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第一枚国产超音速舰舰导弹到威震台海的"续命弹"

从第一枚国产超音速舰舰导弹到威震台海的"续命弹"
2020年11月27日 11:45 军事自媒体 作者:帧察点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帧察点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一款外形与国产第一代反舰导弹“上游”/“海鹰”有些相似,但体型又明显“苗条”很多的新型导弹,作为人民海军受阅舰舰导弹方队中的一员,紧随此时刚刚列装人民海军的新锐——鹰击-83登场。后来随着此次阅兵相关资料的公开,这型名为“上游二号”的舰舰导弹逐渐为人所知。

  由于当时直播画面给到舰舰导弹方队时,解说员明确说了“这是我国新型通用超音速反舰导弹”,在那个相当憋屈的年代,能听到如此提气的一句话,军迷们与其相信这是“战略忽悠”,自然更愿意去“自行解读”。记得当时比较主流的观点是,“鹰击-83在末端攻击时可以俯冲增速到M1.2左右”,有人甚至还为之发明出了“低超音速反舰导弹”这么个概念,也是有趣。而另一种观点则是,“解说员当时说的其实是上游二号”,使得它又被一些朋友误会为我军列装的第一款国产超音速舰舰导弹。

  ▲由于当时的展示方式恰好挡住了导弹腹部,使得外界一度对其动力系统有所猜测

  不绕了,直奔主题,“上游二号能不能超音速?”答案是肯定的,能!

  只不过能飞超音速的上游二号,与1999年受阅的上游二号之间,相隔的不仅是整整三十年的光阴。它的研制,甚至要追溯到50多年前那场“车间里的头脑风暴”。

  1969年夏天,在仓促投入“大干快上”强-5量产工作(不切实际的每月20架产量,埋下了以后上百架飞机大返修的祸根)的三机部南昌320厂(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洪都)里,负责“上游”、“海鹰”等海防导弹研制的“四零办公室”(1990年后改称660所)约110人的设计队伍,此时正大部分下放到车间当工人。

  ▲作为国内不多见的“厂所合一型”航空企业,“洪都模式”几十年来也备受业内外的热议

  所以当开国少将、时任江西省革委会主任兼省军区政委的程世清来到320厂蹲点,提出为了备战打仗,“要搞新产品、淘汰上游一号‘老古董’,在江西地区配套,贯彻军委‘省自为战’部署,形成完整的海防导弹研制线”时,在上游一号定型投产后,一直缺乏任务支撑,只能加强到生产一线帮忙的“四零办公室”人人无不深受鼓舞。还没等调离车间,他们就在同年10月向上级汇报了一个“短平快”的超音速舰舰导弹方案(320厂在上报海军及军委领导机关时,自行称之为上游二号)。

  1970年5月,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同意了这一方案;6月,在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船办”)主任刘华清的主持下,各方在南昌召开了新弹成件定点配套及技术协调会议,正式确定了上游二号的“名分”,同时要求“1971年5月1日新弹上天”——这类献礼型节点,了解那个年代国产武器研制特点的朋友都清楚。

  既然是“船办”主抓的,那么上游二号就得有与之配套使用的舰艇,此时国产第一代导弹驱护舰都已经定下来使用性能成熟可靠的海鹰一号(J)和上游一号,那么剩下来比较靠谱的装舰对象就是导弹艇。11月,海军在上海召开了上游二号武器系统协调会,为它与正在上海沪东造船厂试制的028型大型导弹快艇“做媒”。

  028型的研制可以追溯到1967年,随着当年7月人民海军第一支导弹快艇部队——201大队编入青岛快一支,开始战备值班,海军提出研制性能更强的新一代导弹快艇。它延续了21型导弹快艇的3轴3桨布局,上海柴油机厂为之研制的32-195型柴油机(32缸X形排列、缸径195毫米)最大功率达4410千瓦,相比21型导弹快艇的轻42-160型提高了50%,足以推动更大的艇体实现和21型相当甚至更高的航速。

  作为导弹快艇,028型更大的艇体自然是为了更先进的导弹服务。由于当时美苏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已经开始装备舰空导弹,虽然当时在研的上游一号甲通过263甲无线电高度表,计划把巡航高度从基本型的100-300米降低到50米以下,但超音速突防,仍然是此时国内新研反舰导弹不约而同的目标。

  为了实现M2以上的指标,320厂在海防导弹领域长期的竞争对手——航天部三院同期研制的海鹰三号决定采用冲压发动机,但其研制过程并不顺利。320厂研制上游二号的思路,则是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在苏制P-15“冥河”这款冷战初期经典反舰导弹的基础上深入改进,以实现“凑合超音速”。

  首先是气动上的修形,上游二号的弹径从上游一号的0.76米降低到0.54米,头锥由卵圆形改为尖锥形(使得弹长增加了0.18米,达到6.6米,这意味着21/24型导弹艇的发射装置,不经改装无法使用该弹——这是它后来“下家难觅”的重要原因)。尽管弹体的“瘦身”导致内部空间缩小(同时缩小弹翼面积,并采用镁合金铸造舱段减重),战斗部重量从512千克降低到365千克,但由于速度从M0.92提高到M1.4,其威力仍明显大于上游一号系列。

  光是“瘦身削尖头”也不足以打破音障,上游二号的发动机一改过去的二级工作模式——一级推力1200kgF(用于起飞)、二级推力550kgF(用于巡航),改为只有一级工作模式,但推力增加到1400kgF;同时要求弹体下挂的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在改用404复合药柱后,总冲从26.5Ts增加到75Ts。虽然这些改进的难度,看上去要比正在爬冲压发动机“科技树”的三院那边简单,但落实到工程上并不容易。

   

  前面提到,当时上级的“省内为战”方针,具体到江西省内就是建立完整的海防导弹研制生产线;而随着大量经费精力用到兴建或改建配套工业上,“短平快”的想法实际上已经很难实现。例如404复合药柱,是在航天部四院41所的技术指导下,由江西庆江化肥厂上马生产;在高温高湿的赣南地区,安全生产复合药柱并不容易,1971年12月底,庆江厂在试制药柱时不幸发生了爆炸事故,8人牺牲,多人受伤。

  为了实现海防导弹从亚音速向超音速的跨越,320厂自身在工艺上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例如1973年10月,第一发上游二号弹体进行静力试验时,由于氧化剂箱裙边与端框的连接由焊接改为铆接时未经强度计算,导致加载到85%时连接铆钉因剪切强度不足而全部崩断。

  ▲强-5静力试验机:“同样是320厂造出来的,同样是计算错误的受害者,老弟我觉得咱俩有必要交流一下”

  在改用5毫米铆钉后,上游二号通过了静力试验,但就在此时,由于028型的雷达和辅机等多项设备未能过关,主机距离实用化也尚有距离,海军于1973年年底取消了028型及其配套任务研制。虽然没有明确上游二号是否属于“配套任务”,不过在1974-1975年,其研制进度的确慢下来了,同年12月,海军在320厂为051型导弹驱逐舰配套研制的海鹰一号J舰舰导弹设计审查会上,突然提出“上游二号要向固体化、小型化、超低空发展,不要求超音速指标”。

  此时,上游二号的模拟弹(配备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未安装主发动机)刚刚于1975年11月进行了首次陆上发射试验。试验的成功,证明了弹上那台凝聚了军工人多年心血乃至生命的助推器性能可靠,足以进行下一阶段试验。因此320厂在征得三机部的支持后决策,虽然明知超音速版的上游二号已经不会有未来了,还是要把遥测弹造出来、打出来、把这款厂史上第一枚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数据尽可能飞出来,为这五年的经验教训做个总结。

  ▲此时320厂也同步按照海军的要求开始对上游二号进行“两化一空”,这就使得同一时期320厂有两个上游二号,为了区别,分别称之为上游二号(液)和上游二号(固)。后来它们分别以“飞龙-7超音速反舰导弹”和“飞龙-2亚音速反舰导弹”的名义用于外贸,虽然没有拿到订单,但这个刻意颠倒过来的顺序,确实让很多分析人士误认为飞龙-7是更新的型号

  1976年年初,各方在320厂协调确定了上游二号(液)遥测弹技术状态,其驾驶仪系统、无线电高度表均应用成熟型号,采用南昌无线电厂生产的ML-6单脉冲雷达导引头(已经用在1975年完成科研摸底试飞的上游一号甲上)。但由于此时上游二号(液)已经成了“厂家科研项目”,因此各配套厂家并不热心,一拖就是四年多的时间,直到1980年才完成三发遥测弹的装配(一发留作320厂自用样弹)。

  1980年12月,两发遥测弹在渤海湾畔的海军某基地先后试射成功,均飞行了近5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达M1.44,主要数据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之所以研制时其最大有效射程仅定为32千米(和上游一号相当),则是因为导弹艇的桅杆高度不足,导致架在其顶部的导弹攻击雷达实在没法看得更远所致。回顾下来,虽说如果当初不过分追求“省自为战”,能得到全国更多单位协助的话,这型技术难度适中的导弹还是很有希望在1975年之前定型的,但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假设。

  ▲而且使用加注维护麻烦的“毒燃料”,只能实现有限超音速的上游二号(液),其发展潜力也确实有限。这是它存世不多的照片之一,如果不看参照物,甚至有点苏联那些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意思了

  虽然上游二号(液)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但上游二号(固)的上马研制和前者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气动外形上,上游二号(固)除了相比前者缩短0.6米并改回卵圆形头罩之外,其他尺寸与布局基本一致。另外作为新型舰舰导弹立项研究的上游二号(固),肯定得找个船当“对象”,而再次“做媒”的海军,给上游二号(固)介绍的“姑娘”不是别人,正是028的“妹妹”——028-2型大型导弹快艇!

  还好还好,海军这次明确了,上游二号(固)除了配备未来的新艇,也要能用在现有的21型和24型导弹快艇的上游一号/上游一号甲发射筒里;至于“进一步考虑装在潜艇上的可能性”。。。。。。上游二号(液)的故事已经教育大家,还是先把“老弹原位换装”的市场吃下来,再想“进一步”的事儿吧。

  ▲不过随着上世纪90年代老式导弹艇部队的撤并转改,最终这个市场对型号的贡献并不多

  果不其然,到了1980年10月上游二号(固)做弹体静力试验的时候,028-2型也下马了。等到1981年10月上游二号(固)首次试射时,由于新研制的发射装置和发控设备都没到位,所以320厂直接把去年在这儿试验的上游二号(液)的配套设备改了改用上了,也算是体现“血脉延续”。

  作为320厂第一款固体燃料海防导弹,上游二号(固)的前期试射并不顺利,甚至在1983年国防科工委“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调整中,颇有几分下马之虞——当时已经有不少人认为,应当用当时研制工作颇为顺利,小型化水平和突防性能都更好的鹰击-8替代上游二号(固)。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上,同为航天部三院打造的鹰击-8和海鹰-2联袂登场;而海鹰-2岸舰导弹诞生背后的恩怨,也是320厂和三院之间“互别苗头”的开始

  就在上游二号(固)命运难测时,1983年5月,时任人民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将军(580任务副总指挥)和李景将军(后担任副总参谋长)联名签发给总参和科工委一份报告。报告指出,相比鹰击-8,上游二号(固)战斗部威力更大;导弹可在现有导弹护卫舰和导弹艇上原位换装,综合采购成本更低;同时,该弹的生产列装,也能保留320厂海防导弹的科研生产线,为国防事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983年12月,国防科工委召开对海武器论证会,批准上游二号(固)在进一步改善动力系统、抗干扰性能和掠海突防性能的基础上恢复研制。由于此时已经不存在并行问题,这款在气动上进行了全面改进(如弹翼位置后移并将翼展从1.4米增加到1.7米、平尾从水平改为下反30°、垂尾根部增加改善纵向稳定性的小平尾等)的导弹,被直接称为上游二号。

  上游二号先是在1989年以7发5中完成定型(海军装备序列中型号为H/AJJ02),并率先装备在053H1G型导弹护卫舰上;此后它又经历了1996年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前后的批生产质量整顿,并成功过关复产,这才有了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上游二号与“老对手的新产品”鹰击-83同台受阅的场面。更重要的是,320厂的导弹科研生产能力,也随着上游二号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细水长流”而保留了下来。

  ▲在护卫舰部队的上游一号甲导弹逐渐到寿退役时,作战性能全面提升、相比使用液体燃料的前者保障更方便的上游二号,为部队提供了一种可以快速换装并形成战斗力的武器

  进入21世纪以来,以鹰击-88系列中程空地导弹、鹰击-9系列直升机载小型空舰导弹为代表,多个型号陆续批量列装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这些来自320厂导弹生产线上的产品,满足了部队当时的急需、回报了部队当初的信任;同时,“天龙”系列外贸导弹/制导炸弹,也逐渐在国内外各大航展和防务展上为全世界所知。而它们背后那些同样传奇的故事,待到国产更新一代空地导弹渐露峥嵘之后,就该是人们去了解和铭记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在新浪军事争鸣栏目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网友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