison轰炸机位于梅斯的德国齐柏林飞艇机库,在这场空袭行动里,一名飞行员通过俯冲目标投掷炸弹获得了不错的战果。就在这次行动的2个月后,英国皇家空军也派遣了轰炸机部队去袭击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齐柏林飞艇基地,同样运用了此战术。

  亚瑟·李在他的《No Parachute》(没有降落伞)中叙述:…这似乎是第一次真正的预先计划和实践的俯冲轰炸,1918年3月14日,当时空军中尉威廉·亨利·布朗驾驶着SE 5a战斗机向一个德国的驳船俯冲,并投掷了20磅炸弹将这艘船击沉。

  这次行动让俯冲轰炸战术开始受到重视,布朗的战术也很快被英国其他空军部队采用。可是一战时,飞机脆弱的防护和机动力,使得俯冲轰炸极容易受到地面火力打击。最后英国空军因为这个战术损失惨重,也让他们抛弃了这一战术,转而研发基于一般轰炸战术的中型轰炸机。

  2

  在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德国和美国都对俯冲轰炸战术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比如美国人就曾经试验de Havilland DH-4型轰炸机来进行俯冲投弹。

  只是真正将俯冲投弹发扬光大的,则是二战时的纳粹德国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纳粹德国意识到传统的“水平轰炸”战术无法提供即时的,精准的,有效的空中火力支援,而“闪电战”恰恰需要这些特质。所以,发展一款能适应战术需要的“轰炸机”成为了重中之重。

  容克公司在之前已经秘密开发了K47民用飞机,并作为试验机开始测试它的俯冲实验。在纳粹上台后,容克公司的这个项目很快被纳粹空军司令戈林重视并被列为优先发展事项。1932年,容克公司在瑞典进行了实地测试,并最终确定了Ju87的型号。Ju87斯图卡就这样诞生了。

  斯图卡 三视图 图源:网络

  这款飞机装备了1台Junkers Jumo 211Da V-12活塞发动机,起飞时可以提供890 kW的动力。

  在1,500 m的高空时也依旧有着为820 kW的动力。可靠的动力系统以及“空中刹车”襟翼赋予ju87良好的俯冲能力,在设计指标上,ju87可以以80度角,400km/小时的速度俯冲并最后拉起,这就十分考验俯冲轰炸的机体是否坚固,在最初的ju87试验机里,因为俯冲时飞机机身承受的压力过大而频繁坠毁,最后将尾翼改为单平尾,机体和纵梁间加装了厚板,在翼前缘也加装了可旋转90度的液压空气刹车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战时,因为部分ju87型号装备了蜂鸣器,在俯冲时会发出巨大的尖啸声,这对地面上的步兵来说无疑是“死神的咆哮”,也因为这个特点,“斯图卡”成为俯冲式轰炸的代名词。

  美国也没在这场“军备竞赛”里落下风。美国陆军航空兵在1939年时获得了168架SBD-3型俯冲轰炸机,只是在随后的菲律宾战役以及爪哇岛战役里,SBD-3战斗机表现不佳,缺乏靠谱的装甲和速度太慢使得这些飞机很容易成为日本人的靶子。

  随后,美国根据SBD-3的诸多缺点改进出了SBD-5 俯冲轰炸机。相比于SBD-3,SBD-5俯冲机配备了1200千瓦马力的发动机,同时加强了机身装甲,虽然在载弹量上比SBD-3略低,但是更快的速度和可靠的装甲使得SBD-5在面对日军飞机时有了更高的生存机会。

  SBD-5 图源:网络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俯冲轰炸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体系投入作战的战场,在各个地方都有它活跃的身影。

  在闪击波兰时,纳粹德国空军已经用斯图卡装备了9个俯冲轰炸机大队,开战前德国一共拥有360架左右的ju87,它们构成了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核心。

  在9月1日凌晨4点,3架Ju 87B在布鲁诺·迪雷上尉率领下,对迪尔斯乔附近地区的铁路桥进行轰炸。3枚炸弹准确的炸毁了3个桥头堡,这是俯冲式轰炸机第一次在二战中亮相,也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9月16日,德军的ju87袭击了布祖拉河两岸交通节点,并击沉了海尔港内停泊的1540吨的波兰海军“韦佛尔”号驱逐舰及2000吨级的“克里夫”号布雷舰。9月17日,140架Ju 87对华沙市附近的桥梁、炮兵阵地、街道和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确轰炸,摧毁了由波兰市民修筑的防御阵地和据点。

  在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中,ju87让苏联空军还没起飞就损失了大量飞机。行动中,纳粹德国派遣大量ju87越过边界对苏联机场以及其他重要军事设施展开空袭。当时ju87配备了大量SD-2型集束炸弹,这种小型炸弹虽然不具备反装甲能力,但是因为爆炸范围广,所以可以有效打击广泛区域里的敌军步兵。另一方面,用它对付飞机这种无厚重装甲的载具还是绰绰有余。Ju87从4000米的高度向苏联机场俯冲投弹,集束炸弹对停放在机场上的苏军战斗机群破坏效果十分显著,仅仅在开战第一天,德国空军就击毁了苏联空军飞机1811架,其中就有1489架击毁于地面。

  德国的俯冲轰炸战术大放异彩,美国也开始学习德国的俯冲轰炸经验。在1940年出版的美国航空兵作战手册里就详细提到了空战时的各种技巧和战术。比如在如何攻击海上目标时,手册里就提到首先得预测目标的可能机动范围,然后编队从3个方向向目标俯冲。在3000-4000米的高空与水平面成60度角开始俯冲姿势,最后在500米投弹时,飞机与水平面几乎垂直。高速垂直俯冲一方面可以提高命中率,规避防空火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飞机自身的速度让扔出去的炸弹更容易贯穿甲板。

  图源:美国航空兵战术手册  1940年版

  在《决战中途岛》电影里,这些轰炸机在密集的防空火力下显得多么脆弱。而美国的俯冲轰炸机之所以能击沉重创日本4艘航母,很大程度也拜队友所赐。

  因为最初到达战场的并不是俯冲轰炸机编队,而是约克城号的TBD鱼雷轰炸机编队。鱼雷投放需要极低的高度(贴海飞行),所以这些鱼雷机很快吸引了大部分防空火力和日本零式战机的注意力(最后只有五架成功施放鱼雷,两架成功返航)。鱼雷轰炸机编队的牺牲不会被白白浪费,这给俯冲轰炸机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当时所有防空炮火力和舰载战斗机都在低空拦截鱼雷轰炸机,而位于3000米高空的轰炸机编队却被忽视了。SBD从3000米高空高速俯冲下来,打了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首先是加贺号被大量500磅1000磅炸弹击穿甲板引发弹药库爆炸,紧接着苍龙号被约克城号的SBD轰炸机击毁弹药库沉没,最后赤城号也遭到主角贝斯特率领的三架轰炸机重创。当时赤城号上船员看到轰炸机俯冲时喊出的:“敌机直上,急降下”(头顶上的敌机,俯冲了!)也成为了后来军事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梗。

  4

  俯冲轰炸战术虽然有着极高的准确度和效率,但依旧有着巨大的风险。二战时俯冲轰炸机相比一战飞机有了更厚实的装甲,但是这些装甲仅能防护一般步枪(7.92mm)射出的子弹。在面对大口径防空炮和专门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时,这些轰炸机依旧是脆弱不堪。

  德国之所以能在闪击波兰和进攻苏联前期取得如此战果,决定性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德国空军牢牢掌握了战区制空权,苏联老旧的战斗机部队根本没法对轰炸机部队造成有效的威胁。到了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制空权被牢牢掌握在盟军手里,这个时候,俯冲轰炸机无异于战斗机的靶子,其损失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1943年后,苏联军队已经取得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凭借着强大的工业能力,初期损失的武器装备被迅速补充。在8月时,苏联取得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整个苏联空军光是在前线就可以部署3000多架战斗机,这无疑给德国的Ju87轰炸机造成了巨大打击,仅仅在一个月内,就损失了近百架,在1943年年底时,只剩下180余架ju87可以使用,加上大量飞行员的损失,使得纳粹德国空军已经没法向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近距离支援了。

  所以,俯冲轰炸也就欺负一下弱小国家,一旦遇上势均力敌的对手,效果就不是那么理想了。

  二战末期,德国首先发明了可以用无线电引导的制导炸弹,虽然非常原始且容易被干扰,但是却展现了未来战争的趋势:精确制导武器的崛起。

  二战后,各式各样的制导武器出现,用雷达制导的防空炮和导弹,以及可引导的制导炸弹,这些武器的出现一方面使得精确轰炸的任务不再需要用生命去俯冲,另一方面防空武器的制导化使得俯冲轰炸无异于自杀,不再具有可行性。所以俯冲轰炸战术在二战后很快遭到抛弃,这个在二战战场大放异彩的战术,在人类军事史上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轰炸机服从轰炸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